马建军,刘丰军
(河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马建军,刘丰军
(河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这表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正全面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对有序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指导意义,也是地下空间规划课程的重要内容。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力求提高学生的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能力,达到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培养实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综合管廊;教学改革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铺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1]。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3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城市新区及开发区等的新建道路要适时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并投入运营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2]。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地下综合管廊(沟)规划是其建设的前提,也是地下空间规划课程的重要内容。目前,地下空间规划是河南科技大学为地下结构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熟悉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扩大了知识面,从而提高了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课堂教学是目前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水平密切相关[3-4]。课堂教学需要紧密围绕国家需求,正确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好准备。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不应仅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规划理论知识,而要重点培养本科生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详细剖析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之后,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指导意见》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探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1课堂教学的现状
1.1授课对象
为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河南科技大学为地下结构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地下空间规划课程。本课程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要内容,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与设计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并参加过施工实习,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1.2教学特点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沟)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可有效避免传统直埋管线带来的城市问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涵盖了包括概述(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经济分析(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防灾效益)、组成和分类、规划(规划原则、策略、可行性分析、布局、设计基本要求、特殊部位、与其它底下设施交叉)等多方面的内容。由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教学内容安排可知,其课堂教学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课堂讲授该章节时,应使学生明确地下综合管廊的概念,了解其开发的效益,掌握管廊的基本构成及分类,能够依照要求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与设计。显然,本章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涉及到了工程经济、混凝土结构、地下结构、地下建筑施工等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工程认知能力。
其二,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动态,掌握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对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紧迫性有清晰认识,能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进行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相关理论均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于工程实践。
1.3存在的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是地下空间规划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表明以往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教材及课件均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理论,但并不具备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单向灌输教学方式下,学生不能有效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并且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也是热情不高、不求甚解。显然,这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相背离。
其二,学生工程概念匮乏。地下综合管廊最早在欧洲兴起,目前我国进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城市也越来越多,而且《指导意见》也对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本科生的施工实习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上均未涉及到地下综合管廊的相关内容。学生听到和见到的工程实例很少,缺乏对地下综合管廊的直观认识,导致其对于管廊的组成、用途、布局等的理解有较大困难。而且,工程概念的缺乏对学生学习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理论的积极性也有一定影响。
其三,教学内容条理不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教学内容较多,且侧重点在于规划理论部分。但是,以往的课程教学安排是首先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概述,进而介绍其效益、组成及分类,最后才是关于规划理论的讲授。总体看来,教学内容较全面、理论性很强。然而,学生学过之后往往容易被地下综合管廊的效益、组成以及其他不重要的小问题困扰,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规划理论知识,也不能清晰地认识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性。
其四, 缺乏工程案例引导。土木工程是历史悠久的工科专业,其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教学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地下综合管廊行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但以往的教学内容并不包含规划应用的培训,仍然停留在学生靠记忆知识点来通过考核的层面。
2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指导意见》的印发必将促进地下管廊建设的蓬勃发展,日常教学也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显然,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和《指导意见》的中心理念,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1调整教学内容结构
针对已有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条理不清、缺乏工程案例引导的问题,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调整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概述(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发展历程及趋势、效益分析)、规划(原则、策略)、规划设计(可行性分析、布局、设计基本要求)、特殊细节(特殊部位、与其他地下设施交叉)、工程案例(引导分析、规划方案实例)等内容。新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整合、缩减了概述内容,调整了部分小节的讲授顺序。简化了关于地下综合管廊组成、分类及效益分析的内容,同时着重增强了规划和设计的内容;有利于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规划理论上,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章重点。
其二,与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紧紧围绕《指导意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动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细分了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规划设计及特殊细节的内容,并增加了工程案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教学内容如此调整后,强调了规划理论的讲授,突出了本章的重点内容,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
2.2改进教学模式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理论性较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是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改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搜集的工程图片与规划理论讲解有机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前后和优劣的对比,突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规划的重要性。在向学生传授规划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加对工程实例的深入分析,运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规划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工程实践,然而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结合本专业课程安排和所处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项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解决学生实践能力水准与培养目标间的矛盾。依据地下结构工程专业的特征,细化学生施工实习分类,有针对性地增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现场观摩。采用这种课堂工程案例讲解、规划设计考核和现场施工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全方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语
随着《指导意见》的印发,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该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因此,基于拓展本科生就业发展方向的目的,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教学质量。本次课堂教学改革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志龙,刘宏.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5]61号.
[3] 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3):35-38.
[4] 孙建琴,张家玮.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4(1):69-72.
(责任校对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24
收稿日期:20150924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5YB-005)
作者简介:马建军(1982-),男,河南孟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土-结构相互作用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