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排名是评价各个高校发展成效的重要参照系之一,具有引导教育资源流向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大学可持续发展。由此,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及指标研究备受学界关注。国内一些学者对其基本特征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描述性研究居多,但鲜有人研究高校如何理性参考排名指标及评价结果,制定适切的发展策略。生态位理论的视角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能提供多种视角帮助高校全面理解自身排名和发展,深化认识大学排名及指标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意义,帮助高校理性看待评价结果。在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中,《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以下简称THE)的排名结果认同度广,指标体系更能体现现代大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本研究基于2010—2015年THE排名中前100所大学的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分析,揭示世界大学排名的变化规律,以期对高校科学评价自身发展实力,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以及提高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次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态位是群落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学者们对其定义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其概念界定大致可归为三类:1.格林尼尔(Grinnell,1917)的“生境生态位”,即为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其中的结构和条件能够维持物种的生存。2.埃尔顿(Elton,1927)的“功能生态位”,即生态位应是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其被看作物种在食物网和营养链中的位置。3.哈奇森(Hutchinson,1957)的“超体积生态位”,其对上述概念有所发展,认为生态位是一个允许物种生存的超体积,他将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若生物处在无任何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空间中占据的全部空间)和现实生态位(当竞争出现时,必然使该物种只占据基础生态位中的一部分)。[1]综合上述定义,基本包含一个共同思想,即“生态位是物种在特定生态系统(或种群)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2]生态位理论建立在生态位概念之上,包括生态位态势、宽度、重叠、移动及分离理论等。[3]其中,生态位态势理论在高校定位及发展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认为任何生物单元主要包括“态”和“势”两方面属性。“态”表示生物的生存状态(如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等);“势”表示生物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交换速率,占据新生环境的能力等。[4]
生态位理论将高校放置于一个生态系统中进行研究,为探讨高校评价及发展定位相关问题提供多维视角和结构化的分析框架。如有学者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信息生态位理论等框架,提出了高校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高校社团评价体系和学科建设评价模型等。还有学者在生态位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黑龙江高等教育合理分流为价值取向,探讨了黑龙江高等教育定位现状、影响因素,建议当地应该构建层次多样,特色鲜明大学生态体系作为黑龙江高等教育分流定位的战略目标。[5]
根据上述生态位理论应用,本研究选用生态位态势理论分析大学排名体系,作为探讨高校评价及发展策略的基本框架:将大学排名体系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每所大学在其中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即是指在进行排名的过程中,各类大学在各个指标上拥有相对应资源以帮助其在排名中获得最大优势,进而使其在经历生存、发展和竞争后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态定位。排名中的指标从不同侧面对各个高校生态位的形成和变动产生影响。通过分析排名生态位变化,了解高校排名体系的生态环境,从排名生态的角度为高校发展提供发展策略和建议。
THE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包括5个一级指标,即教学(Teaching)、国际展望(International Outlook)、科研能力(Research)、论文引用(Citations)和工业收入(Industry Income)。在一级指标之下,共有13个二级指标(表2-1)。[6]
表2-1 THE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指标情况
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在THE排名系统中,“态”(生存力)属性是反映高校内部构成要素的完整和各个功能要素的实现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描绘高校基本状态。“势”(支配力)属性是反映高校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情况,主要包括国际展望、论文引用和工业收入等,体现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适应度。对于高校而言,“态”与“势”之间交互作用。一所高校若想保持较好的排名,维持自己的生态位,就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环境。[7]基于此,本研究拟定了THE排名生态位结构(图2-1)。
图2-1 THE排名生态位结构
基于上述THE排名的生态位结构,对本研究重点关注的100所高校进行分析,其生态位得分=(教学*0.3+科研能力*0.3)+(国际展望*0.075+论文引用*0.3+工业收入*0.025)。其排名生态位相对稳定和波动较大的6所高校情况如下:连续6年都处在前100名的高校共有66所,其中生态位相对稳定的前3所高校为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排名生态位波动频率较大的3所高校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和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图2-2、图2-3)。[8]
图2-2 排名相对稳定的前3所学校生态位情况
图2-3 排名波动较大的3所学校生态位情况
从图2-2,图2-3来看,THE排名生态位结构中,“态”和“势”属性对大学排名位次的变化发挥不同作用。
1.“态”(生存力)属性——提高排名
在排名生态位系统中,“态”属性是高校的生存力,在THE排行榜中以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指标为代表。当“态”属性得分提高时,生态位得分增长,排名有所提升;反之,排名将较为明显地下降。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在“态”属性得分增长后,排名和生态位得分都有所提高,分别从2010年的86名(59.48分)和77名(60.08分),上升到2015年的23名(81.82分)和27名(78.27分),从前100所高校的后1/3提升到了前1/3。而哥廷根大学在近6年的排名竞争中,“态”属性得分明显下降,其处在要“出局”世界前100所高校的境况。总之,高校的“态”属性是其基本状态的反映,为高校提升其水平提供基本保障,不能忽视教学和科研属性在高校发展中的基本功用。这也是排名波动较大3所高校一直致力于提升其“态”属性得分的原因所在。通过增强“态”属性,得以在前100所高校序列中生存,为获得最佳生态位提供基本保障,进而稳定其在世界大学中的地位。
2.“势”(支配力)属性——稳定排名
在排名生态系统中,“势”属性是高校的支配力,在THE排行榜中以国际展望、论文引用和工业收入指标为代表。当高校“势”属性得分变化时,高校排名稳定性就会发生较大变化。即使“态”属性得分出现一定波动,甚至降低,也并不对排名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如3所排名相对稳定的高校,即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的“态”属性得分略有下降,但“势”属性得分稳定增长,因此,这3所学校生态位较为稳定,排名波动较小。另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2—2014年的排名相对稳定,尽管其“态”属性得分从45.48分下降到41.48分,但“势”属性得分稳定增长,从27.56分上升到28.96分,总体上其在世界大学中的位次稳步提升。可见,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并不是高校增强实力、提高排名位次的唯一路径。
总体而言,“态”和“势”并不完全单方面影响排名的提高或稳定性,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高校在排名系统中的位次。如在3所排名生态位波动较大的学校中,2010年哥廷根大学“态”属性并未获得最高分,但由于“势”属性的绝对优势,使得其在3所高校中位次最高。
从生态位态势理论对THE排名体系分析可知,“态”属性,即生存力是提高高校排名的重要因素;“势”属性,即支配力是高校稳定排名的重要因素。两种属性相互作用,使得高校趋近其最佳生态位,获得最优排名。在排名生态位形成的过程中,“态”和“势”属性的发展引导了高校未来发展投入的重点,不同投入将带来排名生态位及位次的差异。第一,当高校“态”属性已经达到该校最佳状态时,如排名相对稳定的前3所高校,它们会将资源更多投入到“势”属性,即加大对国际交流、论文引用和工业收入方面的支持,重视学校内部成果转化,这将帮助稳定其所在生态位,在排名中处在优势位置。第二,当高校“态”属性并未处于优势状态时,如3所排名波动较大的高校,如果资源有限且投入分散,就会较难平衡好“态”和“势”之间的资源配置,容易出现生态位竞争或重叠现象,高校生态位和排名均不稳定。
高校在竞争世界大学排名位次过程中,其自身已有生态位和位次体现出不同的发展需求,对于如何采取策略达到最佳生态位并获得最优排名而言,不能一概而论。高校不应仅追求已有指标的评价导向(教学和科研能力指标权重达60%),而牺牲了自身发展特色。盲目加大对“态”属性投入,会使得“态”属性层面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进而忽略其他方面有效投入和长远发展。另外,我国一直在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近期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多年来,通过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水平大学工程建设,有一批高校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但我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学校数量仍然极少。基于上述分析,我国高校要在世界大学之林取得较好的位次和发展,不应只一味追求对教学和科研等具体指标的投入,可以通过找准自身生态位,从“态”和“势”属性结构上对其各个要素进行科学评价,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然后以此为导向,结合自身强势和特色投入相应资源,突显特色以拓宽排名生态位,选择最优发展策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注释:
[1] 李明武, 何文兵. 竞争排斥法则与零售业的错位经营[J]. 环渤海经济缭望, 2004, (10): 19.
[2] 纪秋颖, 林健. 生态位理论在大学定位中的应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3): 45.
[3] 姜晓璐, 徐明稚, 张丹. 生态位视域下高校发展路径的选择及实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3): 18-19.
[4][7] 纪秋颖,林健.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核心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6,(9): 146.
[5] 崔艳丽.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大学排行评价方法的改变[J]. 大学(学术版),2010, (9):76-79.
[6] 顾雨竹. THE排名指标体系研究——兼与QS排名指标体系的比较[J]. 大学(学术版), 2013, (12):65-66.
[8] THE世界大学排名. 2010-2015年THE世界大学排名[EB/OL].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