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学生的芬兰教育
——访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高宇航先生

2016-03-20 06:05
大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芬兰大学教育

近年来随着在PISA测验上的优异表现,北欧国家芬兰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研究与学习的焦点。芬兰教育有哪些突出特点?哪些经验最值得我国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如何处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如何?围绕上述问题,本期“高端访谈”对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高宇航先生进行了专访。

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 高宇航先生

●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是芬兰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芬兰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性。经过短短五六十年的发展,芬兰由一个人口仅有5 0 0多万的小国变成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都是长期投资教育和重视研究的回报。

《大学》:高参赞,您好。作为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参赞,您了解芬兰,又熟悉中国教育。您对芬兰教育的印象是什么呢?您觉得他们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高宇航参赞(以下简称高参赞):在芬兰工作之前我在新西兰还工作过五年,对西方的教育体系有一定认知。他们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公平。芬兰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教育,无论其年龄、住所、经济状况、性别或母语。教育被视作一项全体公民的基本权益,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是芬兰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芬兰学生在15、16岁之前没有所谓的淘汰或选择系统,所有学童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接受质量一致的教育,由此芬兰成为世界上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

芬兰现行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教育都免费为本国公民提供。学前教育为6岁以前儿童提供自愿教育,7—16岁的学生接受九年的基础教育。芬兰学生完成基础教育的比例高达99%以上。完成基础教育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高中学习或是到职业学校学习,二者是双轨制。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

《大学》:芬兰为什么将教育作为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参赞:芬兰选择教育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芬兰作为独立国家产生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处于东欧和西欧的交界地带,历史上长期受瑞典和俄罗斯的统治。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较差,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长期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芬兰人,深切地体会到唯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才能延续民族的生命。政府财政预算的30%都投向了教育。经过短短五六十年的发展,一个人口仅有500多万的小国变成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进入世界前十。芬兰虽然是人口小国,但却是科技大国,在信息、生命科学、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在很多领域拥有尖端技术,这就是长期投资教育和重视研究的回报。

《大学》:芬兰的教育经验,以您的观察,到底哪些最值得中国学习?

高参赞:我个人觉得芬兰教育对学生个体性的关注是非常突出的,这在中国大班额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得到。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小班教学,教师对学生个体性关注更好一点。我们常流传一个教学示例,教师给家长写了一个纸条,大意是你的孩子每五分钟要玩儿一次铅笔,每十分钟要看看别的同学,每二十分钟就坐不住了。下面就写教师采取的应对方式,每五分钟就让他做一件事,在十分钟的时候,让他帮助其他同学办个什么事,等到20分钟的时候学生已经坚持不住时,让他给大家讲个故事,或者读读课文。这种教师特别强的针对性教学方式是国内教学最缺乏的。但在目前国内这种大班教学环境下又很难实现。

芬兰教育中另一项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做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教师都一样。在学校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教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价报告。芬兰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他们的教师都是一样好。就是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教学领域学习中,发展出研究、教学与反思等多种能力。芬兰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对教师过度的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老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

●芬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也从集权和计划模式逐渐过渡到通过立法、经费分配和监督(评估)来管理的方式。新大学法颁布后,大学对政府的附属关系不再存在,并成为具有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法人实体。尽管芬兰高校正被推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中政府投入的减少,改革的目是为了给予大学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激励学校更灵活、更有效地和企业合作,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鼓励和刺激学校拓展资金来源,争取更大的发展。

《大学》:芬兰在基础教育领域关注学生个性,是否也延续到了高等教育领域?

高参赞:是的。芬兰自2001年起,就多次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榜单上名列前茅,现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之一。这与其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目前,人口550多万的芬兰已经拥有20所大学和29所多科性技术学院,也就是国内常说的应用技术大学。芬兰22—25岁的人口就读高校的比例在40%以上,是北欧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70%左右的芬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为了满足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等多样化需求,芬兰高等教育在学位结构、学分体系的管理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芬兰首先对学位结构进行了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学位设置与国际惯例接轨。《芬兰大学学位法》规定,除医学外,各大学所有专业均实施新的两级学位制度,即3年本科教育、2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和4年博士研究生教育。既为芬兰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适应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采用统一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学习机制,并具有学分的转换和积累功能。

芬兰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进教育与国际接轨。高校积极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与海外高校建立学生互动学习模式,并通过加强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价值的了解。例如赫尔辛基大学每年会安排海外实践课程(Field Course)和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让学生亲身参与更广泛的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还为学生提供了以后从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宝贵第一手资料。通过“学习旅行”等形式的体验式课程学习使学生自始自终对课程内容都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芬兰高校评价学生课程成绩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演讲、学术写作、小组讨论、设计制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成绩。除了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之外,对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见解的发表也极其推崇。在这里,识记和理解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应用和创新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大学》:根据您的观察,芬兰如何处理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效果如何?

高参赞:芬兰高等教育长期秉承北欧福利制度的特征,如政府办大学、教育平等和免学费政策等。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大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主要体现在人事和财政方面。芬兰的大学由教育部直接管理,没有法人资格,大学的职员也是政府公务员。此外,政府还参与大学教授的任命和教授岗位的设定。大学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并采用非常细化的项目预算方式。但是在中央集权和计划体制内,高等教育保持了较高的学术自主权。在大学层面,继续延用了传统的洪堡办学模式,强调学术和教学的统一以及学术自由。

芬兰高等教育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逐步引入了市场的机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也从集权和计划模式逐渐过渡到通过立法、经费分配和监督(评估)来管理的方式。国家每隔6年制定一次教育和研究发展计划,提出政策方针和总目标。财政拨款方式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性财政拨款模式取代了原来的项目拨款模式。每隔3年,教育部分别与每所大学就拟实现的培养学位生数量等产出指标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教育部依据学校完成各项指标的费用核算预算和进行一次性拨款,并在合同期末对大学进行绩效评估。通过这种拨款模式,政府使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政策保持一致。学校对于如何使用预算经费有充分的自主权。芬兰高等教育的评估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完成。该机构独立于教育部,其主要职能包括:对高校进行评估,向教育部提供咨询与建议,帮助高校开展自评,对新成立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负责推动教学、科研及国际合作,对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创办新校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

2008年芬兰教育部出台新的大学法,并对大学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目标,涉及大学管理体制、学校领导结构、财政和留学生学费等方面。该提议于2009年6月获议会通过,新的大学法从2011年1月1日正式颁布执行。此外,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还包括2009年开始的大学合并。这些改革都是由政府引导的,其核心就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院校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一方面解决福利体系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市场化提高芬兰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大学的合并于 2009年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芬兰教育部的计划,在2020年前,芬兰的大学将不超过15所,多科技术学院不超过18所,另外在高等院校之间(包括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还将建立4—5个校际联盟。

新大学法颁布后,大学对政府的附属关系不再存在,并成为具有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法人实体。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后享有独立的人事权。大学教师不再是公务员,大学取代政府成为他们的雇主。学校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校长,校长在学校行政管理上的权力也将更大。董事会成员由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选举产生。按照新大学法的规定,至少 40%的董事会成员为校外人士,而校董会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则必须由校外成员担任。

尽管芬兰高校正被推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中政府投入的减少,改革的目是为了给予大学更加充分的自主权,激励学校更灵活、更有效地和企业合作,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鼓励和刺激学校拓展资金来源,争取更大的发展。这一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最初简单的学生、学者互派、互访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除了欧洲之外,芬兰也广泛的开展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美洲、亚洲都是芬兰目前合作的重点地区。学生流动性大幅增加,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

《大学》:据我们所知,芬兰一直在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将对非欧盟国家留学生收取学费,您对其国际化战略有何评价?

高参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芬兰教育部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面向新世纪,芬兰高等教育国际行动计划》,该计划目标在欧洲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重点表现在加强学生国际交流。2009年又颁布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2009—2015年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首要目标就是打造真正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共同体,加强高等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输出。传统上,芬兰对攻读学位项目的留学生免收学费,但是新的法律允许芬兰高校在两个条件下征收来自欧盟和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学生(以下简称国际学生)的学费。根据法律规定,从 2010 年起,经过教育部审批通过的硕士学位试点项目可以征收学费,但是学校需要为试点项目的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的机会。

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交流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简称CIMO)是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执行机构。芬兰对于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十分重视,建立了多种基金用于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最初简单的学生、学者互派、互访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除了欧洲之外,芬兰也广泛的开展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美洲、亚洲都是芬兰目前合作的重点地区。在亚洲,中国、日本和印度都建立了与芬兰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中心。2009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发展报告中,芬兰的高等教育在欧洲排名占到了前5名。学生流动性大幅增加,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

芬兰大学将逐渐对国际学生征收学费,并大力发展教育出口产业,但是芬兰的高等院校在市场意识、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方面还没有为教育出口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与此相关的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猜你喜欢
芬兰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