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文学院 徐晶琳
浅谈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和矫正策略
安徽师大文学院 徐晶琳
摘要:学生的错别字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准确掌握所学汉字的形、音、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错别字问题尤为重要,刻不容缓。本文对小学生常见的错别字进行分类,探讨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 错别字 成因 矫正策略
小学生在抄写生字生词、做练习、考试、习作、写日记时经常出现错别字。本文对小学生错别字进行分类,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错别字这一问题。错别字通常包括两大类:错字和别字。错字是一种无中生有、瞎编乱造的做法,在笔画、结构上出现错误。别字是一种张冠李戴的现象。
笔者收集了芜湖市白马中心学校1~6年级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本,对其检查出的错别字进行分类。
小学生的错字主要有笔画类的错字、部件类的错字、整体类的错字。笔画类错字,如“慌”多加一点,“直”中间少写一横。部件类错字,如“暖”的右侧写成“爱”“溪”的“大”写成“小”。整体类的错字,如“和”的“禾”与“口”的前后顺序颠倒,“口”在前,“禾”在后;“落”写成左右结构的字。
小学生的别字主要有同音或近音的别字、义近的别字、形近的别字。同音或近音的别字,如“抱负”写成“报负”“背书”写成“备书”。义近的别字,如“抚养”写成“扶养”“兴奋地唱歌”写成“兴奋的唱歌”。形近的别字,如“一幅画”写成“一副画”“幸福”写成“辛福”。
1.从汉字本身来看,汉字字形结构复杂,容易混淆,如“赢”和“羸”“拔”和“拨”。还有一些同音、近音、形近字,如“既”和“即”“带”和“戴”“代”和“伐”。这些都给小学生识记、读写汉字造成一定困难。
2.从小学生来看,他们正处在一个感知发展的特殊过渡期,知觉比较笼统,识字过程中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字体的细微部分需要教师提醒或者强化训练。例如,“跳舞”的“舞”字中间有四竖,小学生常多写一竖或者少写一竖。
由于小学生的空间知觉发展不完善,常将字形左右颠倒。例如,“秋”写成“火禾”“知”写成“口矢”。
小学生识字写字也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定势”是人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出前一个字形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写成“批抨”“青蛙”写成“蜻蛙”。
除此之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识字时不认真听讲,没有注意教师对字的分析从而导致错别字;写字时没有专心写字造成错别字;提笔忘字,出现暂时遗忘,无法回忆字形而写错字。
3.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生写字时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忽略对易错字的辨析,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规避可能出现的写字错误。
有一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不够,汉字学知识不足,不知道如何辨析和指导汉字。
4.从社会环境来看,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影响。学生特有的模仿能力容易产生错别字。家长写错别字会给学生造成影响。如家长姓陶,常把“陶”字中间的“缶”简写写成“〤”,学生也常把这个字写错。
广告、店招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使用谐音字,小学生常常处在别字的环境中容易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如服装店“衣衣不舍”,饭店“食全食美”。
1.培养写字兴趣,确保书写正确。2011版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增加了关于“写字兴趣”的评价。
学生只有对写字产生兴趣,才不会对书写汉字感到枯燥和负担,只有对学习汉字有了兴趣,才有兴趣探索识字、写字的方法,做到书写正确。
2.教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常见的识字教学法有七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韵语识字、电脑识字。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运用各种识字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对生字才会记忆深刻,错别字才会大大减少。
3.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小学生端正汉字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良好的态度直接影响以后的行为。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扮演好指路人和引导者的身份,要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引导小学生端正汉字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促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查字典,乐于动脑,多写、多练、多问、多查,轻轻松松告别容易用错的字,告别容易写错的字,告别容易读错的字,告别错别字。
错别字的纠正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尽管我们采用很多方法但也不能完全杜绝学生的错别字问题。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事实,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耐心指导,慢慢改善小学生错别字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晓云.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程晓红.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
[3]杨宏玉.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70
作者简介:徐晶琳,安徽师大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芜湖市白马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