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娟
《涉江采芙蓉》“穿插引进式”教学设计
周小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提高古诗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并借助诗歌大意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知诗歌并在多角度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重点)。
2.掌握“以乐景写哀情”及“主客移位”(对写法)的表现手法(难点)。
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
——泰戈尔
感情总是百转千回,让人欲语还休,我们将要学习的《涉江采芙蓉》,就是一首让人欲语还休又含蓄隽永的五言古诗。《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1.作家作品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其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被梁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忆——诗歌鉴赏方法(限于班级内部使用)
(1)认真读、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依景情、析手法;
3.诵读感知诗歌大意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齐读(读后正音,特别提及“采之欲遗谁? ”中的“遗”(wèi)【动词】给予、馈赠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此先帝所以选拔以遗陛下也”中“遗”同音同意。)
(2)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思想感情。(提示: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忧愁伤感中慢慢变老。
(4)在通大意的基础上,讨论出感情的变化(由欢乐转向哀伤)、语调的变化(由欢快转向低沉),语速的变化(由快转向慢)以及需要弱化的重音(“远”、“漫浩浩”)。
(5)教师示范朗读。
(6)让个别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委婉地提出意见。
4.穿插引进教学探究学习
(1)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及主要意象。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远道、旧乡、长路
主要意象:芙蓉
提示:芙蓉意象——“荷”、“莲”
让学生根据提示,寻找本册已学篇目的具体句段:
a.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朱自清《荷塘月色》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c.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离骚》
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向纯洁、美好的感情与高洁的人格,由此得出意境的赏析结果。
(2)意境赏析: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营造出高洁、清幽的意境。 而“远道”、“旧乡”、“长路”等意象,对主题又起到烘托作用。
5.合作鉴赏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咏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一是游人思乡怀人。
理由: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远怀夫。
理由: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况且从“所思在远道”,再联系现实,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闭眼想象)画面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道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补充说明: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等。
学生借助《导学案》,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明确:采摘这些花草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设想:镜头迅速拉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着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美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的“芙蓉”,此时此刻能送给谁?
提示写作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可是,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氛围中,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明确:此诗就将人物置于美好、热闹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反衬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提示补充: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对写法”中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地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作者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遍插茱萸少一人”。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提示: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时空交错、同时显现的:一边是忧愁的妻子,手拈芙蓉、默然无语,身后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画面是那样的孤独凄清;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浮现的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忧伤!
设想: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提示: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之外,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真挚笃厚的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总结: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6.熟读并背诵诗歌
7.寄言(PPT15)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清淡的笔触中写出的却是一世的苦悲。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希望同学们都珍惜现在与亲人、故乡、母校相伴的时光,将来的某一天,你们终将也会成为漂泊四方的游子,也会尝遍这恼人的思乡情愁,或许那时候你再来吟这首诗,就会有更深的体悟了。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日之景,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惆怅不安。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的关心和牵挂。
杜甫《月夜》(“主客移位”手法)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补充: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光?让月光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闺中独看,儿女未解忆长安,以及雾湿云鬓,月寒玉臂,都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时所想象的。越想得细,越见诗人对亲人思念之深;越想得多,越见乱离给诗人带来的悲苦之重。安史之乱后,远在长安的作者思念家人。可是他不说自己如何的想念家人,却说远在鄜州的妻子在月圆之夜遥看秋月,思念自己。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第四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