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波
基于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的读与写策略
张小波
一次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一节高一阅读教学的读写公开课——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这次活动是XX中学的《新课程背景下XX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问题课堂化的读写实践课。在评课交流时,听到了这样的评价:“读写结合,实用,享受课堂”“以阅读带动写的活跃,是很好的切入点”“在写作中享受快乐”“课堂经济、实用”……
该读写实践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环节一】诵读课文(用时4分钟)
学生集体齐读课文两遍。
【环节二】品人物形象(用时10分钟)
问: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问题一出,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回答)
教师归纳,板书:烛之武是深明大义的义士、深谋远略的谋士、胆识过人的勇士、怀才不遇的志士。
【环节三】悟写作手法(用时7分钟)
问:为了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运用了哪些方法?
(问题一出,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回答)
教师归纳,板书:(一)巧设情景、欲扬先抑。(二)侧面描写(佚之狐、环境)。(三)正面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行动描写)。
【环节四】片段练习(用时24分钟)
题目:“课间十分钟”。要求:写事——有点波澜;写人——凸显个性。
1.学生练写。(用时10分钟)
2.学生个别展示,教师从写作方法角度简洁点评。(用时14分钟)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观察三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节读写实践课,在45分钟内,既有学生的品读,也有学生的习作,似乎能够体现阅读课的精神,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品读时思维活跃,习作时灵性闪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虽然做到了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但并非如评课时所言的“读写结合,实用,享受课堂”、“以读带动写的活跃,是很好的切入点”,而是简单地将读写糅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品读文本浅层化。学生只是诵读课文后,老师就以问题的形式带着学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没有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进行品读,学生不能真正地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得到的就只能是 “烛之武是深明大义的义士、深谋远略的谋士、胆识过人的勇士、怀才不遇的志士”的概念化、标签化人物形象。
2.以读悟写简单化。教师忽视了言意兼得,没有让学生回归到文本的语言,没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悟习作技法,自然就妨碍了学生从宏观语境中把握刻画人物形象,达不到习作借鉴的目的。
3.习作训练机械化。从教学时间看,在45分钟的阅读教学课里,大致用了24分钟进行片断练习,这就不得不叩问了:这样的课是阅读课,还是写作指导课?在时间的大致分配上,读与写平均分割时间,实属不妥;从习作话题看,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将《课间十分钟》写好的话,不容易啊,题目范围应该缩小为“课间一瞬间”一类的小话题,况且《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刻画人物形象的训练,而《课间十分钟》却有让学生去思考场景描写的可能,这就有点南辕北辙了;从学生习作内容看,教者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只从写作技法角度进行,而忽视学生习作中的语言、情感的点评,这有点重形式而轻内容,可能是品读环节做得不到位所致吧。
4.教学创意程式化。由于教学创意沿袭“读—写”程序,导致深度设计不够,在品读烛之武人物形象时,走不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而耗时。在习作“课间十分钟”时,时间不简约,这节课的“高效”落不到实处。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阅读教学课堂所竭力追求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非同一般。学习语文必须积累。写作能力,是在对语文材料大量反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必须透过阅读,贮备语汇、句型,培养语感,丰富知识,开拓思维。那么,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课堂如何优化读写环节而找到读与写的平衡点,又不失去阅读教学的特质,凸显学生读与写的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呢?笔者谈谈点滴感悟,以求证于同仁。
其一,读写沁润心田性灵:优化语言品味。
阅读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对话过程,从学生的操作层面说,是在经验环境、心理环境、探讨情景中品味语言,追求与文本作者的思维沟通与精神呼应的契合,着眼于内容的理解而求得方法的把握,着眼于文本意义的建构而欣赏作品的文采,着眼于情感的揣摩而品味语言的妙处。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优化语言品味,让学生紧扣冷雨与故国的隐秘关系进行解读:汉字、国画、诗文,感“瓦户的绝响”的语言,悟“秋虫的绝唱”的语言,味“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的语言,作者为什么要重复着说?“黑白片”说的是故乡影像已成历史遗痕,“黑白的默片”道尽了乡愁无言的隐痛……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语句体味文章旨趣。再如教学《祝福》一文时,要学生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一问题时,教师不能贴标签式地给答案,应让学生去品味祥林嫂临死前的神态(肖像描写)、心理活动(与“我”的一段对话、柳妈等人的闲言话语)、短工的旁证等语言,使学生在语言的背后去悟得祥林嫂是那样勤劳、善良,希图依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一生,但专制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却不断地摧残她,直至她离开这个世界。
孙绍振先生曾说过,阅读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进行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这是确论,读得深,读得广,读得主动,并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要把教学价值放在首位,兼顾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师其他合情理的品味,适时做好语言品味的优化,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浸润心灵,触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天空,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自主地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生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的环节里得心应手,通过自己的感悟,进行流畅的抒写,写出上乘的作品。只有高品位的阅读,才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
其二,读写砥砺创新激情:优化微型写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读”为要务,让学生好好读文本,涵咏文本,根据文本的体式不同而优化诸如默读、范读、激情诵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触发学生习作的敏感性。
如教学《陈情表》一文,学生因怕学文言文而兴趣不大,他们只是看到冷冰冰的文字,不能深入文字背后,去寻找古人的心灵表白,从而无法说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一份孝心。教师可以优化“读”,在情感上下功夫,以伤感的乐曲为背景音乐,教师先化作李密动情朗读,进而让学生感染文章所带来的忧伤之情,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最后教师又朗读。这样,以语文老师的多情,带动学生的多情,师生共同感受生命的温度,特别是感受古人生命的温度。
有了“读”这一环节的铺垫与渲染,让学生进行习作,可以由模仿与借鉴开始,逐步让学生懂得变化求新,追求独特的艺术创造。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文本特点,制定好高一、高二阅读教学中“写”的层次性,优化仿写、改写、扩写、读书笔记、续写、悟写等,让学生进行容易上手、任务不重的小片段练习,砥砺学生习作的良好习惯,提升写作能力。
如学习了《报任安书》,可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的形式进行给司马迁写颁奖词的小练习,让学生的习作与老师拟好的颁奖词进行对照:“良史——司马迁,一个史官,坚守秉笔直书的职责,留下了永远不朽的记录。一份坚持,达成一家之言的宗旨,造就了一个悲情的英雄。志存高远,实事求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这是他最美的人生写照,可光照千古,能灿烂寰宇。”让学生在实例中梳理习作技巧与方法,提升写作能力。如学习了《涉江采芙蓉》,让学生当堂以“思念,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首小诗(5—12句)等等。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阅读品位和写作品位,关系到他一生的修养。因此,要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决不仅仅限于技巧和方法,它还涉及到人的情感世界、审美能力、思维方式、思想灵魂、人格魅力等因素。
其三,读写巧渡思维时空:优化课堂结构。
在阅读教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注意科学分配,教学中抓准重点,突破难点,“读”要占主导地位,精简“写”的时间,优化“读”与“写”的比例,巧抓读写时机,巧定读写层次,巧设读写形式,提高课堂读写的针对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
如教学《相信未来》一课时,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仿照《相信未来》第一节的格式,另选一组意象,表达“相信未来”这一主题。学生会写道:“当暴风雨冷酷地封锁了我的道路,当融化的溪水流淌着消失的遗憾,我依然坚定地扫除失望的风雪,用清澈的雨滴写下:相信未来!”
特别是新授课最容易拓展写作空间,片段练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写作空间。只要与文本内容有关,有写作灵感的地方,我们语文老师都要去思考,去设置“片段写作场”,时间大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只要每堂课抓住时机,善于引导,给课堂一个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长时间在课上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写作训练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开阔,沿途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旖旎的风光。
其四,读写立足教学实际:优化创意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紧抓 “简”不放。“简”者,简约也,一言以蔽之:优化读写创意设计,创意要基于文本,立足教学实际,否则难以取得教学实效。
如鲁迅的《祝福》一课要实现“长文短教”,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时,让学生读“鲁四老爷”(涉及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书房对联等),可简约为采用与文本与文中插图比较的方式;从“看客”的角度让学生读“祥林嫂”;从阿毛的故事在经历了同情的眼泪、冷漠的奚落之后,仅剩下渣滓的角度读小说的创作意图等,然后让学生用10分钟左右写一个人物。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再在“写”中使用人物刻画的方法,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渐掌握。
阅读是积累素材、磨练技巧的过程,习作则是根据需要自主表述、表情达意的手段。阅读教学课堂,要围绕语言做好五件事:感悟语言、体味语言、解读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前四件是“读”,后一件是“写”,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要建立为习作而阅读的思想,以语言为载体,生活为脉搏,思想感情为灵魂,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读写才能切实有效地得以提高。让学生阅读品味,借鉴他人的语言素材,砥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语文的海洋中多阅读,善阅读,多习作,善习作,荡起阅读与习作的双桨,不倦地饱览,自由地徜徉,体验精彩的语文世界。
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研课题《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阅读教学优化层次实践研究》(批准文号:gyjy-2013-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杜少凡:《从“经典阅读”到“我的创作”——香港读写结合教学实验管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
[2]参见崔宣茹:《论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http://www.studa.net/xueke/120710/08354378-2.html。
[3]侯红宝:《问题设计要指向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期。
[4]刘跃夫:《课堂教学中教师“越位”现象分析及纠正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
[5]祝念亭:《高效课堂评价刍议——由一节有争议的“优质课”说开去》,《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4期。
[6]余应潮:《阅读教学中的微型写作》,《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0期。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