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沈青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省地方经济研究所,长春130052)
低碳经济下物流运行模式探析
张沈青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省地方经济研究所,长春130052)
低碳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态。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物流运作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迥异,低碳物流是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物流运作模式。低碳运输方式的选择,仓储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包装系统的实施等都是实现经济运行绿色化的物流保障,低碳物流模式是低碳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物流模式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来的,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英国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消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国外文献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历史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或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上,Sermalesee、Galeottic证实了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Grubb等通过对早期英国的研究得出在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关,但经过这个阶段后两者之间便呈现较弱的相关性;Trerfera等对德国GHG排放量进行研究的结论是政府采取一定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增长;Wara认为,清洁发展机制是一种补贴和政治机制,因为它在实现政治目标方面是最有效的。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付允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鲍健强提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2]金乐琴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3]冯之浚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4]王毅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5]
低碳物流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是对物流供应链过程中碳排放的量化评估,Mckinnon和Woodburn通过设计一个模型框架来量化物流过程CO2的排放量;Vanek FM、MorlokEK运用生命周期分析货运模式,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AgostoMD、Ribeirosk从经济和环境角度,提出公路运输中采用联合车队便于节省燃料和降低污染物排放;Bloemhof J等通过构建雷达图分析公路、铁路和航运对欧盟环境的影响;Macharisc、Bontekon-ingYM等指出,货物多式联运是物流领域一个新型的研究方向等。国内大多数学者对物流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研究,楚龙娟、冯春以英国PAS2050环境评估标准为基础,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计算方法,提出降低物流碳排放的可行措施;[6]陈婧从物流中心固定静态碳排放和运输车辆动态排放方面提出物流碳排放的估算方法;[7]周叶、张立国等通过构建CO2排放测量模型测算了不同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和碳排放系数;[8]王长鲸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发展绿色物流的必然性;[9]潘双利、覃扬彬对区域低碳物流的构建进行了研究;[10]段向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路径,为发展低碳物流路径提供了参考;[11]冯淑贞认为,发展绿色物流园区与低碳经济的内涵是一致的。[12]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经济发展中过于依赖化石能源资源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也必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自然资源禀赋的挑战
“富煤、少气、缺油”的自然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占92%,其中煤炭70%、石油18%、天然气4%,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高的比例,中国对煤的依赖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美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分别为32%、30%、25%,全世界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大约在24%左右,石油在30%左右。[13]在产生同等热量的前提下,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比率大致为5:4:3,为此,中国的减排压力非常大。到2050年,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还会占到50%左右,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对低碳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
2.人口增长的挑战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2009年11月发布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指出:过去很大部分的人口过快增长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40~60%的主要原因。国际气候专家小组于2010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首次发表了“针对人口变化对全球碳排放影响的全面评估报告”,其结论是缓慢的人口增长模式能降低碳排放量,占到了为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到2050年需减排总量的16~19%。尽管目前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但由于中国固有的人口总量以及未来一定时期不会改变的人口增长趋势,使得碳排放量会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伴随人口的增加,能源消耗、生活污染物排放将继续增加,特别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能源消耗必将进一步增加,环境的压力不仅来自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会更加突出,低碳经济所面临的的人口压力巨大。
3.产业结构的挑战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占所有行业的比重,是一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的变动趋势是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对低碳经济影响很大,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排放量会逐次减少。以英国为例,第一、二、三产业每增加1%,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增加5.1%、1.04%、0.02%。2014年中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16%、42.64%、48.19%,而同期美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为1.45%、20.25%、78.05%左右,日本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1%、26.26%、72.58%,而且近几年都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目前我国产业总体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例过大,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密集型工业如机械制造、钢铁、建材、化工等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目前中国政府已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但这种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当前固有的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的运行压力极大。
4.技术、资金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有限,工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只有36.81%,这在世界上也是很低的,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40.06%)、巴西(62%)都在中国之上,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也在50.32%。[14]建立低碳经济和社会,需要攻克关键的低碳技术领域,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目前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快速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为此,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必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的执行情况相去甚远,中国只能通过商业渠道自行引进,由此引发每年巨大的资金支出,这对于尚不富裕的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个沉重负担,技术和资金问题给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
低碳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物流对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而物流运作又无法离开交通工具的使用和能源的消耗。便利的交通及能源的消耗提高了全社会的物流效率,但也产生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交通工具的污染、废旧物的污染等。所以治理物流业、发展低碳物流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伴随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他国而孤立存在,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较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更需要通过和他国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进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它们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交往中经常借口“环保”实行壁垒,为此,我国要进一步打开发达国家的市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低碳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低碳物流是一种必然选择。
2.提升企业竞争力
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是所有企业谋求更好发展的源动力,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产品、技术、服务、人力、财力等等。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环境资质已经成为评价企业竞争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着力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企业必须改变当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施行并着力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的低碳经济,建立和完善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低碳物流体系,通过低碳物流来追逐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
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取决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物流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在物流技术、设施设备、服务理念、物流人才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与提升,而所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资金的注入,物流企业要完成自身的提升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为持续不断的提升提供资金供给。低碳物流意味着在物流作业过程中采用绿色物流系统,实现对能源资源使用绝对量的减少及使用效率的提升,这种量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种降低并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成本降低,而是由物流的绿色化带来的节能、高效和污染的降低,在实现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更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4.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而现实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因碳排放量过高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而物流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否实现了低碳运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实现至关重要。低碳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一个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经济发展系统。绿色制造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一种绿色生产行为;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行为;而低碳物流则是连接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进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
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物流业本身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而另一方面发展现代物流本身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要求低碳物流与之相匹配,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物流的支撑。通过对物流业的改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不仅有利于物流业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理论为基础,将“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理念融入到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手段,实现物流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物流系统效益的最优化。不同物流模式的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别,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低碳物流模式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逐步完善低碳运输模式
运输是物流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实现物流运输环节的低碳化对整个物流系统的低碳运行至关重要。要实现低碳运输模式,主要从低碳运输方式和低碳运输工具的使用两方面入手。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取水运、铁路或管道等运输方式,而尽量减少公路汽车运输方式的使用;而在同一种运输方式中,尽量采用资源利用效率高或者使用清洁能源的运输工具作为运载工具,做到尽可能少的环境排放。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公路运输方式以外的其他运输方式,制定并完善车辆排放的各种标准,对不符合排放要求的运输工具进行适时淘汰,确保运输方式的低碳化。[15]
2.合理布局仓储系统
仓储是物流的另一核心而重要的功能,是实现商品时间价值的重要保障。要实现仓储环节的低碳运作,首先要从仓储设施的布局入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仓储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本身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无效运输作业,从源头上切断物流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另外,仓储作业环节本身在设备、设施的选择上也必须依据减排原则,制定减排的高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仓储作业活动尽可能低的环境排放。[16]
3.发展与完善绿色包装系统
发展绿色包装系统,需要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率,加强低碳包装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等。另外,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与扶持绿色包装企业的发展,对绿色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及采用绿色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的企业都给予专项补贴政策或实施税收上的优惠,促进整个绿色包装行业的发展。
4.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物流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讲,相关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十分频繁,如果相关产业之间不是呈现集群式的发展模式,而是分散于不同的区域之间,这就必然在客观上造成相互之间的业务往来需要大量的物流作业来连接,而这也必然客观上造成物流作业的大量增加,由此无论采用怎样的物流模式,从总量上讲都增加了物流环节对环境的排放,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
综上所述,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同时,物流作业本身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为此,如何把物流作业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不同的物流运作模式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会有很大的不同,只有低碳物流模式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也才能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相契合。也只有低碳物流模式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5):15-19.
[2]鲍健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8(04):153-160.
[3]金乐琴.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4]冯之浚,科技进步与低碳经济[J].北京:中国经济周刊,2009(40):28-30.
[5]王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北京:绿叶,2009(05):28-32.
[6]楚龙娟,冯春.碳足迹在物流和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中国软科学,2010(10):41-47.
[7]陈婧.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J].兰州:西北人口,2011(22):23-27.
[8]周叶,王道平,赵耀.中国省域物流作业的CO2排放量测评及低碳化对策研究[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81-87.
[9]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2):12-13.
[10]潘双利,郑贵军,邓德胜.长株潭城际绿色物流探讨[J].北京:中国市场,2008(19):114-115.
[11]段向云.基于主成份分析的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J].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96-99.
[12]冯淑贞.构建绿色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北京:综合运输,2013(06):37-40.
[13]陶晶.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探讨[J].北京:中国经贸导刊,2010(12):72.
[14]李东晖.我国低碳物流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北京: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329-330.
[15]欧阳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思考[J].北京:综合运输,2011(11):07-11.
[16]王爽,陈荔.低碳经济下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武汉: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04-06.
责任编辑:张 旭
F259.22
A
1005-2674(2016)07-092-05
2015-03-06
张沈青(1968-),男,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省地方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流通经济与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