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研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016-03-20 18:25韦惠文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载体广西

吴 侠 韦惠文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530006)

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找到有效载体,才能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发挥实际的效果。广西民族大学地处我国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广西唯一一所综合性的民族院校,截至2016年6月,在校生2万余人,来自全国31个省 (区、市),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321人,涵盖壮、侗、苗、瑶、维吾尔、回、仫佬、纳西等48个少数民族,占在校生总数的49.85%。随着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也更加紧迫。

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指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认同的整合关系。[1]是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协调和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教育简单而言,是指为实现民族团结而对公民开展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是指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2]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3]民族院校作为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和途径

(一)以现代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不是单纯被规定的对象,而是能够自主选择、建构、发展的主体。[4]因此,教育的实施、工作的开展、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弘扬。要改变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 “师本”传统,转向 “生本”的理念。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过程,引导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以舆论宣传和实物宣传为载体,加深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塑造、思维习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崛起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微信、微博、QQ、手机短信等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多样性的校园新媒体为进一步创新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我校主动抓住机遇,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团工等各类组织形成合力,发挥校园网、校报、官方微博、微信、广播、视频、宣传橱窗、宣传板以及学院(部门)网站等校园媒体的作用,开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专栏,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形成正面舆论引导,同步报道创建活动情况。加强建设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博客、QQ群、微信群工作制度,把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一些新闻事件以手机报的形式发送给广大师生,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来武装师生头脑,进而增强各族师生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使民族团结意识牢牢占领师生意识形态阵地。校园新媒体构筑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增强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体(教师)和受众(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亲和力。建设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20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并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举办家乡风情摄影展、民族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等活动,通过实物宣传载体,使学生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三)以课堂教育为载体,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教学成效

课堂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传统载体,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教育对象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所依托的载体则主要是教材,教材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西民族大学坚持把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组织力量编写课程教材,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模式生活化,针对学生特点分为专业类、非专业的文科类,以及理工科类进行教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打造了 “一主两翼四环素、多元一体六结合”[5]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形成了 “习、研、演、练、情、趣、聚、励” 的民族观教育素质化八字经验。该课程学生评价连年排在前列,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民族学专业获教育部特色专业,2010年民族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 《民族问题与和谐发展》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完善教学用书、教辅材料、民族团结有关的书报、期刊和真实案例库的建设,配套资料库增加民族团结相关的电影、歌曲、视频片段等,扩展阅读、深层链接、网址导入等行之有效的配套建设也被纳入课程建设中,使课堂内容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增进各民族学生感情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要使民族团结教育具有生活性和实效性,让学生自身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依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以党校、团校、班级为阵地,以党团日活动等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向学生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 “一个硬道理”、 “两个共同”、 “三个离不开”、 “四个认同”、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每年9月是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学校集中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 “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师生带头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立志服务基层、服务西部、服务民族地区建设。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一次以“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为主题的民族团结班会,增进各族学生相互了解,加深学生民族情感。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使活动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使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五)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创新民族文化传承载体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放到与政治理论教学同样的高度来看待,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管齐下、课内与课外互补联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良好局面。广西民族大学把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并纳入每年工作要点,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创新。在体育课中,开设苗族竹杆舞、壮族抛绣球、彝族打磨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建了龙舟队、藤球队等多支民族体育运动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冠军;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广西民歌及东南亚民歌演唱赏析等课程,广泛开展优秀民族文化教育,每年选修达到2000余人次。每年壮族 “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冬节、苗族苗年、京族哈节等民族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节日的认同感。结合传统节日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展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勤劳勇敢的精神,从而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并在校园媒体开辟专栏介绍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深入挖掘和阐发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各族学生之间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创造条件。每年暑假,广西民族大学都会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村屯开展田野调查,这些团队很多是跨年级、跨学科、跨学院、多民族联合组团,他们在实际的走访调查中加深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加深了对不同民族文化风俗的了解,更加深了与各族同学、各族群众的情感。

(六)以促进学生就业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输送人才

在大学时代,与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是在校期间的学习问题,另外就是毕业后要面临的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艰难,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做好当代大学生就业方面工作,也是我们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学校根据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和教授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社会实践比重,引导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时,多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建立就业信息互通机制,将用人单位 “引进来”,将少数民族大学生 “送出去”。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对就业学生和学生群体进行一对一辅导,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创业,并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小 结

总之,有效利用各种活动载体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渠道,可以使各民族大学生将民族自豪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升华为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政治觉悟和一种必备的思想素质。我们将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与活动教育结合起来,以课堂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为纽带,以活动教育为平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引导,又注重实践的感悟与认识的提升,发挥三者合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走上了新台阶,对其他民族高校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昆明:民族出版社,2005.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新疆日报 (汉)[N],2010.1.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光明日报, 2012.11.18.

[4]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5]龚永辉.一轴两翼,多元一体-“民族理论政策”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7)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载体广西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民族团结之歌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广西尼的呀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