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傣族的姓名文化及对人名管理改革的见解

2016-03-20 18:25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土司傣族姓名

曹 彦

(上海颂艺文化工作室中国上海200001)

姓名,也称人名、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为区别于他人、表明自己特定身份的文字符号,主要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其中姓是维系家庭血缘和代际传承的标识,名是确定个人身份信息的称谓。由于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的不同,各国家、民族的姓名形式各不相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姓名文化。我国的姓名文化源远流长,主体民族汉族的姓氏多达上千个,常见的有几百个,有 “百家姓”一说。

傣族自古以来有名无姓, 《西南夷风土记》中说: “夷俗有名无姓”[1]。傣族取名由性别、排行、地点、相貌、职业、社会地位等因素决定,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和内地汉族交流、汉族迁居边疆,受到汉族姓名文化的影响,便逐渐产生了汉姓和傣族化的姓氏。昔日王室、贵族,有家族名。研究国内傣族的姓名文化,对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社会心理具有积极意义;对现有傣族人名的管理和改革,对保护传承傣族文化、促进傣族社会发展有重要帮助。

一、傣族人名的社会功能

(一)民族区分的标志

姓名既是人们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结果,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既是世界的,即由人类创造并为全人类共享,也是民族的,带有深深的语言和地域烙印。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姓名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每个国家、民族的姓名样式都是不同的。俗话说 “见名如见人”,看一个人的名字,便可大概知晓其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如姓名中带有 “斯基”、 “维奇”等后缀的为俄罗斯等斯拉夫民族; “太郎”、“子”结尾的为日本人; “古丽”是维吾尔族;“卓玛”是藏族。对于傣族来说,姓名的民族特色也很明显,刀、召、罕、俸为傣族独有姓氏,岩、玉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看到这些信息,便可识别其傣族身份。因此,傣族姓名在标识傣族人的民族成分上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二)民语传播的载体

因汉语是国内的通用语言,傣族人名在书写时基本上根据傣语的谐音、通过音译方式用汉字来书写。当前,国内傣族除了族内交流使用傣语外,上学、工作、社会生活接触的大多是汉语,大部分傣族看不懂傣文,甚至部分在城镇散居的傣族和汉族通婚的后代,连傣语也不会说。傣族语言文字在汉语强势地位的冲击下,使用空间受到挤压,汉语借词不断增多,濒临被同化和失传的危险。傣族人名为傣语的音译,可顺利地写成傣文,展现了傣族姓名文化的独有内涵,唤醒了傣族人的民族意识。傣族人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傣语文的传播。例如某傣族小孩名字是傣名,由于在城镇长大不会说傣语,对自己名字的含义无法理解,但独特的名字能时刻提醒自己是傣族,会激励他 (她)想方设法去努力学习傣语甚至傣文。

(三)身份甄别的工具

社会成员需要通过取名来显示其独一无二性、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区分。尽管傣族取名思路狭窄、用字单一,同名率相当高,但一个个不同的名字,将每个傣族同胞加以区分开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傣族取名,因性别、排行、身份的不同,名字冠以的前缀也不同,很容易通过名字,知晓一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在德宏,岩是长子、依是次子、桑是老三、赛是四子,月是长女、玉是次女、安是三女、艾是四女;在版纳,男性贵族是召、平民是岩,女性贵族是喃、平民是玉,帕、都、祜巴分别表示僧侣的等级,康朗是还俗的佛爷,波表示已做父亲,咪表示已做母亲等。对于小范围内同名的傣族,可在名字后面加上区别年龄、相貌、地点的字,如一个寨子两个玉香,可根据年龄大小,分别叫作玉香龙 (大)、玉香囡 (小);一个学校两个岩罕,可根据其居住寨子的不同,分别叫作岩罕听 (曼听的岩罕)、岩罕别 (曼别的岩罕);一个单位两个岩叫,可根据体型胖瘦,分别叫作岩叫比 (胖的岩叫)、岩叫约 (瘦的岩叫)。

二、傣族汉姓的基本情况

(一)类型特点

傣族的姓,主要借用了汉姓,为单个汉字。汉族的复姓,如欧阳、上官等,在傣族中几乎没有。傣族的汉姓,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汉族也同样使用的百家姓,例如方、杨、冯、焦、岳、谢、郭、管、李、张、曹、龚、管、孟、石、金、万、陶、朱、蔡、周、刘、白、彭、罗等;二是傣族独有的汉字姓,大多是从傣语名词的音译转化而来,也有选择汉字自创的,例如刀、召、俸、罕、线、板、朗、哏、伴、蚌、多、思、们、克、帕等。

(二)分布区域

傣族的汉姓,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点,有时只要看到姓,就能大概知道该傣族来自云南哪里。傣族汉姓,大多来自于封建社会的世袭土司,因土司受中央朝廷册封,镇守边疆,为方便与内地汉族官员的交往,主动融入以汉族为主导的上层社会,土司会取汉姓或具有傣族特征的汉字姓。因土司有固有的领地,土司家族及其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便会产生某一姓在该区域较为集中、普遍的现象,例如历史上芒市土司姓方、南甸 (梁河)土司姓龚、盏达 (盈江)土司姓思、耿马土司姓俸、沧源土司姓罕,所以今天上述地方有大量这些姓氏的傣族。在西双版纳,因当地土司曾被赐予刀姓,现取汉名的傣族基本都姓刀。此外,一些汉族的大姓对傣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景谷傣族的周姓、四川金沙江沿岸傣族的李姓、玉溪 “花腰傣”的杨姓、罗姓等。

(三)主要来源

傣族的汉姓,来源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中原汉族王朝的册封和赐姓,相传汉族王朝在云南边疆设立土司政权后,傣族土司进京朝贡,向汉族皇帝赠送宝刀,另说是随身携带佩刀,故皇帝赐予刀姓;景东土司艾只弄和罕旺父子归顺明朝后,朱元璋赐予陶姓,有文献记载:“至 (洪武)二十年 (1387年),升州为府,赐姓陶”[2]。二是根据有特别意义的傣语词汇的谐音取汉姓,比如罕和线在傣语里分别是金子、宝石的意思,均代表富贵;多、思分别是傣语黄蜂、老虎的意思,象征着勇猛、威武;召是首领的意思。三是根据傣语政治术语的谐音,巧借读音相近的汉姓,例如 “放”据说是傣族对蒙古族的称呼,因元朝时蒙古族是统治阶级,在今芒市坝地区册封土司后,芒市土司为表达对元朝皇室的感激,便以放为姓,后考虑到汉族有姓方,便改为方;贡是傣族的一种官阶,即为官种之人,因贡和汉姓龚同音,后改为龚。四是以汉族的大姓为姓,如李、张、杨、周等,或是历史上部分汉族融入傣族后带来的汉姓,如盈江傣族郝氏一直保留着汉族先祖 “郝”姓,明朝洪武14年(1381年),他们的先祖郝波武随付友德大将军征云南,郝波武率部在盈江盏西东洪坝建 “卫所”屯兵,汉族军士多与当地傣族通婚,在长达63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军户逐步转化为平民,汉、傣两个民族不断融合,逐步演变为具有汉族血统的傣族[3]。五是傣族上学时汉族老师取学名用的汉姓,有的直接跟汉族老师姓,以及汉傣通婚家庭的后代民族成分填报为傣族、但姓跟随汉族父亲。

三、傣族姓名的表现形式

(一)纯傣名

西双版纳、德宏瑞丽、耿马孟定、普洱孟连这些边境地区的傣族,由于受内地汉族文化影响较小,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良好的傣族传统文化,基本上取纯傣族名。以版纳傣泐为例,百姓的乳名,男性以岩开头 (或艾),如岩应罕、岩坎章,女性以玉开头 (勐腊县多写成依),如玉应罕、玉儿嫩,除乳名外,为人父母后,以前多改为做父母名,如男性用波 (爸的意思),女性用咪 (或咩,妈的意思),后面加上家里第一个孩子 (不论男女)的名字,如第一个孩子叫岩罕旺,他爸就是波罕旺、他妈就是咪罕旺;还俗的佛爷,可冠以康朗的头衔,如某人原名岩甩,还俗后可改成康朗甩;僧侣用僧阶等级名加俗名(乳名),后面还可以加上巴利语法名,如长老都罕听·阿纳拉若,他俗名岩罕听,都表示僧侣等级,阿纳拉若系巴利语法名;版纳傣族部分祖上是贵族的,还有家族名,如岩罕恩·翁烈,翁烈就是家族名;旧时傣泐贵族男性以召开头,女性以喃开头,分别意为王子和公主,如叙事长诗中的召相勐、喃宗布;也有部分傣族为彰显傣文化,以西丽为开头取名,如西丽波香,或取巴利语名,如玛尼婉、素提拉。瑞丽傣卯、傣德也取傣名,如旺吞、喊也、晃,也可在傣名前加上仔、朗,以示男女,如仔旺吞、朗喊也,或加上排行,如桑保 (桑是三子)、娥团 (娥是五女)。此外,瑞丽傣族除乳名外,还有佛徒名,如学者召尚弄,他的佛徒名是苏伦达,或在名字后加上地名,如棉弄双,棉是名字,弄双是村寨地名,表示他是弄双村人。

(二)纯汉名

德宏的盈江和梁河、金沙江沿岸、玉溪的新平和元江、普洱的景谷、红河的金平等地傣族,由于长期同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在文化上受汉族影响较深,已习惯使用汉名。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纯汉姓汉名,即从字面上看,已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仅凭姓名无法区别其是汉族还是傣族,如德宏作曲家叶政光、卫明儒,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金水河十姐妹”的童红英等;二是傣族化的汉姓加上汉名,如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作家刀正明等。当然傣族取汉名,特别是过去土司家族,受汉族字辈的姓名文化影响,会产生字辈现象,如芒市方氏土司家族,有正、克、龙、志等排行字,出现在三字姓名的第二或第三个字上。

(三)汉傣混合名

这种现象在德宏的芒市和陇川普遍盛行,其中可分为汉姓加傣名、傣族化的汉姓加傣名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歌手冯月散、傣剧演员杨相杏,冯、杨都是汉姓,月散、相杏皆为傣名;第二种如朗岩过保、哏玉喊凹等。至于傣名,又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本名;一种是做父母名,如波岩所旺、咩月相团,加上汉姓或傣化汉姓,就是杨波岩所旺、线咩月相团;还有一种是傣汉混合名,即在傣名前加上 “小”、 “二”等字,如小团、二喊洼,现实中较有名的人物有作家岳小保、傣剧演员帕二忠等。

四、傣族人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名率高的问题

在使用傣名的边疆地区,由于没姓、只有名,加上傣族取名习惯性思维、固有方式的限定,傣族的重名率相当高,例如在版纳,像岩温罕、玉儿囡、玉叫;在瑞丽,像喊静、所旺、团哏,这类名字同名的人相当多,在同一乡镇、学校、单位,时常会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的现象,张冠李戴之事时有发生,有时候为了区分,只能在后面加括号备注其来自哪个村寨、哪个部门,给识别、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二)翻译不规范的问题

傣名的发音,通过音译,翻译成汉语,应当制定并遵循一定的规范。但目前,傣名的翻译,用哪些汉字与其对应,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随心所欲、信手拈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同音不同字、杂乱无章、无所对照。例如岩丙,又可翻译成岩炳、岩并、艾丙等,看似同音不同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名现象,但从翻译的角度,则显得没有统一标准和缺乏规范性。有些名字的翻译,在地域上也会呈现差别,如傣泐女性的名字前缀,景洪和勐海多翻译成玉,勐腊翻译成依;名字里的金子,版纳翻译成罕或坎,德宏翻译成喊。

(三)人名更改繁琐的问题

傣族的人名,一生中会随着身份、职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某人叫岩坎丙,他当了佛爷后称为都坎丙,还俗后又称康朗坎丙,等做了父亲生下儿子岩香恩后,改称波香恩,但身份证上最初登记的是乳名岩坎丙,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后,按照傣族风俗的惯例,应当改名,但去派出所改名,手续太繁琐,不仅身份证要改,户口簿、结婚证、银行卡等一连串相关的证件都要改,牵涉的精力相当大,甚至在今后还会出现某些证件新旧名字不一的麻烦。

(四)电脑格式不支持的问题

我国的银行、邮政、房产登记、社保、民用航空、网络购物等电脑系统的姓名一栏,基本上是按照汉族姓名二到四个汉字的格式进行设计的,有些傣族姓名过长或过短,如瑞丽边境有的傣族名字只有一个字,如晃、旺,芒市有的傣族名字过长多达五个字,如焦波岩过哏,甚至有的因本名后面加上了家族名、佛徒名,中间产生了间隔号,间隔号有全角、半角、居中、靠下四种不同的输入方式,导致电脑系统无法对名字进行有效输入和识别,如缩减字符、省略间隔号的话又与身份证上的本名不符,给生活中办理各类事项造成诸多麻烦。

五、对傣族人名管理和改革的建议

(一)规范傣语人名的翻译

边疆傣族地区的民宗部门应牵头,在傣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所等机构、学术团体的支持下,出台傣语地名、人名汉语翻译的统一用字标准,避免同音多字、译字不规范等现象,对制订的翻译标准应加以普及和宣传,组织相关懂傣语的工作人员参与培训、进行推广。同时,为更好地普及推广傣语,提高傣族群众的母语识字率,增强傣语人名使用的规范性、准确性,建议在傣族群众的身份证上加印傣文,使傣汉双语间能相互联系、对照。

(二)切实改进人名管理方式

维护傣族同胞使用母语的权利,鼓励傣族同胞在申报户口时取本民族名字,尊重傣族同胞在地位、身份发生变化后更改名字的意愿,不能以嫌麻烦等为由规劝或拒绝。公安户籍管理部门针对这一情况,应专门为傣族群众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更名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傣族自治地方应出台相应政策,对各种不同证件、材料中傣族同胞名字前后不一致或用字音同字不同等现象,在本人出生年月、身份证号一致或能简单提供依据加以证明的,办事部门应视为同一人,不能故意刁难、拖延或拒办。对进行姓名登记、管理的各服务领域电脑办公系统,在系统识别功能方面应加以全新升级和改进,防止因人名字数过多或过少、中间间隔号输入法问题而导致无法载入、识别的现象。

(三)改革、创新傣族取名方式

傣族自古是有名无姓的民族,而事实上,部分傣族以前祖上是皇室、贵族的,有家族名,在一定程度相当于姓的功能。但现在许多傣族同胞在身份证上的本名后面,都没有加上家族名,有些甚至早已遗忘了自己的家族名。建议发起 “重拾家族名”运动,让傣族的姓名文化真正回归,避免因家族名的淡忘、消失而使傣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割裂。傣族同胞为人父母后,在更名时,可将乳名和做父母名一起登记在身份证上,如玉温·咪坎嫩,以降低同名概率,像维吾尔族就是父子连名式,如库尔班·买买提,前半截是本名,后半截是父名,以父名为姓。作为和傣族同源民族的泰族、老族,其主体民族的泰国和老挝,针对广大民众有名无姓这一问题,早在数百年前就创设了姓,仿效欧美人,名在前、姓在后,使重名的概率大大降低。鉴于国内傣族在文化上和境外同族的联系性,加上近年来傣族新生小孩取巴利语名现象有所增多,可参照泰老、尝试在国内傣族中推行取巴利语名、自创巴利语姓。瑞丽傣族村寨还流行取佛徒名,可在身份证登记时,将本名和佛徒名放一起,中间用间隔号隔开,这样重名的概率也会大为减少。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编委会编.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2]颜仕勇.浅谈明清时期景东陶氏土司的汉化[EB/OL],http://www.jdysh.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8042

[3]郝性中.盈江傣族郝氏探源[EB/OL],http://zhhsw.com/?dp-bbsthread-17912.html

猜你喜欢
土司傣族姓名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