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香蜂戴景阳
(1. 南安市第三中学, 福建 泉州 362300; 2.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泉州 362300)
高中地理课堂导学策略*
梁香蜂1戴景阳2
(1. 南安市第三中学, 福建 泉州 362300; 2.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泉州 36230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导学式”教学模式蓬勃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教师导学时间有限,使得学生知识难成体系,思维方法难以突破。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精心地设计探究问题,课堂及时高效地导学,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效导学;地理教学;导学式课堂;探究问题
随着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以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课堂动态生成为主要理念的导学式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易受自身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的限制,难以构建出错综复杂的地理知识体系。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要的引导,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思维方法,构建出学科知识体系尤为重要。现借《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研讨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设计思路,谈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导学。
导学案是导学式课堂实施的先导,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精心准备设计导学案,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上关注学生、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导学质量的保障。导学案的探究问题设计,决定着课堂活动的内容。因此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引导学生地理思维的作用和讨论的价值。
首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促进知识迁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导学不是具体知识点的简单传递,而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不同版本的教材使用的案例不同,人教版教材以西气东输为案例进行分析,其重点并非西气东输工程本身的具体知识,而是要通过其中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学会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分析方法。且教材本身在西气东输工程原因分析上注重工程建设的内在和外在的必要性条件分析,忽略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可能造成学生分析思维的片面性。故探究问题设计了“结合教材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试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分析思路。”以便课堂引导学生总结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一般分析方法。
其次,探究问题设计要能够指导学生地理思维,提升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辩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标准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内容要求提出:“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和调配中涉及的有关区域受到的影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而教材则只注重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因此有必要设计探究问题“利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讨论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填表)”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
第三,探究问题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繁杂,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现行教材的设计多以单一要素为主题进行分析。探究问题设计时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和透彻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够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区域的协调发展。只有把已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因此设计了“西部地区是我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结合荒漠化的防治相关知识,探讨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会加剧当地的荒漠化?”“结合教材和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相关知识,讨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否应改变以直接的油气资源输出为主之路,走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之路?”两个探究问题,以引导学生融合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第四,探究问题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开放性问题,从多角度培养探索性人才。”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为学生留有转换思考角度的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思考。因而公开课设计了探究问题“探讨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会加剧当地的荒漠化”“讨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否应改变以直接的油气资源输出为主之路,走资源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之路”“分析西部地区以直接输出天然气为主,是否会加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学生不同角度分析,可得出不同结论,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这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也给学生的讨论留下了空间。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脱离了教师及时高效的导学,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得到突破,知识也难以形成体系。各种导学式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讨论和展示,留给教师导学的时间却十分有限。这对课堂导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提出了要求。
首先,有效导学要及时发现问题,点拨课堂探究方向。
课堂导学要高效,就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事先评阅学生的导学案,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课堂开始时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重点,引导课堂的动态生成。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学生在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时,易受教材影响,忽略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使得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对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也较容易从教材中获得其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对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不够深入。故课堂开始时对学导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探究的主要方向。
其次,有效导学要参与探究活动,引导课堂动态生成。
小组合作探究是导学式的重要内容。有效导学要对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深入参与活动过程,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及时点拨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引导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实现活动过程的有效指导。
第三,有效导学要适时拓展整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课堂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学生讨论的内容往往较为零散,分析思路较为片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应关注学生展示时所暴露出的思维过程,及时补充,引导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学生探究西气东输工程原因时,学生能够从区域间资源供求矛盾的内在需求和国家、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等对工程建设的外在需求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却往往忽略对工程建设可行性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举例引导学生从资源的可调动性和线路的可行性(如距离成本、地形地质、国际形势、安全因素等)分析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有效导学要注重启发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能教给学生最大的财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启发,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中用时高效的引导。正如公开课中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分析工程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资源的不同开发方式,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不同角度,探究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会加剧西部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第五,有效导学要正面评价为主,激励课堂创造生成。
希望得到赏识是人类的一种本质需求,是每一个学生的强烈愿望。及时的正面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的发光点,给予相应的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激发学生课堂创造生成的动力。
有效的导学,是一种结合了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精心的探究问题设计和课堂有效的导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达成高效课堂,成为教师在导学式教学中大展聪明才智的重要舞台。
[1] 王洮蕊.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09(7):179-180.
[2] 王邦柱.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控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 (10):38-39.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课题《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批准号为:FJJK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