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经济开发区博雅幼儿园 高 傲
浅析幼儿常规培养中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 武汉经济开发区博雅幼儿园 高 傲
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其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谓常规即是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它将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一般来说,常规教育可以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什么是正确的思想认识。但怎样把这些人为制订的规范与幼儿追求自由的天性融合在一起,让二者相互作用来达到一种“活而不乱”的境界呢?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幼儿常规培养中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展开论述。
幼儿教育 常规教育 规则自由
对幼儿而言,如果我们无条件地给予其所谓的自由,表面上来说是重视幼儿的情感,让他们身心自由地发展,而实质上幼儿教育如果没有了秩序和规则,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就会逐渐混乱。此时幼儿的内心体验未必快乐,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没有好处的。幼儿常规培养对于他们的发展是必要的环节,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秩序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怎样认识和处理好规则和自由的关系呢?
我们希望给幼儿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成长。但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若我们不能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于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当幼儿做出违反规则或不文明行为时,成人会对其予以制止或纠正,而幼儿听到这类带有强制性的要求时,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那么我们到底应当怎么处理呢?
给幼儿太多自由会让他们任性成长。我们知道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阶段,若是所有事都按照他的想法来做,很容易养成其自私、任性等不良品质。自由过多从本质上来说便是放任纵容,对于幼儿社会责任心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如果给幼儿的约束过多,则会造成他们创造力和个性的缺乏。部分教师觉得听话的学生最为省心,也很少惹事,这一观点往往体现于控制欲强的教师或父母中。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会逐渐形成其思维依靠性,不敢去尝试和探索新事物,且出现较为情绪化的现象,对他们的个性成长不利(陈美琴,2015)。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由与规则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却又每时每刻在调剂与平衡我们的现实生活。每一个人都在规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而在自由中又受到规则的约束,幼儿的教育与生活也是这样。仅仅存在规则的世界,幼儿的内心无法得到自由的滋养,不能开出个性的花朵;而放任自由的世界缺乏规则的约束,幼儿难以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那在常规培养中我们应当怎样控制好自由的“度”呢?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由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给予孩子,让孩子能够自己来选择。在实践过程中即是要求我们为幼儿设置一个目标,具体怎么做、是否立即行动等细节方面的东西让他们自己来决定。但是在给幼儿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时,我们必须要提前准备为其提供充足的信息,让幼儿的选择不会超越合理的范围。若是我们仅仅盲目的让他们自己选择,当幼儿的选择超出合理的范围后又去否定或指责他们的选择,如此便会让幼儿感到困惑,形成自我否定心理,对其个人成长和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规则与自由
在社会中存在各种规则,这些规则在约束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同时,也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乘坐公交车时、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应当排队等待,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规则。在公共环境中,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这些规则,而在规则之内人也是自由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何为“自由”,何为“规则”。所谓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也不是任由自己的心情来做事,它是建立在大规则约束之下的小自由;所谓规则,并非是严格的制度条例或者威胁恐吓,而应当是以尊重人性与人格为出发点的行为规范。自由与规则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给幼儿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外部环境,保护幼儿的心理,让幼儿能够放松快乐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必须的规则是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协调幼儿活动的行为准则,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但制订规则不是用来制约孩子们的,而是在其学习活动中将外部要求转变为内在需求的过程,让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钱静,2015)。
(二)制订规则以尊重幼儿为前提
规则教育属于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幼儿常规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很多学校所开展的幼儿常规教育仅仅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略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没有充分照顾到幼儿的主体性与可接受性。部分教师为了让幼儿听话,一般选择严格的管理措施,不能放手去让他们自由活动。我们必须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实际,在尊重其天性的前提下开展规则教育,让幼儿能够参与到规则的制订过程中来。比如说活动之后的玩具摆放,我们可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来制订收拾玩具的规则。教育活动中的规则也必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对于游戏规则来说,我们应当把制订规则的权利还给幼儿,让他们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制订规则,在实际游戏中调整规则。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并由教师进行引导和调整,这样的规则才能够被孩子们所接受,才能够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
(三)规则的实施应当合理地放宽
我们不能够强制要求幼儿遵守某些规则,而应引导他们认识与理解规则,在此基础上让其自觉遵守。我们所说的道理可能对于幼儿来说一时半会儿不能完全听懂,但我们必须以平和的语气与真诚的态度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跟随要求来活动。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要求幼儿遵守规则,他们不但无法接受,同时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比如说当我们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时,要求他们与同学相互帮助,不能影响别人;区域活动时让幼儿学会爱护教具,保持区域环境清洁,与同学礼貌交往;在上下楼梯时不能拥挤,在图书馆不能大声喊叫……但是规则的制订并非是绝对的,在孩子们的主动要求之下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对规则进行调整和放宽,例如说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坐在地上上课;在午睡时间有的幼儿睡不着;在活动过程中允许孩子们停下来观察其他事物等。这些宽松要求能够有效地降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可以更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必须要相信,幼儿不会因为偶然的“放纵”便养成不良习惯,教师必须让规则变为幼儿快乐的伙伴而非是他们成长的包袱(陈倩,2016)。
笔者认为,对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认同规则、制订规则的过程比要求他们遵循规则更加重要,我们应当把规则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如面对遍地的玩具,我们不能急于收拾,而是应当用这一问题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把玩具放回原位不单单是保持环境整洁的需求,同时还是下次快乐游戏的前提。我们应当和幼儿一起来制订规则,如果幼儿之间出现争执与矛盾,我们也不能够急于干涉,而应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理解是与非,而规则也会逐渐建立……当幼儿自身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组成有机整体之后,自由和规则便会相互制约和促进,规则也会成为自由的保障。
陈美琴.(2015).幼儿常规培养中自由和规则的平衡.华人时刊,3,73.
陈倩.(2016).如何看待从幼儿的“我来”行为.中华少年,2,29.
钱静.(2015).浅谈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规范的空间自由发展.教育现代化,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