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不畏险
——从《石钟山记》的一处细节探苏轼的求真品格

2016-03-20 12:50:42杨云付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石钟山绝壁夜游

杨云付

求真不畏险
——从《石钟山记》的一处细节探苏轼的求真品格

杨云付

苏轼作为一代文坛大家其诗文或关心民生抒爱国情怀、或绘山川风月寄人生哲思,内容任情挥洒,风格多姿多样。后人在诵读苏轼作品时亦多叹其才华之卓异、思想之深广、胸襟之旷达,而作为一代文坛巨匠的苏轼其所具有的求真品格和为真而不畏危险的勇敢精神也很令人叹服。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石钟山记》一文的一处细节描写分析而知。

《石钟山记》是苏轼围绕石钟山名的由来写下的传诵千古的名文,石钟山是位于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的两座山,关于石钟山名之由来历来多有探究,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轼先是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然后叙写了他夜游石钟山获知石钟山名由来的经过,最后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观点。

苏轼的《石钟山记》在行文章法上获得了很多肯定的评价,如杨慎赞此文:“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庄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

但在人们普遍对此文的写作构思之妙给予很高评价的同时,也有人指出苏轼探究石钟山名的过程不够细致严谨,仅凭“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和“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之游就断定石钟山是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其实并未得真相[1],而他笑李渤之陋,更有人认为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2],且仅凭一次未得真相的考察就立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也显得有些随意草率。猛一看这些评价似乎也有道理,但其实却是缺乏对《石钟山记》一文的更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文中一处细节的忽略。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详细地记述了他夜游绝壁获得石钟山名由来的过程,行文之妙历来被人称赞,但这段文字中有一处细节:当夜晚苏轼和长子及渔工一起乘小舟至绝壁下,见夜间之奇景,闻山间之怪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时,“舟人大恐”而苏轼却“徐而察之”。这一细节一直为人忽略。

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加上当时六月,正值盛夏涨水季节,再加上风险浪恶,一叶扁舟夜航确实很危险,所以当苏轼和长子及舟人夜泊绝壁之下,见大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闻山上栖鹘“磔磔云霄间”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苏轼“心动欲还”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当“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连熟悉情况的舟人都“大恐”,而作为初到此地、对这一切应该还不是很熟悉的苏轼,不但没有更“心动”,像舟人那样惊恐,反而是“徐而察之”,很平静地观察起来,这是为何呢?

苏轼的“徐而察之”固然离不开他的勇敢,但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发于水上的大声引起了苏轼特别的注意,或完全在苏轼的意料之中,只有苏轼在意识到甚至确知这发于水上的大声就与石钟山名有关的情况下,才会不但不惧危险,没有像舟人那样大恐而急着回去,反而 “徐而察之”,平静细心地观察起来,而这一观察终于使他发现了石钟山之所以叫石钟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当他看到了“山下皆石穴罅”的景象,听到“如乐作焉”的声响时,他很高兴,“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笑”正是他历经“心动”“欲还”,而又“徐而察之”发现了事实真相后喜悦自得的情感流露。

由此可知苏轼当晚来绝壁下绝不是游玩,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探究石钟山名。他极力写夜游中所见所闻的阴森可怖,其目的都是在渲染一种东西,就是夜游绝壁下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一点,今人也多有分析。对苏轼夜间考察石钟山有人分析说是苏轼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3],把苏轼夜游绝壁实地考察的原因说成是不相信并不全面,因为苏轼不信,完全还有其他的考察方式,并不能成为苏轼夜间考察的根本原因。苏轼不顾夜晚的阴森可怖,不顾江上风急浪恶的危险选择夜间考察石钟山,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苏轼知道只有在夜间才能发现真相。

对于只有在夜间才能发现真相这一点,苏轼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是苏轼猜测的,还是有人告诉他的?两者的可能性都有,如果是猜测的,那么苏轼夜泊绝壁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样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理性精神与求真品格。而实际上,别人告诉他的可能性更大。那么是谁告诉他的呢?一定是有夜晚泊于绝壁之下、听见过大声发于水上的经历的人。从文中作者所言“渔师水工虽知而不能言”这一句,我们可以很确定知道这人就是“渔师水工”。苏轼正是在听了渔师水工的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后的说明之后,才决定亲自去查个究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的目的很明确的夜游之行,才会有当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时而苏轼“徐而察之”的表现。

其实苏轼为探究石钟山名的由来在与其子乘舟至绝壁下之前已经做了不少的事情,除文中提到的“今以钟磬置水中”和“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二事以外,还有一些事并未被《石钟山记》明确记载。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还原一下900多年前苏轼探究石钟山名时的历史场景的话,我们会发现,苏轼当时至少还做了这么两件事。一是询问当地的“渔师水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渔师水工虽知而不能言”一句中判断出,苏轼一定就石钟山名的由来这一问题在当地百姓中尤其是在那些渔人中进行过广泛的询问。二是询问当地的士大夫,“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至绝壁下”一句很明显地显示出苏轼曾经用“渔师水工”的话求证过当地的或经过此地的一些士大夫。细究起来,那些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原因无外乎有两点:一是缺乏对事实真相的探究精神,二是缺乏为了解真相而不惧危险的勇敢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探究石钟山名的由来,苏轼进行了广泛的询问和多方的考求。苏轼探究石钟山名完全是一次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缜密严谨的充满理性精神的考证行为。不盲从、不轻信、忌主观、重实践,尤其是当“渔师水工”告诉他水石相搏的事情后,求真的精神依然提醒和要求着苏轼不顾危险而夜泊绝壁之下进行实地考察。和那些士大夫们相比,苏轼身上体现出的探究真相的求真品格和为求真而不畏危险的勇敢精神更让人钦佩。

李渤在石钟山下“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而得出“乃知山乃石名”的结论,并以此“聊刊前谬”[4],否认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名由来的说法。和李渤相比,苏轼执着于真相,目的明确、严谨探究,即使在石钟山得名的考证上苏轼最终是不完全成功的,但就其探究石钟山得名这件事上,他表现出的求真品格和为求真而不畏危险的勇敢精神却是李渤及众多士大夫们永远无法相比的。

《石钟山记》不仅表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可贵的求真品格和不惧危险的勇敢精神。

注释:

[1]晚清学者俞樾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山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时,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即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鞠继武、潘凤英:《湖口石钟山》,载《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

[2]清代曾国藩《求阙斋日记》载:“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东坡叹李渤之陋,不知坡亦陋也。”

[3]见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教师用书》第三册《石钟山记》有关资料“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

[4]唐李渤《辨石钟山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歌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止响腾余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据《文苑英华》卷八三三)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石钟山绝壁夜游
*《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核心素养导学
夜游蜡像馆
在古石绝壁前
福建文学(2020年3期)2020-08-06 14:59:50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青岛去哪里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22
飞檐走壁
畅谈(2019年11期)2019-06-26 09:21:50
夜游桃花江
青年歌声(2018年10期)2018-12-19 09:57:08
绝壁深洞引清泉
农民文摘(2018年12期)2018-12-13 02:48:16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
文艺论坛(2017年2期)2017-03-03 06:34:56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