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君(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张慧君
(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中国改革和发展到了新的重要关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正确的改革方式和策略,从而确保改革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推进,有效降低改革风险和成本,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成功。
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利益关系调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所谓规律,是事物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普遍联系。这些联系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要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
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改革能否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能否采取适宜的改革策略,能否取得预期的改革成效。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之所以发生政权变色、国家解体、经济社会持续动荡,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走上错误道路,最终付出沉重代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改革的步子一定要稳,方向一定要准,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否则必然带来巨大社会成本,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1978年至今,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期间也曾经历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出现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总之,我们的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正确的改革方向引领下,中国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使改革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增量到存量、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从单兵突进到综合协调的顺序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对改革具体目标和措施进行动态调整,有效把握改革的节奏和速度,依靠制度创新化解改革中的矛盾和阻力,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既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备了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一是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二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既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效率,又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将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和经济调节机制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30多年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而且成功抵御了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国际金融的影响,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 “中国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到了新的重要关头。一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继续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断增大;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三是国际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外部竞争压力持续加大。有效应对来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关键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适应改革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总目标,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综合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着力培育国家维护公共秩序、推进制度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治理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也要抓重点和主要矛盾,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我国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
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较低。2015年,我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只相当于世界平均GDP水平的70%,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这意味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 “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可以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发挥重要牵引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力,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情,从 “越位点”退出,把 “缺位点”补上,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牵引作用。市场经济要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为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同样,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可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通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改革,发展环保市场,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等措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总之,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还不成熟、不完善,来自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有效发挥。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才能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克服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关键要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选择适宜的改革策略,做到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入。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就是事物发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发现了问题也就发现了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我们更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政府效率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不竭动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创造性改革举措。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确保改革措施有效实施。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要统筹谋划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抓住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三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发现推进改革的客观规律。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局部的改革试验要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基础上来谋划。四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要有政治勇气和魄力,不断攻克体制机制弊端。胆子大的同时,步子一定要稳,尤其是把握好改革的步骤和速度,稳中求进,积小胜为大胜。五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当前,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持续深入推进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但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如果不能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一个新旧体制长期并存、持久摩擦冲突的 “局部改革均衡”之中,必然降低体制运行效率,削弱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甚至使经济社会发展最终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因此,必须抓住改革的机遇期和窗口期,不失时机地推进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要坚定信心,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二是要凝聚共识,通过制度创新缩小利益分化、思想分歧,找到能够包容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三是统筹谋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对各领域改革进行统筹设计,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四是协同推进,对重大改革要全面考量、分类施策、协调推进,避免畸轻畸重、单刀突进。
制定出一个好的改革方案,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在于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
(一)注重调查研究,遵循客观规律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关键环节,是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违背规律一哄而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统筹处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异常艰巨。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一是要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发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 “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二是要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要坚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关键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搞好民生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创造和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改革开放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继续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使改革具备广泛民意基础,使改革的成果更多、更普遍、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使改革政策有效衔接
中国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分权和经济分权,赋予地方政府在改革试验、行政管理、税收分成等方面一系列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地方政府推进改革、创新制度、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地区间竞争格局,培育出各级政府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同样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需要建立更高层的领导机制,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此,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促进改革方案的有效执行。
(四)协调利益关系,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
全面深化改革会导致原有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旦改革打破原有利益平衡,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就会面临较大阻力,也容易引发矛盾。因此,要高度重视深化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分类指导,分类处理。要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培育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靠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制度、新的要求,一些干部也患上了不适应症,对改革消极观望、虚与委蛇,阻碍了中央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因此,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改革落地能力,不能在等待观望中错失改革良机、拖延改革进程。要处理好改革 “最先一公里”和 “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 “中梗阻”,防止不作为,充分展示改革的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任用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 “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于担当,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姜卉]
D601
A
1671-6183(2016)08-0018-05上,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揭示影响改革发展走向、改革方式方法选择、决定改革成效的那些关键因素以及它们之间所具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确保改革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推进,有效降低改革风险和成本,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成功。
2016-07-20
第四批 “中央党校人才强校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张慧君 (1978-),男,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发展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