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型习作指导成为学生成长的“小确幸”

2016-03-20 11:32周晓红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确幸桑桑习作

周晓红

让微型习作指导成为学生成长的“小确幸”

周晓红

“小确幸”,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是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近几年,由于学校教学需要,笔者连续执教毕业班语文。怎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进行扎实的习作指导,擦亮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其表达热情,有效提高班级整体习作水平呢?笔者以为,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教师不应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更不应该泛泛而谈,浮于表面,而应关注学情,从学生的 “畏难”之处入手,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内容,以“微型习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要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达到 “一课一得” “有练必得”的理想境界,使每一次习作指导,都成为学生成长的 “小确幸”。

顾名思义,微型习作,与传统意义的习作相比,规模小,篇幅短,却以主题单纯、目标明晰、可操作性强见长。下面,以 “动作描写”微型习作指导为例,与各位分享笔者的点滴体会。

一、以现有认知为起点,助推有的放矢之力

一切教育皆来自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实际,教育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切皆因无病呻吟、一厢情愿而空洞、低效。所以,教育应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现有认知、实有写作基础,发现他们的畏难所在,于需要处点拨,于困难处指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即能产生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学生的小练笔,最能真实地反映问题——

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拿起手机,回到自己的房里。(《偷偷玩手机》)

大课间活动结束了,我们拿着各种体育器材去器材室归还。(《还器材》)

可以说,这两份材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自己的生活。但是,并不精彩。首先,“蹑手蹑脚”是怎样走的呢?其次,偷玩手机,是否担心被父母发现,是怎么 “拿”手机的呢?大课间活动,每个同学都是兴高采烈的,甚至我能想象出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红扑扑的,露出灿烂的笑容,而额角则都沁着闪亮的汗珠子,而平平淡淡的一个 “拿”,掩盖了多少精彩啊,不写出来,可惜!

由此,“动作描写”微型习作指导主题在我的头脑中出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 “拿”表现人物的特点,生动再现生活,则是教学的目标。习作内容来自学生,指导目标明确精练,可以说,这是接地气的,是促进学生习作水平发展所急需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习作兴趣来源于他自己的内心需要。当他迷惘、犹豫、彷徨、茫然时,教师的适时点拨,无疑会让他拨开云雾见到青天,有醍醐灌顶之感,于是心悦诚服地跟着老师,闯过难关,走向精彩。以现有认知为起点,为微型习作指导的低耗高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用经典片段做范本,品味遣词造句之神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经在 《进学解》中这样说:“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意思是鉴赏时要沉浸到作品浓郁的氛围、境界和情感中去,要反复地含味,品咂出作品的精华,而决不能浮光掠影。经典读物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心血,反应了文学的精妙韵味,传递着人物形象的性情品位,应该成为孩子们细细品味的精神食材,成为习作的参考范本。

曹文轩的 《草房子》格调高雅,自始至终充满美感,曾获 “冰心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荣誉,在描写人物方面独树一帜,堪称经典。所以,这本书成了我所带的班级必读书之一。

我们从大家爱读的 《草房子》片段赏析开始谈起。

(出示 “纸月出场”一段文字)

她被白鸽的突然起飞与那么强烈的翅响惊得紧紧搂住外婆的胳膊,靠在外婆的身上,微微缩着脖子,还半眯着眼睛,生怕鸽子的翅膀会打着她似的。

师: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纸月?你能在作业纸上圈出来吗?

生圈画、交流:搂住靠缩着眯着

师:这些动词前面的修饰语,哪些同学也关注到了?

生1:我关注到了,她 “紧紧”搂住外婆, “微微”缩着脖子,“半”眯着眼睛,让我分明感受到纸月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

师:说得好,这些动词和修饰语配合着用,能传递人物的情感,揭示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诀窍——准确,传神!

(出示教师根据 《草房子》同名电影画面改写的片段)

妈呀,这下完了!他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妈妈正给他晒尿湿的被子!要是地上有条缝该多好啊!正巧老师走过,打趣道:“这么大的孩子还要尿床啊!”“噗嗤!”纸月笑出了声。桑桑气呼呼地 ( )到被子边,用力( )下,“呼哧”“呼哧”进了家门,往地上一 ( )。他狠狠地擦了一下鼻子,恼怒地( )了一眼妈妈,跑了。

师:你觉得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2:桑桑尿床的事情被别人发现了。

师:是呀,桑桑是个爱显摆的孩子,很想引起别人特别是纸月的关注。但是,他尿床的事情被纸月发现了,你觉得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3:他一定是生气极了。

生4:他恼羞成怒。

师:说得好!那么,你们能填上合适的动词,为这段话画龙点睛吗?

(生填写动词,有一大部分孩子面露难色,抓耳挠腮)

师:为了让大家填得更好,我带来了一段电影剪辑,想看吗?

(所有孩子的眼睛都亮了,齐声说——想!)

电影剪辑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几秒钟,但是直观地表现了人物的活动。孩子们个个神情专注。播放完毕,他们迫不及待地继续填写。

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就 “跑到”还是 “冲到”被子边,“拿下”还是 “扯下”被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5:我觉得用 “冲”更能表现桑桑的愤怒。

生6:“奔”也不错。

师:如果说“跑”是写实,那么“冲”“奔”则是艺术呈现,表现了桑桑恼羞成怒的心理。

生7:“扯”也能表现桑桑用的力气很大,想让尿湿的被子尽快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

生8:我觉得 “拽”也很传神呀!

师:是啊,桑桑心中的怒火,就通过这一“扯”一 “拽”发泄出来了。看来,动作描写,不是动词的简单堆砌,而是穿插在语句中的精彩呀!

从 《草房子》原著的文字赏析,到电影剪辑之改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学生深知动作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不能小觑的,能传递人的情感,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是穿插在语句中的精彩。人物形象因此而栩栩如生。

三、在生活实践中观察,留意稍纵即逝之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遵循直观性原则,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前提。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正如乌申斯基说:儿童是 “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的一个规律性要求表现在,应当使儿童能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还向小学教师们建议: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

上文已初步展示直观性原则对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积累是有限的,想象力也不都是那么丰富的。面对一段不算短的话,他们中更多的是难以下笔。但是有着上进心的他们要绞尽脑汁为这段话画龙点睛,于是进入了 “愤悱”状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播放电影剪辑,无疑给迷茫中的孩子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下面,由小说、电影回归生活。

还是这样两句话:

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拿起手机,回到自己的房里。(《偷偷玩手机》)

大课间活动结束了,我们拿着各种体育器材去器材室归还。(《还器材》)

师:偷偷玩手机,一定是提心吊胆的吧?那你是怎样蹑手蹑脚地走的?有时怎样 “拿”手机的?你能站起来演一演吗?

(很多孩子主动站起来表演)

师:能把你刚才的表现用几句话写下来吗?

生写片段,师巡视指导。

交流:

生9:我赤着脚,踮起脚尖儿,一步一步地向前迈去,多想像小猫咪一样,脚底长出厚厚的肉垫子啊!突然,爸爸翻了个身,我吓得一下子扑到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见爸爸没有动静了,我才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伸出手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住床头柜上的手机,一溜烟,跑了。

生10:我缩着脖子,弯着身子,悄然无声地在地板上挪动。我的心 “怦怦”地敲击着胸膛,好像随时要蹦出来似的。我大气也不敢出,屏住呼吸,只觉得脑袋 “嗡嗡”作响。突然,我眼前一亮——哇,那金色的手机,正一闪一闪地诱惑我呢!我侧着耳朵,听爸爸有没有动静,呵呵,只有均匀的呼吸声!我鼓起勇气伸长手臂,捏住了手机,又悄悄地退了出来。

师:哟, “抓”字表现了他的迫不及待,“捏”字则表现了她的小心翼翼。看来,如果写的时候有困难,站起来演一演,倒是能帮助我们写得生动起来。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大课间结束,你们兴高采烈去还器材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热闹场面?由于器材大小不同,轻重不一,再加上同学们各有特点, “拿”这个字的背后,又有哪些精彩可以再现呢?

生11:我“抱”着篮球,小王和小李“抬”着垫子,小方和小丁他们有的拎装着毽子、羽毛球的塑料桶,还有的夹着羽毛球拍…… (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

师:你们能把当时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场面描写出来吗?

生(齐声):能!

孩子们 “刷刷刷”地写了起来。

(交流略)

这时,孩子们已不再面露难色,有的只是自信与从容。他们专注的神情,奋笔疾书的身影,都让我倍感欣慰。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慢镜头让你静心欣赏,也不可能有 “精彩回放”,这就要求我们能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去发现,去欣赏,去辨别,留意稍纵即逝之景,描述与众不同之物,表达发自肺腑之情。

实践证明:只有关注学生的习作起点,了解其习作困难,遵循其认知规律,选择和确定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教师才能消除学生的习作 “畏难”情绪和消极思维,指导学生从细微处观察,于真实中加以艺术刻画,再现生活的精彩。当心中的疑团一一解开,当笔下的人物形象渐渐丰满,学生的习作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热情自然就会高涨。这样,他们就会有主动积累的念头,会有仔细观察的准头,也会有细致描写的劲头。而有了一个个场景的生动描写,能进行一个个人物的细腻刻画,孩子们要写一篇篇引人入胜的作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正所谓 “见微知著”,这样的微型习作指导,轻松、扎实、有效,像缕缕幽香,如滴滴甘霖,在学生的生活中流淌、徜徉、弥漫,是一种 “小确幸”,融进孩子们的生命,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伴着他们一路播种,一路收获,慢慢长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小确幸桑桑习作
《草房子》第三章 白雀(七)
暴风雨前夕
“小确幸”背后的“大麻烦”
中信建投证券:寻找弱势下“小确幸 ”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