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本《后汉书》点校献疑

2016-03-20 12:38
古籍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点校后汉书标点

王 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中华书局本《后汉书》点校献疑

王 建

中华书局整理本《后汉书》自1965年问世以来,流传广,影响大,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精善的《后汉书》版本。《后汉书》李贤注(下文简称“李注”)中大量征引古书,涉及不少语言文字、典章制度问题,笔者发现整理本的点校尚存值得商榷之处,今撰成札记十九则,以期对《后汉书》的标点、校勘研究有所匡补。

1. 《显宗孝明帝纪》:事毕,升灵台,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

李注:元气,天气也……故《春秋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云:“物谓气色灾变也。”(第101页,此为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的点校本《后汉书》页码,以下引用《后汉书》均同此本,仅标明页码)

按:《左传·僖公五年》:“《传》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云物,气色灾变也。”《后汉书》卷九十八:“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李贤注曰:“杜预注《传》曰:‘云物,气色灾变也。素察妖祥,逆为之备。’”故此处李注引《左传》及杜注应标点如下:故《春秋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云物,谓气色灾变也。”

2. 《显宗孝明帝纪》: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

李注:《说文》曰:“时雨所以澍生万物。”《淮南子》曰:“春雨之灌,万物无地不澍,无物不生。”澍音之戍反。(第123页)

按:此处所引《淮南》之文当标点为“春雨之灌万物,无地不澍,无物不生。”《淮南子·泰族》:“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

3. 《孝献帝纪》:九月,蚩尤旗见于角、亢。

李注:《天官书》曰:“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荧惑之精也。《吕氏春秋》云:“其色黄上白下,见则王者征伐四方。”角、亢,苍龙之星。(第371页)

按:《史记·天官书》:“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集解》:“孟康曰:‘荧惑之精也。’晋灼曰:‘《吕氏春秋》曰其色黄上白下。’”*(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修订本,第1586页。其中“见则王者征伐四方”不见于《吕氏春秋》,实出《史记·天官书》,当属下读。“荧惑之精也”和“《吕氏春秋》云‘其色黄上白下’”分别是孟康和晋灼之言。《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六》已将“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句置于“其色黄上白下”句后,这段内容除了后文“角、亢,苍龙之星”的注文外,余皆出直接源自《史记·天官书》。窃以为此处可能是正文阑入注文所致,“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当为正文大字单行。此处应标点作:《天官书》曰:“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荧惑之精也。《吕氏春秋》云:“其色黄上白下。”见则王者征伐四方。角、亢,苍龙之星。

4. 《孝献帝纪》:三月,有星孛于东方。

李注:杜预注《左传》云“平旦,众星皆没,而孛星乃见”,故不言所在之次。(第389页)

按:《左传·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杜注:“无传。平旦,众星皆没,而孛乃见,故不言所在之次。”此处李注所引《左传》杜注包含“故不言所在之次”一句,下引号当在“次”字之后。

5. 《皇后纪下》:昔晋侯失刑,亦梦大厉被发属地。

李注:《左传》曰:“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杜预注曰:“厉鬼,赵氏之先祖也。晋侯先杀赵同、赵括,故怒也。”(第449页)

按:引杜预注“厉鬼”当标点为“厉,鬼。”“厉”本有恶鬼义,点校者不明字义而误。《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杜预注:“厉,鬼也。赵氏之先祖也。”除《左传·成公十年》此例之外,《左传·襄公十七年》:“重丘人闭门而訽之,曰:‘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杜预注:“厉,恶鬼。”《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殖绰伐茅氏,杀晋戍三百人。孙蒯追之,弗敢击。文子曰:‘厉之不如。’”杜预注:“厉,恶鬼也。”

6. 《冯衍列传》:惟天路之同轨兮,或帝王之异政;尧舜焕其荡荡兮,禹承平而革命。

李注:《白虎通》曰:“德合天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第993页)

按:“天”后疑脱一“地”字。《白虎通疏证》卷第一:“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3页。《北堂书钞》卷五:“仁义合者称王……德合天地。”*《续修四库全书》,第12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5页。《艺文类聚》卷十一:“《白虎通》曰:‘帝王者,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帝王世纪》曰:‘孔子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9页。

7. 《光武十王列传》:东海王臻以近蕃之尊,少袭王爵,膺受多福,未知艰难,而能克己率礼,孝敬自然,事亲尽爱,送终竭哀,降仪从士,寝苫三年。

李注:《左氏传》曰:“晏桓子卒,晏婴粗衰斩,苴绖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其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杜预注云:“时士及大夫衰服各有不同。”(第1426页)

按:李注引《左传》之文当标点作“晏桓子卒,晏婴粗衰斩,苴绖、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其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点校者不明先秦礼制而误。

“苴绖、带、杖”乃是“苴绖、苴带、苴杖”之省。苴绖即首绖,指的是服丧时戴在头上的用牝麻织成之物,即上古之“布”,指麻布。中国之麻,雌雄异株,雌麻称“苴”,或称牝麻;雄麻称“枲”,或称牡麻(开花而不结籽)。苴麻结子,外形粗恶,故用于斩衰首绖。枲麻开花而不结子,外形较苴麻略细,故用于齐衰以下首绖。所以,“苴”有粗恶之义。《仪礼·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绞带。”郑玄注:“凡服在上曰衰,在下曰裳;麻在首、在腰皆曰绖。首绖,象缁布冠之缺顶;要绖,象大带。”贾公彦疏:“苴绖、杖、绞带者,以一苴目此三事,谓苴麻为首绖、要绖;又以苴竹为杖;又以苴麻为绞带。”贾公彥说“苴麻为首绖”“以苴竹为杖”,苴麻即雌麻,外形粗恶,可作绖,苴杖是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用苴麻布缠裹的竹杖,苴带是苴麻所作之绞带,贾疏已申之。《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礼记·问丧》:“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8. 《光武十王列传》:大王以骨肉之亲,享食茅土,当施张政令,明其典法,出入进止,宜有期度,舆马台隶,应为科品。

李注:台、隶,贱职也,《左氏传》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也。(第1432页)

按:所引《左传》人有十等之说,又恐误衍“卿卿臣”三字,若依李注所引,则有十一等,与《左传》不符,此三字疑为衍文。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已发之。《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9. 《崔骃列传》:选利器于良材,求镆铘于明智。

李注:《吴越春秋》曰:“干将,吴人也,造二剑,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者,干将之妻名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精,合六金之英,百神临观,遂以成剑。”(第1710页)

按:“采五山之精”,“之”后疑脱一“铁”字,“合六金之英”当作“六合之金英”。《吴越春秋》卷四:“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东汉)赵晔撰、吴庆峰点校:《吴越春秋》,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6页。《淮南鸿烈集解》卷八:“六合之间,一人之制也。”*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49页。六合,即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正与“五山”相对,作“六金”则不可解。

10.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听民庶之谣吟,问路叟之所忧。

李注:《说苑》曰:“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避车而问之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虞丘子对曰:‘吾有三失:吾少好学,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是三失也。’”(第1847页)

按:《说苑》卷十:“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60页。

李慈铭《南史札记》:“丘吾即丘吾子,事见《说苑·敬慎篇》。即《韩诗外传》九所载之皋鱼也。《梁书》作‘虞丘’,古‘虞’‘吾’字通用。《周书》及《北史·儒林·樊深传》云:‘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盖皆误倒。”*(清)李慈铭撰、巩本栋点校:《南史札记》,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第195页。李说可商。《汉书》有《吾丘寿王传》,《汉书·艺文志》载“《吾丘寿王赋》十五篇”,*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8页。吾丘寿王,《说苑》卷十一作“虞丘寿王”,*《说苑校证》,第270页。《水经注》卷十九亦作“虞丘寿王”*(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9页。,此即古“虞”“吾”字通用之例,而“虞丘”、“吾丘”显然是姓氏,古人往往有“姓+子”,称作“某某子”之例,如孔子、荀子等,虞丘子、吾丘子亦此类。《列女传》亦见“虞丘子”,可为一证。要之,《后汉书》李贤注引《说苑》作“虞丘子”不误,传世本《说苑》作“丘吾子”盖误倒。《孔子家语·观思》亦作“丘吾子”,恐亦误倒。*(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各本“奢骄”后疑脱一“谏”字。“事君奢骄不遂”扞格难通,当据《说苑》补“谏”字,作“事君奢骄,谏不遂”,谓其谏言之不得遂也。

12. 《张衡列传》:献环琨与玙缡兮,申厥好以玄黄。

李注:环、琨,并玉佩也。《白虎通》曰“修道无穷即佩环,能本道德即佩琨”也。(第1931页)

按:今本《白虎通》不见此句。唐宋类书引《白虎通》“本”多作“大”。《初学记》卷二十六:“《白虎通》曰:‘所以必有佩者,表意见所能,故修道无穷即佩环,能大道德即佩琨,能决嫌疑即佩玦,是以见其所佩,即知其能。’”*(唐)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28页。《太平御览》卷第六百九十二:“《白虎通》曰:‘所以必有珮者,表意见所能,故修道无穷即珮环,能大道德即珮琨,能决嫌疑即珮玦,是以其所佩,即知其所能。’”*(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88页。按以上类书所引,作“大”于义为长。

13. 《吴延史卢赵列传》:此谓君政舒缓,故日食晦也。《春秋传》曰“天子避位移时”。

李注:《左氏传》曰:“日过分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君不举,避移时。”杜预注曰:“避正寑,过日食时也。”(第2118页)

按:“日过分未至三辰有灾”应当点断,作“日过分未至,三辰有灾”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日过分而未至”,杜注:“过春分而未夏至。”“三辰有灾”,杜注:“三辰,日月星也。日月相侵,又犯是宿,故三辰皆为灾。”

14. 《郑孔荀列传》:融乃建议曰:“古者敦庬,善否不别。”

李注:《左传》楚申叔时曰:“人生敦庬。”杜预注:“庬,厚大也。”(第2267页)

按:《左传·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杜预注:“敦,厚也。厖,大也。”(《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第1917页)“厖”同“庬”。“庬”有“大”义,古书多有用例,《国语·周语上》:“敦庬纯固于是乎成”,韦昭注:“敦,厚也;庬,大也。”*徐元诰撰、王树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页。《后汉书·张衡列传》“蒙厖禠以拯人”,李贤注引《尔雅》曰:“厖,大也;褫,福也。”《酷吏列传》李贤注亦引杜预注,作“敦庬,厚大也。”“厚”乃解“敦”之语,疑此李注误入解“庬”之文。

15. 《儒林列传》: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

李注:刘向《别录》曰:“雅琴之意,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前书·艺文志》曰:“《雅琴》,龙氏名德,赵氏名定。”《韩子》曰:“师旷对晋平公曰:‘昔黄帝合鬼神,驾象车,交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作为清角。今君德薄,不足以听之。’”(第2549页)

按:“昔皇帝合鬼神,驾象车,交龙毕,方并辖”一句标点有误,应标点为“昔皇帝合鬼神,驾象车交龙,毕方并辖”。毕方乃是神鸟之名,相传为黄帝卫车之神鸟,《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

16. 《文苑列传》:昔原大夫赎桑下绝气,传称其仁。

李注:原大夫谓赵衰之子盾,谥曰宣。《吕氏春秋》曰:“赵宣孟将之绛,见骫桑之下有卧饿人,宣孟与脯二朐,拜受之,不敢食,问其故,曰:‘臣有母,持以遗之。’宣孟更赐之脯二束,遂去。”(第2629页)

按:“有卧饿人”文义未安,疑当作“有饿人卧”。

17. 《文苑列传》: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

李注:《说苑》曰:“楚昭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也。王不可游也。’”巫山在夔州巫山县东。(第2641页)

按:“波”疑当作“陂”,形近而误。《说苑》卷九:“楚昭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游焉。’”*四部丛刊影印平湖葛氏传朴堂藏明钞本作“陂”,《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五、卷四百六十八亦作“陂”,向宗鲁《说苑校证》作“波”。今以四部丛刊本为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湖,大陂也……湖训大陂,即大池也。”*(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31页。“彭蠡”乃鄱阳湖古称,正与洞庭湖左右相对,此“波”宜校为“陂”。

18. 《南蛮西南夷列传》:至楚武王时,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

李注:《左传》“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其水遂无次,且不设备,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也。(第2831页)

按:“其水”当属上。《左传·桓公十三年》:“及鄢,乱次以济。”杜预注:“乱次以济,本或作‘乱次以济其水’”。(《春秋左传正义》卷七,第1757页)李贤注引文即杜注所言或本。

19. 《西羌传》: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

李注:杜预注《左传》云:“杨拒,戎邑也。”(第2873页)

按:杨、拒为二戎,泉、皋亦为二戎,故此处《后汉书》文当标点作“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李注所引杜注亦当标点作“杨、拒,戎邑也”。《左传·僖公十一年》:“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杜注:“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雒水之间者。今伊阙北有泉亭。”“扬”,古同“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杨、拒、泉、皋,四戎邑。”*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3版,第一册,第338-339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点校后汉书标点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有趣的标点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
古籍点校作品的著作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