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勇
儿子哲哲让我在他的数学单元测试卷上签字。分数并不高,但据他讲上课认真听讲,但还是有点听不懂,尤其是有关方程的内容。
我试着给他讲了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哲哲听后,很佩服高斯的聪明才智,然后慨叹一声“原来数学还有这么好玩的故事呀”。这声感慨让我意识到,或许真正的问题出在他在学习数学的认知态度上: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动机。
再进一步想到,如今的数学教学。缺少历史眼光看数学学科,更多的是在讲授知识点,类似于古代某些将领打仗,只局限于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没有把所教的学科特点统筹考虑,没有让学生看到所学内容的学科定位,更没有赋予学生高屋建瓴的大局观。
其实,任何学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有着诸多好玩的人与事,有着独特的、有趣的、堪称奇妙的发展史。
记得上初二时,我的化学老师第一课就开明宗义: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与物理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听后,顿时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当老师让我们列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着火,化学老师表扬了我,并纠正在化学上这种现象叫作“燃烧”。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一回答,我当了两年的化学课代表。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讲授《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时,赋予数学更多的活力和童趣。课堂上,他像变魔术一样,让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现象、原理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下子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处,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讲课过程中,他还讲了莫比乌斯带由来的故事,让学生大呼过瘾。
就像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说过的,“我建议所有新学科都作为历史课程来教学。这样一来,甚至是刚入学的儿童也能逐渐懂得,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有其过去,也有其未来”。
对于许多小学教师而言,此种要求或许过于“高端”,但我以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在所教年级的高低,不在所教的学科是“主科”还是“副科”,而是是否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把学科的味道讲出来,赋予学生历史的学习眼光,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将思绪延伸到学科发展的源头,发现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生动联系,产生“我要学下去”的冲动。相对而言,这样的老师太少,这固然跟老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关,但更多的与老师自身的教育经历有关。他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学科的横向与纵向都没有打通,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好的老师能把一节课变成一场魔术盛宴。虽然每一堂课不见得都是魔术课或见证神奇的时刻,但我仍希望每个孩子都遇到站在高处且接地气的良师。所谓高处,是这门学科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内容,乃至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他都记在脑子里;所谓接地气,是他能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故事、生活的帮手。一节课45分钟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有种豁然开朗的顿悟。
当老师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让孩子窥见学科的堂奥,包括哲哲在内的所有孩子将不会再为不高的分数而沮丧,转而想走进门去看看里面的世界是何等模样,这样的教学想必才是成功的教学,这样的老师也才是伟大的老师。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