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智与研究之智

2016-03-19 02:48黄伟
江苏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教育理论改革实践

【摘 要】何善亮博士新著《东庐中学教育变革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深细的描述向我们演绎了教育理解方法论:教育改革实践如何形成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如何诠释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二者之间互动之关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改革实践;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76-02

【作者简介】黄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教授。

一、理论与理序

说起东庐中学(以下简称“庐中”),取经者多津津乐道于它的“讲学稿”这一教学模式。而书者的研究在把握这一核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鞭辟入里地将庐中放入其自身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反思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中,全面阐释了庐中教育变革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科学的历史判断与现实考量,不仅加深了著者对庐中教育变革研究的整体性,也为书中关于庐中“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文化建设与师生关系”全方位变革的研究奠定了更具说服力的学理基础。

著者基于对庐中的成功教育变革经验的研究,升华出一套更为普适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教改理论模型。“基于学校,也是在学校整体层面上开展的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持之以恒的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追求”,“因变革和追求所激活了的应当发展、需要发展、也可以发展的全校师生”,这既是书者对其研究范式更具操作性的表述,也为教育变革者和教改研究者扫除了变革与研究途中不必要的障碍物。这一近似实践规范的表述,实则深潜了著者辩证发展以及主动发展的观念意蕴。

著者善于在一定理论观照下为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理序:顺着书者的笔触来纵观庐中的教育变革,它是整体的、全方位的。除绪论与结语外,全书十二章内容,其分布、安排,体现出著者的匠心独运:既充分尊重了庐中教育变革的历史发展,又以一种更合乎逻辑的序列组织行文。

好的经验与它的生成都是可以也应该向外传播的,作者在文章末尾阐述了庐中教改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更好地成就了自己。当然,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证明其价值,才能发展得更长远。

二、深描与透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面临着两难选择——或者转型,或者撤校合并。庐中作为中国农村学校中的一员,其成功的教改使得它由一所薄弱的农村中学成为优质的典型学校。作者选择这样一所学校开展研究,深入探究其教学变革成功的根本缘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试图追溯以庐中为代表的一批农村薄弱中学的教育变革脉络,以期为农村学校还占相当比例的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以及中国本土教育教学理论建设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著者在书中明确提到,庐中曾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校的生存问题。那么,庐中这所农村薄弱学校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则成为了读者关注的焦点。庐中在课程制定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坚定信念;突破“为了考选”的评价文化,建构出“学、教、评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坚持“重在服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营造“合融”特色的学校文化氛围……所有这些对庐中变革经验的深入挖掘,都可透视出现代教改大环境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有的改革走势。“薄弱学校”是义务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著者通过对庐中教育变革成功经验的深度描述,证明了创造性变革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这也为薄弱学校的改进做了合理的诠释和示范,具体而又深刻。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庐中的代名词,是其课程规划、学业评价、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校本教研等学校整体性变革的源头和中心。著者的笔触没有完全停留在对“讲学稿”的经验层面的描述,而是注重深层原因的挖掘,并提出一些独特的经验判断。这样,《东庐中学教育变革研究》这本著作的价值,就不仅在其对象上,也在其本身,本体与对象相映生辉。

三、价值与范式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有一条价值链在串联着。它以一种奇妙的穿透力,将庐中教育变革的始源、发展和成熟缀联到了一起。这一价值链条,正是汲取了“文化自觉”的方法论营养,才彰显出庐中“合群、合作、合享”的“合融”文化特色。作者很贴心地将这一价值链条浓缩为四方面的内涵:第一,“爱为底色”的办好农村教育的坚定信念;第二,遵照学习规律的“讲学稿”的科学设计;第三,高效务实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第四,多元融通的学校文化建设及其配套改革。

暗含于作者笔下的价值链条,不仅承载着书中主体“庐中”教育变革成功的价值源头,还彰显出该书的研究价值、旨趣。全书关于“庐中教育变革经验”的介绍,结合著者精妙的解读与联想,无疑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着成功教改经验的光辉楷模。同时,也增添了正在或者未来即将展开教育变革的学校的自信心。篇末,著者还能站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发出关于科学课改、教改的呼声:基于学校,也依托于学校,是当今时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理想模式与根本路径。一所学校,无论它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是中学还是小学,都能够在“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的教育优质化追求中,通过学校自身的教育变革和实践努力,向人民交出各具特色的理想答卷。

倘若说,价值内涵构成了这本书的血肉;那么,其研究范式便最终搭建出它的骨架。这里所说的“范式”,主要是指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即科学研究中一种公认的模型与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应包涵某种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好的范式,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在本书中,便有着这般较为完美的呈现。

四、导向与探索

在21世纪初,教育变革的火炬曾为无数教育工作者点亮了追求优质教育之路上的明灯。然而,现实与理想的一次次碰撞,慢慢加速了这盏明灯光亮的减弱与温度的冷却。在变革之路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变革文化的创设,安于现状与自我超越的矛盾”一直是困扰着诸多变革人士的问题。书者基于对庐中教改经验的研究与反思,试图探索出一条更具普适意义的道路。

著者告诉我们,“尊重历史旨在把握当下,尊重历史为了筹划明天”,不仅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变革开展的科学路径。在这个人来人往、遍布人际关系、增强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的大社会,个人英雄的救世范式已不再流行。书者基于对这一现实的洞察,也基于对庐中教改成功根由的挖掘,呼唤教育者应积极内化“以特色文化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模式。以学校特色文化作为学校整体变革的肥沃土壤与营养供给,既是变革之智,也是研究之智。在全书接近尾声的时候,书者在客观地肯定了庐中变革的社会影响的基础上,更表达了其对庐中自我超越精神的欣赏。

20多万的文字,寄托了著者的无限情愫。一行行文字,既响应了当下对学校教育科学变革与对优质教育追求的迷茫与期待的复杂情绪,也重新燃起了教育变革之路上的那盏明灯。灯是明了,倘若我们的心与脑仍不明,我们的教育岂不是又会被迫退回黯淡的角落?现实有时或许让我们慵倦茫然,但我们可以借着这束光亮,驱逐心空阴霾,积极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优质教育之路。

借着著者点燃的这束光亮,庐中的教育变革之路愈加清晰,有一种“曲径通幽”般的坚持与感动。“曲径”,贴切地表达了庐中教育变革之路的坎坷曲折;“通幽”,既深度认可了庐中的成功转型,也是对中国教育变革充满希望的诠释。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教育理论改革实践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