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贵春,吕 途,宋征宇,田 欣(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略谈教育实践中的启发式教学
梁贵春,吕 途,宋征宇,田 欣(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启发式教学作为重要教学方法,它不是传统上的“问答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注重思维启发,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在深入的教学创新中逐步的克服注入式教学的缺陷,不但教会学生以知识,还要给予学生社会上的经验和做人的法则,做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人才。
启发式;教学;误区
从现代教学理论体系上讲,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照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综合多种手段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快速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准确理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创新性,使老师这种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化作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的结合,提高归纳、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
1.1 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形成
成功的教育交给学生以尊严,教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知识时的荣耀,让孩子在学生时期就树立人生的第一颗“自信”的种子。人的成长足迹,需要自信的指引,有自信的人,渴望获得成功;没有自信的人,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自信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至关重要。学生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韩愈用九个字精确的概括了教师的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怎样进行传道、解惑,是教学创新的关键,更是教师要着重解决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直接读给学生或将答案不经学生思考直接公布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杜威一直积极倡导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杜威批判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教学过程不是把外在的知识强迫孩子去吸收而是使孩子与生俱来的生长。
在课堂上学生难免遇到不会做的题和不懂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启发,让学生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
1.3 有助于形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向导人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现有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操作者、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和学生成绩的决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集体化”。启发式意味着人人参与其中,意味着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同学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融入到了整个班级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始的过程,让教学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1.4 有助于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合理的迁移到新知识中去,让学生不断的认识到自己之前学的知识是有效的,防止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
在当下的教学体系中很容易忽视知识的使用效率和实用价值,在学生的头脑里容易形成“学习徒劳,知识无用”的思想,而启发式教学能够及时的改正这种错误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注入式教学的深刻批判下产生的,许多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才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和误区。
2.1 “问答教学法”就是“启发式”
当今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问答”、“谈话”和“提问”,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不断的帮助学生找到新的问题,汲取新的知识。教师会给学生拟定出不同层次、多种角度的问题,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式学生,继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创造的产婆术的观念,受到中西方教育学者推崇和运用。但是,大部分教师错误的把启发式认为是在课堂上直接的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一上课就接连不断的问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等。据教育部颁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一些学校平均每堂课的有效回答仅仅36%而已,这说明课堂中的提问有大部分是没有效率的,毫无疑问,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的陷入思维的僵局。“思维始于疑问和惊奇”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得到收获,收获之后,智力变得到了发展,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作为教师,要善于巧妙的设计问答,而简单而肤浅的一问一答,是毫无意义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和开发智力。
把启发式定义为“问答式”、“提问式”和“谈话式”显然是不正确的,究其原因是这种课堂采用了“满堂灌”,很显然,“满堂灌”是传统意义上的“注入式”,而“问答式”顺理成章的被定义为“启发式”,这种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教学设计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
2.2 “学生自主提问”就是“启发式”
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对启发式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是老师趋于辅导地位,给学生完全的开放空间让他们多动脑主动去提问的过程。于是很多老师就放手发动学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成了课堂中的主旋律。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诚然,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这便是启发式教学的显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中传授知识,忽略“人”的发展,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玻璃瓶,也不是一个随意摆放的物件,而是一个鲜活的人。启发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提问,毫无根据的提问,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哪里不会,再去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
课堂上老师一味的推行学习的发问式教育,不是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提问才是关键。
2.3 “讲授式”不是“注入式”
“讲授式”就是老师利用口头的形式向学生教授课程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是讲授的最重要的三个步骤。无论是2600年前圣明的孔子,还是2400年前睿智的柏拉图,身为知识的传授人都采用是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即使是教学改革空前发展的当下,讲授任然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基本方法之一。因为,学生要吸取知识,人格要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传授。
“讲授法”被大多数教师执行起来就是 “注入式”“满堂灌”。把学生当做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罐子,无视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硬是要学生去啃书本,与正真的启发式大相径庭。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富有体验性的。在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不仅可以让他们的大脑、器官得到解放,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的去支配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吸收新知过程中,主动的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结合起来。只有讲解生动有趣,摒弃那些固守恒定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的培养,这样的“讲授法”才能是“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对教育的改造,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让学校教育更加多样化、灵活化、生活化、专门化,以启发学生思维为宗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为此新课程的实施对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发挥民主的保证作用,个人的创造力和发展只有给人以“自由”和“平等”的境界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发,老师行之有效的启发,有利于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无趣感和束缚感。教师是最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人,担任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课堂是有着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环境有章可循,形成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学生观,要勇于直面学生的建议与批评,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学生对老师得讲解提出不同的观点,不能对犯错误的孩子有任何人格侮辱,真正成为指引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启迪者。
3.2 内容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个人价值和意义。“填鸭式教学”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师为学生铺设高分的捷径,可是这样的方式从侧面上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尊重人性的角度讲:“孩子是一个渴望知识、内心丰富的人”,教育者向学生传授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过去,我们考虑到的都是片面的,更多的是从应试教育的需要向学生选择教育的内容,这样学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强迫感,这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一道巨大的界限。在信息交流缺乏的年代,人们没有接受各方信息的渠道,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单一,导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听从。而作为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学生对教育者提供信息的选择性大大增强,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教师教学不运用启发性,所有传授的内容只是按本宣科、教条性的东西,如果教10年、20年的教师始终都是那一个教案,课堂上都是一个脉络,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勉强的接受老师所谓的背会这些难点、重点就能拿高分,想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发散性思维,显然,是不能做到的。所以启发式教学不仅要在方法上启发,而且还要在内容上启发,教学设计要不断的更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
3.3 重视启发式的相互性
赫斯特认为,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最基本的条件有三个:学生不仅要学习到老师传授的大部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要能够学到许多其他外延的知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的内容;不是强加给学生学习的任务,而是通过启发让学生渴望、主动学习。让教师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传递、碰撞、融合,进而形成新的观点和理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自然社会与学生、人类社会与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基本的关系结构,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要在相互的关系中找到自我,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形成多渠道、多角度的交流和沟通,老师根据学生的这些本质的特点,有目的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问题环境,根据学生的生活规律、思维习惯、学习兴趣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故事、音乐、文字、材料、漫画、电教多媒体等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仿佛置身与美好的情境中去,把书本静态、死板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立体、鲜活的画面。这样能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积极的探索和发问,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提高一整堂课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学习的奥妙和乐趣,在领略美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被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感动、欣赏、感觉、顿悟的过程被复杂的做题训练替代了。所以,在我们的政治教学中,用美的眼光和视角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欣赏美、发现美的品质和激情,逐渐完善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5 实现由“结果启发”到“过程启发”
任何一种层次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包括相互存在的两个方面,过程和结果,在过程中彰显能力,在能力中注重过程。只看中一方面的教学,必然对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结合了逻辑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学科,这要求教师应该重视教育过程的输入,把启发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设疑,自己去引导思维的过程。
3.6 “做人的启发”与“知识的启发”相结合
当今的很多教育学者都发出这样的疑问 “课堂教育的瓶颈是什么?”过去我们都讲课堂就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教学水平也一直停留着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做人层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知识与做人的共同培养,老师要努力的成为学生心灵上的导师和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关心每个学生。在授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观念,努力为国家的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有效的德育,就是有效的启发。
[1]钟善基,丁而升.中学教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
[2]王 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郑 钧.浅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J].教育教学论坛,2009.
[4]王 琳.启发式教学的情感问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6]熊 梅.现代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
[7]章建跃.略论启发式教学教学的基本要求[J].教学通讯,2012.
G633.3
A
2095-2066(2016)33-0241-03
齐齐哈尔大学第三批本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项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信息化、个性化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016107);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公授课’模式在西方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6105)。
2016-11-11
梁贵春(1978-),男,湖南人,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