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 蒋文霞 庄辛秘
基于“学习性评价”的教学实践
◇ 山东 蒋文霞 庄辛秘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发现,尽管知识点讲解到位、清晰明了,练习中还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照葫芦画瓢”的题目出错率居高不下,原因何在?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仅仅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做到对所学内容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更谈不上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这些现象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和“等待时间”密切相关.
1.1 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性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提问既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性评价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对学生的思维及教与学的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经常会提出一些简单的、封闭的甚至是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不仅不能反映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反而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对与错的浅层次上,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有问有答、气氛活跃,但实效不大.
那么,怎样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呢?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要求学生一定给出标准答案,但是要能激发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看法或者揭示其思维水平.如在学习酯和油脂的相关知识之前,笔者提出如下问题:“你听过酯和油脂吗?你对它们有什么样的认识?它们具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比较乐于回答,并且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教师会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种提问,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及其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观念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教师也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后续教学活动.如通过上述提问,学生自己提出“酯”和“油脂”文字的不同,比教师反复强调不要写错别字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这2个概念的认识和区分.通过提问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更有目的性的强化“酯”和“油脂”这2个概念、反应原理,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因此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使师生真正的互动起来.
1.2 增加“等待时间”以便学生真正理解
除了改进提问方式,另一个学习性评价的重要策略是提问后增加“等待时间”.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会立刻指定某一同学来回答,一旦学生的思路与正确答案不同,就继续提问下一位同学,直至有满意答案出现,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变得“很紧张”,思考的重点不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祈祷“老师千万不要叫我”.还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习惯性地想给予“提示”,这样看起来学生回答问题效率很高,学生自己也觉得问题很简单,但是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思路往往会被禁锢,只知道跟着教师提示的思路跑,缺少了自己克服困难这重要一步,一旦需要自主完成问题思考(例如测验)的时候,就会出现思路不通,也就我们常说的“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例如在讲解乙酸乙酯水解时,笔者提出了“乙酸乙酯为什么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完全?”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意识到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反应,笔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小组代表来总结本组意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总结自己观点的时间,效果十分理想,甚至学生自己就能够推演出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方程式,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对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意外地发现学生不会再把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混淆.
要想在课堂上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自身知识全面,能够准确把握重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面对学生的回答才能有的放矢.每一届学生都有共性,借助积累的学情经验,在备课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又有个性,这需要教师灵活调整,也更能体现教师的能力水平.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重视与同事合作,共同研讨怎样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集体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提出问题后增加“等待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遇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相结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来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