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建筑文化翻译
——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

2016-03-19 17:02李琳琳
关键词:译本红楼梦原文

李琳琳, 丛 丽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8)

《红楼梦》中建筑文化翻译
——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

李琳琳,丛丽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110168)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海外传播。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将《红楼梦》的杨宪益与戴乃达英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相关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就译者在译入语中建筑文化信息的阐释进行评析,总结出建筑文化英译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西传和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翻译理论;建筑文化;红楼梦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召,翻译研究领域也将译介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外,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百科知识更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译介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巨著。因此,《红楼梦》的英译本也担负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迄今为止《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都激发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兴趣。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文化,在《红楼梦》的大观园的描述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研究者们所说“研究建筑的可以在大观园中读出一部建筑史”。然而,以往对《红楼梦》研究大都关注建筑词汇或园林建筑名称的翻译,鲜见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对《红楼梦》英译本建筑文化翻译进行分析。随着,《红楼梦》英译本在西方的传播与介绍,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也会随之漂洋过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进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将英国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全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达的《红楼梦》全译本中的建筑文化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分析文化信息传递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中建筑文化翻译策略,探究其英译本中翻译操作对建筑文化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为中国建筑文化翻译和传播体系的构建做点基础性贡献。

二、文化翻译理论概述

上世纪90年代初,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把文化和翻译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强调翻译方法应该发生变化,翻译单位应该从语篇转移到文化,并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对等是原文与目标语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语言与翻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翻译在形式上看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但实质却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其目的是突破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最终实现和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与融合;翻译的核心是跨文化信息传递,即一种源语文化在另一种译语文化中的有效传达;源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有效传达应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对源语文化忠实的“传”,另一层是在译语文化中有效的“达”;文化翻译必须掌握好一个适当的“度”。全球化氛围越来越浓郁的今天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极好契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给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译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上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三、文化翻译观视阈下《红楼梦》英译本的建筑文化译例评析

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活动是一个解码—重塑的过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移植和交流。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实现等值则是翻译要达到的目标,即译语文化读者对译语文本文化信息的理解与原语文化的读者对原语文本信息的理解的效果是一致的。“任何的翻译活动都潜藏着译者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注,所有关于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探索,无不基于他们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据统计,《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建筑——大观园在文中共出现了70多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意境和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和风格的具体体现。在《红楼梦》中,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是文学塑造空间和意境的重要手段。作为《红楼梦》翻译研究的一个方面,对园林建筑文化的翻译研究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无误地翻译这些建筑文化必须慎重考虑文化因素,以下将从文化翻译的目的和文化信息传递的效果两个方面讨论建筑文化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一)文化翻译的目的

文化翻译理论认为文化翻译的目的是文化因子的移植和转换。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处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顺利有效沟通和交流,减少文化信息传递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

原文1: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红楼梦》第三回

杨译本:a street with two huge stone lions crouching on the north side,flanking a great triple gate with beast-head knockers,in front of which ten or more men in smart livery were sitting.

霍译本:The chair proceeded some distance more down the street and presently there was another triple gate,this time with the legend above it.

评析:石狮子,兽头大门是中国古代统建筑物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古代,狮子是吉祥的动物,被尊称为“瑞兽”,可以避邪纳吉用以镇宅护卫,禁压不祥和保护府邸平安。同时,中国古代在宫殿、王府、衙署、宅邸前多用石狮子守门以彰显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兽头大门又称兽面衔环,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饰文化,兽头又称“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在这一门饰形式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是当门的辟邪物,如清代《字沽》所说:“门户铺首,以钢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比较杨译本和霍译本,发现杨译本从原文出发选择异化法用“huge stone lions”“great triple gate with beast-head knockers”非常详尽的描述门前的石狮子和兽头大门,目的是想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原汁原味的移植到目的语文化当中,让目的语文华读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物的装饰艺术和门饰文化。而霍译本则是从目的语读者出发,目标是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文本信息,而忽略石狮子、兽头大门这样彰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信息。因此,从文化翻译目的角度来看,霍译本并没有达到实现两种语言的文化交流,更不用说文化移植和转换的目的。

原文2: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红楼梦》十七回

杨译本:only to find their view screened by a green hill.At this sight his secretaries cried out in approval.“If not for this hill,”observed Jia Zheng,“one would see the whole garden as soon as one entered,and how tame that would be.”“Exactly,”agreed the rest.“Only a bold landscape gardener could have conceived this.”On the miniature mountain they saw rugged white cocks resembling monsters and beasts,some recumbent,some rampant,dappled with moss or hung about with creepers,a narrow zigzag path just discernible between them.[3]

——《红楼梦》十七回

霍译本:A cry of admiration escaped them as they entered,for there,immediately in front of them,screening everything else from their view,rose a steep,verdure-clad hill.‘Without this hill,'Jia Zheng somewhat otiosely observed,‘the whole garden would be visible as one entered,and all its mystery would be lost.'The literary gentlemen concurred.‘Only a master of the art of landscape could have conceived so bold a stroke,'said one of them.As they gazed at this miniature mountain,they observed a great number of large white rocks in all kinds of grotesque and monstrous shapes,rising course above course up one of its sides,some recumbent,some upright or leaning at angles,their surfaces streaked and spotted with moss and lichen or half concealed by creepers,and with a narrow,zig-zag path only barely discernible to the eye winding up between them.[4]

评析:此段尽显幽景之美。刚一进园子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翠嶂而不是园景一览无余。当绕过了过了翠嶂,沿小径走去,才领略到园林气象万千、壮观磅礴的主景观。这一藏一露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给观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比杨译本和霍译本,发现者两处的译文差距不大,都对其中的园林建筑文化有详尽的描述,但从对译文体现建筑文化的理解角度看,仍有细微差别。杨译本中用了“…and how tame that would be.”,而霍译本用“…and all its mystery would be lost.”来对这段中所体现的建筑文化进行阐释。笔者认为,杨译本所选用的句子会给目的语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如果观者直接看到主景观“为什么会太平淡了”?然而,通过思考得出如果这样设计园林,那么园林景观就没有任何神秘感可言,不能给游览者一种遐想和出乎意料之感。译者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给目的语读者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思想,也是目的语读者加深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印象与理解。同时,不难看出译者在翻译整本书的过程中始终铭记着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大多采用异化和直译的方法,以实现文化的移植和交流。而霍译本采用阐释的方法译得出的译文正是目的语读者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霍译本将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本为首任,而将原语文化的传播和移植与交流放在次要位置,所以,直接将“一藏一露”的中国园林建筑文化所达到的效果直接向目的语读者进行阐释,这样减少了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避免了一些信息处理努力。但是,目的语读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与印象也就没有那么深刻了。因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

(二)文化信息传递的效果

根据文化翻译观,传递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时常出现文化空缺,这给忠实传达原文文化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能否有效的传递原语文化信息必然成为检验译文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原文3: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红楼梦》十七回

杨译本:They walked on through a tunnel into a ravine green with magnificent trees and ablaze with rare flowers.A clear stream welling up where the trees were thickest wound its way through clefts in the rocks.Some paces further north,on both sides of a level clearing,rose towering pavilions whose carved rafters and splendid balustrades were half hidden by the trees on the slopes.Looking downwards,they saw a crystal stream cascading as white as snow and stone steps going down through the mist to a pool.This was enclosed by marble balustrades and spanned by a stone bridge ornamented with the heads of beasts with gaping jaws.

霍译本:As he spoke,they passed through a tunnel of rock in the mountain's shoulder into an artificial ravine ablaze with the van-colored flowers and foliage of many varieties of tree and shrub which grew there in great profusion.Down below,where the trees were thickest,a clear stream gushed between the rocks.After they had advanced a few paces in a somewhat northerly direction,the ravine broadened into a little flat-bottomed valley and the stream widened out to form a pool.Gaily painted and carved pavilions rose from the slopes on either side,their lower halves concealed amidst the trees,their tops reaching into the blue.In the midst of the prospect below them was a handsome bridge.

评析:“移步换景”,“欲扬先抑”,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颇具代表性的体现。作者在这段中将众多的景致安排得主次分明,将大大小小的建筑群体,安置得错落有致。使观景者每走一步都会有不同的景致映入眼帘。起初,观景者看到是葱郁树木,芬芳花草,一弯溪水泻于石隙,后来随着不发的移动,景致也不断变换,路面平坦渐宽,亭台楼榭,雕梁画栋隐于山间,溪水,石阶,池塘,栏杆,石桥一一映入眼帘。给观景者以豁然开朗,曲径通幽之感。对比杨译本与霍译本,发现对原文中“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部分的处理,两个译本有所不同。杨译本采用直译的方法把各个景致详细的翻译出来,以此来达到原语文化信息的忠实传递和移植的效果。而霍译本则是采取省略的翻译方法将此部分省略掉,只是大致将原文所描写的景致描述一二,目的是减轻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的压力,但也正因如此,译文忽略了源于文化信息传递的效果。因此,杨译本能给目的语读者传递更多的原语文化信息,通过杨译本的描写,目的语读者能够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更加惟妙惟肖的园林景观,信息传递效果明显。

原文4: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扶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焕彩离头这就是正殿了。

——《红楼梦》十七回

杨译本:From there they went on some way until ahead of them loomed towering pavilions enclosed by magnificentbuildings,allofthemconnectedby winding,passageways.Green pines brushed the eaves,white balustrades skirted the steps,the animal designs glittered like gold and the dragon-heads blazed with color.“This must be the main reception palace,”[3]

霍译本:Leaving the place of many fragrances behind them,they had not advanced much further when they could see ahead of them a building of great magnificence which Jia Theng at onc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reception hall of the Residence.[4]

评析:原文描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空间的变化和对比的文化特征,使人感觉新鲜和不落窠臼,布局的协调统一。对比两个译本,杨译本仍是遵循异化规则,采取直译方法将原文所展现的景致详尽描述,尽量还原原文信息,传递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变化和对比,实现原语文化信息的传递和移植,达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效果。而霍译本则采取省略概括的方法,将原文的详细描述进行概括描写,目的是减轻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压力,但也正因如此,译文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效果大大减弱,而杨译本能给目的语读者传递更多的原语文化信息,目的语读者能够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更加惟妙惟肖的园林景观,信息传递效果明显。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多依据异化原则,采用直译方法;而霍克斯的译本多根据归化原则,采用意译和阐释的方法。两个译本在建筑文化层面上的策略选择差距较大。通过两个译本的比较,论文认为杨宪益夫妇,作为中国翻译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旨在译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译文倾向于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霍克斯,作为研究汉语的外籍翻译家,他的主要目的是想向目的语读者介绍《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而《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建筑文化不是他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比较难懂建筑文化,在翻译操作上,译文则更倾向于读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而放弃了对于文化的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针,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在译介中国建筑文化时或应该时刻铭记传播播中国建筑文化的使命,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以及正确的文化翻译观。翻译中国建筑文化时,要以本国文化为出发点,尽量依据异化原则,采取直译方法来进行处理。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播和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与融合。

[1]王银全,杨乐.《红楼梦》英译与中医文化西传[J].中国翻译,2014,(4).

[2]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Hawkes.D.THE STORY OFTHESTONE[M].London:Penguin-Books,1977.

[5]刘和平,许明,等.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与“三贴近”原则[J].中国文化研究,2010,(14).

(责任编辑:王莉)

H059

A

1671-802X(2016)01-0099-05

2015-12-25

李琳琳(1980-),女,辽宁朝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社会文化。E-mail:zxlucky2009@163.com.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5lslktziwx-32);沈阳建筑大学一般项目(2014092);沈阳建筑大学一般项目(2014091)

猜你喜欢
译本红楼梦原文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别样解读《红楼梦》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