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凤旭
(鞍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07)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创新
贾凤旭
(鞍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07)
论述了“互联网+”新形态下的图书馆新理念、新发展课题,探讨了“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的创新发展模式,期待图书馆“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服务的创新发展.
图书馆;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现代知识型创新形势下的互联网技术进步及其催生的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它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通信技术平台,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在互联网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的基础上,提升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并将“互联网+”列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主题[1].国务院于2015年7月4日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我国将“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
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领域所依存的重要基础技术平台,“互联网+”可以从技术理论和应用层面解决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知识服务的技术需求,以此来实现和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浪潮,需要研究“互联网+”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式、图书馆与“互联网+”融合机制,以及“互联网+”应用前景规划等基础问题,更新图书馆发展理念,创新服务模式,紧随“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就需要对图书馆的“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的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虽然仅二十多年,但是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网络数字技术已经遍布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信息资源存储和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密切关注并引入了网络技术,在信息管理和知识服务等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的实际效果.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图书馆的管理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地创新发展.
1.1 要树立直面“互联网+”的意识
图书馆应该主动研究“互联网+”形态发展的特征及现实作用,主动学习“互联网+”的技术模式.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求,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主动研究“互联网+”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创新力量.改变原有的收藏规则及历史沿革下来的体制,打破固步自封,乘势而上,更新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观念.
1.2 应制定“互联网+”发展规划
首先,加强、加快图书馆互联网、移动和物联技术的建设步伐,确保图书馆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达到适应“互联网+”需求的新高度;其次,在软硬件设备技术方面,需要构建适应数字资源传输的开放性接口,彻底解决以往软硬件资源、信息资源的孤岛问题,开放软硬件的公共服务功能,满足用户对软硬件资源、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的需求,并推动对其开发利用;最后,通过建设标准接口基础设施,消除大数据知识服务的制定标准和相关接口不统一的障碍,规划图书馆“互联网+”信息资源服务发展的长远蓝图.
1.3 要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机制
图书馆在“互联网+”理论和技术研究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和挖掘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让其充分发挥应用效率,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管理与服务思想和理念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服务手段,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体系更能够为图书馆提供各方面的应用环境,提升资源管理效率,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提供的优质信息资源服务.
2.1 资源建设传统的改变
信息时代最具价值的就是数据资源的收集、积累和开发利用.图书馆作为信息数据收藏机构,首要任务就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随着纸本文献到信息资源再到知识的飞跃,改变了资源建设的方式方法,要更新理念,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接受数据社会的思维与活动方式.现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主要包含传统文献、数字资源、机构库和数据库等,而数字化、网络化和语义化的数据资源更加适合现代用户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在传统的选购、编目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资源数字化的工作,利用信息处理、网络和数据技术,通过以知识为脉络对各项资源进行统一资源定位的整合,最终实现图书馆资源整体融合服务的大流通体系.
2.2 服务结构体系的改变
提高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水平,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积极探索知识服务的新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互联网+”的需求.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信息文化服务,注重基于数据开发、分析、标识、发现的信息资源管理,科学数据存储、标注及查找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数据的关联与分析,实现各类资源数据以知识节点进行关联而呈现出来的信息资源体系.整合语义、本体等技术的知识发现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行业、领域和学科的数据知识,进一步发现信息数据较深层次的价值,为用户进行科研和前景分析判断等信息服务提供知识数据支持.
“互联网+”服务模式采用物联网“RFID”技术,对纸质文献的信息进行收集,读者利用无线射频设备自助定位所需的图书位置和处理自助借还.这样,图书馆员将大大减少简单借还工作量,一心面对读者的专业参考咨询,并结合读者的阅读情况和检索需求等大数据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智慧知识服务.
进入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网络、手机、微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日常信息获取工具,图书馆原有的“坐等式”文献服务方式与现实需求已经相形见绌,面临读者每况愈下的境地.图书馆只有果断摆脱从大众意识中淡出的困境,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图书馆”战略,建立大数据时代的“云阅读”,图书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顺应人们的新型阅读方式,让读者随时坐拥图书馆,共享各种文献及数字资源.
3.1 信息资源的“互联超市”
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提出,通过现代服务技术把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并形成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科技的发展让信息更加通畅,信息资源的在线化和数据化,满足了信息需求的均等化和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圈”的设想是基于信息机构共建共享的前提下,一定区域范围内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集中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信息服务的智慧型和“互联网+”融合的体系.配合以电脑、电视和手机等多种终端工具均能获取的信息服务体验平台系统,按照读者需求定制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发展的微时代阅读和检索技术来吸引新读者.最终让这种信息资源的“服务圈”形成方便、快捷和自由的知识产品及服务的自选消费模式.2016年3月26日正式上线的“文化上海云”,是集成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一站式数字平台,市民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社区大屏幕等终端进行访问,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自选、消费和互动,大大提升了上海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效能[3].
3.2 知识碎片化的“微系统”
数字、网络和传输技术的大量普及应用,丰富了大众作为传播和获取的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前信息化趋势下,大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传播呈现为碎片化的语境[4].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描述道:“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5].这种趋势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碎片化是大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结果,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已从获取“丰富信息”转变为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基于此,微信作为“信息碎片化”获取的便捷工具,其功能和用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应该以此作为信息资源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借助微信这一信息传递工具,搭建起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传输桥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独特优势,从人性化、智能化角度开展信息服务创新模式,以实时性、准确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不断提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和水平.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服务
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其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6].目前,社交媒体网络是新媒体中最为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据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的数据,2015年,我国用户在数字媒体上的浏览时间已经过半,一举超过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用户快速增长,日渐趋于主流,用户群体在城市居民中的百分比从2013年的28.6%上升到2014年的34%[7].全球社交媒体使用量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8月,社交媒体用户增长8.7%,全球普及率超过30%.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主宰着这个领域,用户约15亿人,年增幅13.7%[8].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不仅为信息交流、分享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大力地推动了商业营销、信息服务、媒介传播的思维模式转变.这种环境影响也推动了图书馆去探索利用社交网络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分析用户数据,进行馆藏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美国的州立图书馆基本都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读者互动等信息服务,利用的社交平台主要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Facebook,每所图书馆均有应用.主要是开展馆务信息、培训公告、展览和通知等信息发布类,部分图书馆利用其信息传递功能开展宣传馆藏、提供统计数据、研究报告业务活动[9~13].
反观目前图书馆界对社交网络平台的利用情况,图书馆应该在对用户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功能进行研究,根据自身的信息服务特点,找到与其功能相融合的契合点,在更深层次的馆藏资源整合基础上,结合社交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为图书馆进行信息定制、信息推送等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基础,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优势得以鲜明地体现.
“互联网+”的提出,促进了各种资源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在万众创新的发展蓝图下,信息资源的需求势必快速发展.如何适应这一形势,是作为高校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必须积极去面对的课题,它改变的不仅是知识信息获取的方式,更是拓展了信息服务的便利化、深入化和专业化方向.“互联网+”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启迪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服务理念,推动图书馆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尝试“互联网+”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
[1] 大众网.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EB/OL].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1121/Articel03002MT.htm,2016-02-21.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5/c64387-27255409.html,2016-03-23.
[3] 文汇报.“文化上海云”26日正式上线[EB/OL].http://www.sh.chinanews.com/whty/2016-03-11/1868.shtml,2016-03-23.
[4] 罗淑娴.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6(2):101-104.
[5] 百度百科.碎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LzVNX1Gen0DoRBFOyr8Xzl-8zlYoHqSbKO-cOImxkrHrpa3V_wFpuIzqi0bJqGX2w-RvMFMcOZz_MJKpVQrhK,2016-03-24.
[6] 百度百科.社交网络(互联网概念名词)[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7ctzkYmYBMANoQ5K6h8RueZN10FgduuT0r4_XcB1FoSLXbwBEuefmTdTo_IOSnZbD3TEf9lRBUdBq1hn9zoZo0gYfTmChlrNDVq-GENoRe,2016-02-19.
[7] 艾瑞咨询.2015年三季度社交网络核心数据分析[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12/09/162523o2ri_3.shtml,2016-01-25.
[8] WeAreSocial.互联网、社交、移动最新统计全球网民已超过70亿[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74334.html,2016-01-25.
[9] 刘征.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6):117-119.
[10] 连朝曦,陈凤娟.图书馆微博与微信的信息服务融合研究[J].情报探索,2015(1):79-81.
[11] 熊太纯,崔宏强,缪妙,等.国内图书馆网络互动服务现状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5(11):4-8.
[12] 薛静.趋势、定位、补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2016(1):13-18.
[13] 庞守元.高校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建设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188-194.
(责任编辑:陈 欣)
Th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 of college library under“internet+”
JIA Fengxu
(Library,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Liaoning 114007,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no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of library’s“Internet+”,andtheinnovative developing mode of “internet+”information resource service.Expecting the library’s constantly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library;internet+;information resources;service innovation
2016-04-12
贾凤旭(1971-),男,辽宁台安人,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G250.7
A
1008-2441(2016)04-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