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雪 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语学院,海南海口572000)
基于“课内+移动学习”模式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
符 雪 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语学院,海南海口572000)
信息时代以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传统教学载体的单一滞后性已无法满足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转向移动学习与教学的研究,但我国教育界偏重于对新技术的引入、移动学习终端的研究,对移动课程及资源、移动教与学的研究较少。“课内+移动学习”模式整合了课堂教学和移动学习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延伸,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了英语学习的个性化。“课内+移动学习”模式使英语学习在网络技术层面上得到有效实施,其形式灵活,师生、学生间交流、协作的方式也可不拘一格,因此该模式适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法,如读书指导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协作学习法等。高校英语教学仍然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移动学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只有科学、充分利用“课内+移动学习”模式,使课内、课外学习有效贯通,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高校英语;移动学习;传统教学;网络;“课内+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移动学习终端与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国内外学者对移动学习的定义并不统一,概括来说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1]外语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环境和服务并为外语移动学习提供便利与支持的学习模式。外语移动学习从形式上来说是移动的,即学习者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语言学习环境,外语学习内容是基于移动性、互动性的学习资源环境之上,是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设备和移动学习终端对知识进行建构和内化的过程。
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国外学术界一般将移动学习称为E-Learning或E-Education。欧洲及日本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更倾向于游戏、教育内容、实践活动等细节类的研究,我国和美国则较偏向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2][3]
近年国外外语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情境设置、教学内容、课堂实施以及学习资源的开发上。国外的外语移动学习研究集中在三大方面:移动学习用于教育的可行性、学习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短信服务业务。国外的外语移动学习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包括: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实验室(SLL)所开展的语言移动学习研究及其成果;Lee& Kim所设计研究的基于手机的英语写作评估系统(该系统自带语法等自动识别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利用此功能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4];Thom ton &Houser在日本进行的基于移动学习的英语词汇教学,该研究指出利用手机短信被动接受功能学习单词效果明显好于通过网络学习和传统的课本学习。[5]
移动学习终端具有便携性、社会交互性、情境敏感性、连通性和个性化等支持教育功能的特征,最适用于文化、理论性知识以及语言类的学习,尤其适合具有音频类的学科学习。[6]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转向移动学习与高校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技能的学习相结合的研究。鲍松彬认为将移动学习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将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移动学习设备的便携灵活特性更符合英语学科的学习特点。他在研究“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后发现该模式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自主学习方面具有一定作用。[7]
在外语移动学习的研究上,我国的研究涉及面较窄且有待深入。缪玲、潘战生、武丽志统计分析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论文后指出,我国教育界对移动学习研究过于宏观,较多关注新技术的引入,对移动学习终端的研究较多,对移动课程及资源、移动教与学的研究不足,并指出结合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将大有可为。[3]纵观近十年我国所发表的关于外语移动学习的论文可发现,我国对高校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偏重于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学习现状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研究。很多研究者选择从宏观研究角度研究英语移动学习,比如从技术、平台、终端等角度展开的研究较多,而对英语学科移动学习特点、英语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等的研究相对偏少。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呼吁移动学习不能单纯地用于教学,要与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等结合起来。随着通信费用的下降、便携式电子产品性能的改进及其在人群中使用率的提高,移动学习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课内教学+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构建及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课内+移动学习”模式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实需求。早在十年前,深圳山脊公司曾针对移动学习的喜好对长沙、西安、九江等多个城市2 678名中学生、大学生、家长甚至公司白领作了调查,发现34%的大学生、42%的高中生、42%的初中生表示对学习手机持喜欢态度,超过调查总人数的1/3,持不喜欢态度的人不到总数的1/5。可见,移动学习已经是一种现行趋势。
高校英语“课内+移动学习”模式所依托的环境已日趋成熟。移动学习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即“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实现了学习随时化、随地化和随需化。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因过于依赖教材、拘泥于单向地传输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地位而受到批判。随着高校英语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质的变化。近年来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推行,助推了高校英语移动学习的兴起。
高校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已经十分丰富。传统教法的教学内容受教材印刷等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延伸和及时得到更新,信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移动学习可供选择的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限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移动学习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和移动学习设备的优势,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受限于教材内容。Wi-Fi、3G等无线网络系统以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发展也为高校英语移动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智能学习终端在大学生中已十分普及。移动学习设备因其体积小、方便携带且拥有强大交互功能而备受英语学习者的青睐。大学生普遍愿意购买各类移动学习设备学习英语,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复读机、MP34、收音机、带收音功能的耳机以及IPad、文曲星等具有学习功能的移动终端。对三所高校325名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上网功能学习终端的学生占97.2%,有Mp3Mp4等具有播放音频功能学习终端的占87.1%。可见,一旦学生觉得需要,他们就会投资或者购买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设备。
“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整合了英语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优势,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有效补充,体现了高校英语教育的良性循环。但是,“课内+移动学习”模式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移动英语学习环境和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建立完善。
完善的移动英语学习环境是“课内+移动学习”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因此,创建适合“课内+移动学习”模式的移动学习环境是实施该模式的根本,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除了创建语音室、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非移动性教学资源外,还要开发和管理好互联网、WIFI、校园英语调频广播以及支持系统等移动性资源,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无偿使用移动英语学习环境的强大功能及资源。此外,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多媒体、网络操作等技能培训,学校层面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定期维护设备。
“课内+移动学习”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移动学习为必要补充的教学模式,其实施的有效与否,除了创建完善的移动英语学习环境外,构建移动互动型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也非常关键。
第一, 对基础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讲解。“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先对基础知识、技能等进行必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讲解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第二,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开展教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功能的完善,使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近年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网络包含大量的主题活动可供选择,为教学带来更多活跃性的因素,运用得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多媒体因具有强大的展现功能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即使如此,教师也要正确对待网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问题,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教学展示要与备课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第三, 挖掘与开发“互联网+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教育方式也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都积极开发、开放网络互动式英语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英语课堂”资源,让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能即时登录知名高校的网站听课、学习,进入知名学府的课堂,将不再是普通高校学生遥不可及的梦想。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英语教学也将成为今后高校英语教学的新常态。
第四,监督和管理学生的移动学习。由于移动学习是在课外进行,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控,可通过安排、引导或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课外完成。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要在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下完成,不可放任自流。为此,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即时互动的网络渠道,师生间、生生间进行思维发散,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第五,选择移动互动的学习内容。信息科技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移动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协助学生对学习内容作选择性学习,通过安排、引导或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课外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近年来,大批英语“高分低能”、“学而不能用”的大学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社会对高校所培养的英语人才产生了质疑。据此,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内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融合了多种教学模式、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并要求高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使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朝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方向发展。[8]6因此,“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学习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学习内容;移动学习内容不要提前展示给学生,否则所学习的内容失去了吸引力和新鲜感不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
2)适合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英语学习不同阶段的需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不可贪多,适度就好。除了篇幅长短、大小要适度,还要注意选择操作简单的学习资源。
3)实用性原则。教师要切实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除了要引导学生选择知识性的学习内容,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型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学习、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大学英语学以致用的问题。
4)趣味性原则。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关注时事热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庞大的信息量,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达到了英语学习的目的。
5)个性化原则。不同学校、专业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兴趣和能力也各不相同,加之高校英语教学很多都是在大班中进行,因而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材施教。“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培养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可以真正实现英语学习的个性化。
乔爱玲、托娅说过,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不尽善美的一面,不存在完美通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只有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9]采用“课内+移动学习”模式实现了学习的移动性和个性化,使英语学习在网络技术层面上有效开展,其形式灵活,师生、学生间交流、协作的方式也不拘一格,因此该模式适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法,如读书指导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协作学习法等。
1.读书指导法
“课内+移动学习”模式下的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除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开展教学外,还在网络交互的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学习资料获取方式的指导,二是对所获得的学习资料进行内化和巩固的指导。高校英语课堂的学时是有限的,教师往往无法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尤其对习惯于大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要求他们面面俱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操练、实践,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靠他们自己去探索、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并进一步扩大知识量,因此,“课内+移动学习”模式非常适用于读书指导法。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的概念、基础知识和技能作必要的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如指导学生写论文,教师可先界定论文的要求,并指导学生如何获得资料。学习资料可以是教科书、参考书、英语广播等。学生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探索,才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各项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以课堂内一个问题或者话题为基础,指导学生通过课外研究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使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效贯通。移动学习任务可以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如校园英语广播、学生自主研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如通过协作学习的方法)。
2.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传统英语课堂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养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在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之后,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核心问题让学生探索。例如:在“Business Ethics”(“商业道德”)这一单元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提出本单元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探究活动:1)What is Business Ethics? 2)What is business ethics involved in for a company? (商业道德对公司来说重要吗?) 3)Talk about some events related to the failing of business ethics these days.(谈谈近年跟商业道德腐败有关的事迹。)4)Economic Crisis of 2008(2008年经济危机)。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课内与课外学习内容的衔接要自然,要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和德育,问题设计应由易到难,以利于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效能感,使学习更加深入。由于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既获得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自主探索能力。通过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掌握了跟商业道德有关的知识并认识到商业道德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了本单元精读课的背景知识(2008年的经济危机)。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学生学习行为也变得主动,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适时指导,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重难点,在学生探究学习之后,组织展开讨论。在学习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以学为主”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3.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个体成员通过小组协作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策略。J.Yaldan, D. Nunan等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输入不能保证语言的有效习得,交互活动(Interaction),包括语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和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关键。[9][10]网络技术为协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手段,外语学习通过网络交互协作的方式往往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或者话题为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小组成员间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协商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进步。大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均较强,协作学习与网络媒体的结合更能高效地培养他们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异向思维能力。在学习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以学代教”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课内学习为主、移动学习为辅的“课内+移动学习”英语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优势,以移动学习设备为辅助工具,使教与学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明确,整合了课堂教学和移动学习的优势,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体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英语学习的个性化和现代化。
但是,移动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如移动学习设备成本高、移动学习设备屏幕过小、系统不稳定等。[11]此外,移动学习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精心的网络布置和日常维护。因此,移动学习再好,也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直观互动以及各种丰富的课堂活动。高校英语教学仍然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移动学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只有科学、充分利用“课内+移动学习”模式,使课内、课外学习有效贯通,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1]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2] 张海,周晶. 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新指向[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28-30.
[3] 缪玲,潘战生,武丽志.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1):23-28.
[4] Lee, K. J.& Kim, J. E. A Mobile-Based Learning Tool to improve writing skills of EFL Learners[J]. Procar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106):112-119.
[5] 马俊波. M-learning与外语教学的对接:从CALL到MALL[J]. 外语电化教学,2007(5):30-31.
[6] 田剪秋.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 外语电化教学,2009(3):149-151.
[7] 鲍松彬. 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4):149-151.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9] 乔爱玲,托娅.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协作式学习理论探索与模式构建[J]. 外语界,2005(4):24-27.
[10] D. Nunan.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 张利桃,王祥金,等. 移动混合学习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以教育技术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 远程教育,2013(11):82-83.
[责任编辑 刘文俊]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Class+ Mobile Learning” Mode
FU Xue-xi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ainan 572000, China)
With today’s diversified channels for information, the unicity and hystere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arrier can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any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urn to research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essing more on the usag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mobile learning devices whil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mobile courses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mobi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lass+ Mobile Learning” Mode, reflect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personalization, has integrated the advantag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obile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extended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Mobile Learning” Mode, with its flexibility i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enables English learning on cyber level, and is suitable for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a “Class+ Mobile Learning” Mod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into the selection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l.
College English; traditional teaching; network technique; Mobile Learning; “Class+ Mobile Learning” Mode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4.021
2016-04-28
符雪喜(1981-),女,海南海口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H319.3
A
1001-6597(2016)04-0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