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西桂林541004;2.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泰安271000)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磊1,2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广西桂林541004;2.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西方教育史上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教育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产生了直接、重要的影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深邃性和进步性仍然值得我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当代价值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以下简称莫尔和康帕内拉)。莫尔和康帕内拉分别在其代表作《乌托邦》、《太阳城》中描绘了一个人人参加劳动、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社会。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虽带有空想的性质,但其思想的深邃性和进步性仍然值得我们研究。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批判不劳而获
莫尔和康帕内拉都对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不劳而获给予了深刻和辛辣的批判。莫尔认为,在这个“羊吃人”的社会里“一般劳动者、车夫、木匠以及农民,却不断辛苦操作,牛马不如……所谓上流绅士、金铺老板等这般家伙,不事劳动,徒然寄生,追求无益的享乐,却从国家取得极大的报偿”[1]116。莫尔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财富,人类才能幸福。
康帕内拉认为现存社会是一个罪恶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犯罪的社会。这个社会鄙视工匠,反而尊崇那些不懂任何手艺、游手好闲、役使大批奴仆过寄生和腐化生活的人,“这样的社会就好像一所培养罪恶的学校,培养出那样多的懒汉和恶棍,以致使国家濒于灭亡”[2]12。康帕内拉主张废除私有制,人人必须劳动,由社会来组织一切生产和分配。
(二)主张人人劳动
莫尔设想,乌托邦人人参加劳动,产品丰富,不但保证了每人所需,甚至还有多余产品接济其他国家。乌托邦中凡体力适合于劳动的公民每天都要从事6小时的体力劳动。“乌托邦宪法规定: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除了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与开拓,他们认为这才是人生的快乐。”[1]60乌托邦里每人要在农村住两年从事农业劳动。除务农外,每人还要从事手工艺劳动,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一门手艺。
康帕内拉在“人人必须劳动”的思想基础上,还萌发了“劳动是光荣事业”的思想。太阳城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人人劳动,共同劳动,每人每天劳动4小时。根据公民的特长和爱好来分配“一切公职、艺术工作、劳动和工作”,全体公民都能比较认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对太阳城的人来说,劳动既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必需。即使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他们也有劳动的义务和需要。跛子可以充当看守员,瞎子可以梳羊毛、装褥垫和枕头。各种劳动都受到同样的重视,最繁重的工作,“例如,做打铁或建筑等等工作,也是很受人称赞的,所以谁也不会逃避这些工作”[2]32。精通手艺的人以及从事繁重工作的人都将倍受尊敬。
乌托邦还保留着奴隶,乌托邦全部费力而肮脏的贱活由奴隶承担,这是莫尔为乌托邦人设想的解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方法。太阳城与乌托邦的不同之处是太阳城没有奴隶,在民主意识上,康帕内拉的思想要比莫尔前进一步。
(三)重视体脑结合
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中提到,乌托邦人生活中的两件事就是生产劳动、从事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莫尔不仅重视体力劳动而且重视脑力劳动。“大部分公民,不分男女,总是把体力劳动后的剩余时间一辈子花在学习上。”[1]71“每当必要,他们都耐心参加体力劳动……对于从事智力探讨,他们不知疲倦。”[1]8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岗位可视需要更换,乌托邦允许适合研究科学的年轻人专门从事智力劳动,并免除其体力劳动,但如果不胜任,再调回去做工。通过各科学问的锻炼,乌托邦人热爱各种技艺发明,他们重视把知识用在生产中,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方法从事耕作和手工生产。莫尔关于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设想以及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职业调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创见。
在太阳城中,每个公民每天只需承担4个小时的体力劳动。“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愉快地研究科学、开座谈会、阅读、讲故事、写信、散步以及从事发展脑力和体力的活动,而且大家都乐意从事这些活动。”[2]24太阳城注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注意劳动时间和余暇时间的同一性。康帕内拉提出利用技术发明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康帕内拉重视科学教育,注意教育、科学、技术与劳动的融合。有人将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与培根的“所罗门之宫”相提并论,视为“科学乌托邦”的典型。
(四)以劳动和健康为美
针对极少数人享乐的不公正现象,莫尔追求人人过上快乐生活的理想,表达了希望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提出人类全部或主要的幸福是快乐。莫尔把健康看作所有快乐的基础和根本,是最大的快乐。“美观、矫健、轻捷,这些是乌托邦人视为来自大自然的特殊的令人愉快的礼品而高兴地加以珍视。”[1]80莫尔认为快乐是人身心和谐的自然状态,主张身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的统一,尤其强调精神的快乐,强烈批评损害自身体力、糟蹋自己的健康的做法,认为这是对自己残忍和对自然忘恩负义的一种表现。
康帕内拉还在《太阳城》中论述了劳动、健康和美的关系,认为只有参加劳动,身体健康,才能显示美。这鲜明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他说:“在太阳城的人民中根本看不到丑陋的人;妇女们由于都要工作,所以她们的皮肤呈健康色,身体发育也很好,都成为一些体格匀称和富有朝气的人;那里的人认为体格匀称、活泼和富有朝气就是她们的美。”[2]22康帕内拉把劳动和健康作为审美的一种标准,并以此抨击贵族统治阶级没落和腐朽的审美观。他认为那些有闲阶级妇女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从而导致容貌衰老、肌肉松弛,不得不涂脂抹粉、精心打扮。她们这种以弱不禁风的状态为美“不仅破坏了自己的自然发展和健康,而且破坏了她们后代的自然发展和健康”。[2]22
(五)重视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莫尔同情劳苦的劳动人民,希望通过普及教育,把劳动人民从愚昧无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教育既包括正规学校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听 “公共演讲”、自学有益的图书、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还包括在劳动实践中的教育等。儿童“从小学农,部分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是到城市附近农庄上作实习旅行……每当有体力劳动的机会,就从事实际操作”[1]55-56。
与莫尔一样,康帕内拉也主张普及教育,并鲜明地提出国家有责任使所有幼儿得到平等的养护和教育。太阳城的城墙上画着各种美丽的图表,涵盖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孩子们可以直观地接受教育。7岁前,孩子们在一起轻松地学习字母、看图和做游戏等。7岁后,太阳城的儿童一边接受普通教育,一边接受劳动启蒙教育,并在劳动中考察其智慧和志向,如去作坊学着当鞋匠、面包师、铁匠、画师,去田野和畜牧场了解农业生产,识别各种草木和石头等。康帕内拉重视对幼儿的直观教育、游戏教育和劳动教育,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文艺复兴的“巨人”
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3]409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密切相关。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既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愿望,也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莫尔、康帕内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当时欧洲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物。
莫尔和康帕内拉的劳动教育思想充满着人文主义、平等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它为后人勾画了理想的教育蓝图,肯定人民大众受教育的权利,重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希望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人类共同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文明成果,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未来社会人人都应参加生产劳动,人人都应受教育”的理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最初萌芽。
莫尔和康帕内拉从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现实状况出发,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勇敢地提出了批判,对劳动群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的苦难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就其世界观而言,已经超出了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这使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可能就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作出某种天才的预言和猜测。莫尔和康帕内拉无疑是时代的巨人,托起未来的巨人。
(二)劳动教育的奠基人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劳动教育问题。康帕内拉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乌托邦》和《太阳城》作为姊妹篇,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一种还没有很好加工”、“颇为粗陋的”的思想体系。但这种显得有些粗陋的思想体系,是以后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原型。
此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几乎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共同的主张。安德里亚、巴贝夫、卡贝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都主张劳动教育。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都鲜明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综合技术教育”,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免费的教育以及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等思想。尤其是欧文还在新拉纳克和“新和谐”公社从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此外,从文艺复兴时期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众多思想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如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提倡劳动教育。他们的劳动教育思想,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劳动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产生了直接、重要的影响。
列宁高度评价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思想,“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这个思想还是伟大的老空想家们提出来的,‘学生们’也完全赞同这个思想”[4]461。
(三)“乌托邦”的创始人
乌托邦(Utopia)一词寄托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是人类渴望的世外桃源。后来乌托邦一词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人们指责乌托邦无非是认为乌托邦理想中有空想或梦想的成分。
李化方在其《欧美劳作教育思想史》一书中,把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称为乌托邦派的劳作教育思想。李化方认为“乌托邦中所陈述的教育理论,虽未能全部见诸实行,然对于后世的实际教育,多予以深切的影响,我们绝不当以空论视之”[5]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认为“教科文组织的关键作用完全符合以希望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依据的创始者的思想”[6]2, “任何旨在改变人类命运的基本条件的事业势必包含有一些空想成分”[7]203。
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重申劳动是光荣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劳动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劳动光荣的思想,是对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劳动者尊严、价值的高度肯定、赞扬和推崇。劳动光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人自身的幸福、欢乐、荣辱,最终取决于对劳动的态度。“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8]79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康帕内拉最早提出了劳动光荣的思想;摩莱里更进一步,提出了劳动权的思想;马布利则预测性地提出了未来社会劳动竞赛的主张;圣西门鲜明地提出在未来社会实行“普遍劳动”的原则;傅立叶比较系统地论证了自由劳动的理论;列宁把在俄国工人中自发产生的每周末不计酬劳、自觉自愿为社会服务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称为 “伟大的创举”,是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具体表现。
“劳动光荣”、“劳工神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更是鲜明地提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重申“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切实保障劳动者公平的权利和利益,努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劳有所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要批判那种“希望少劳多得,幻想不劳而获,鄙视勤勉劳动”的不良倾向。
(二)凸显劳动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认为,美的规律是“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这两种尺度的统一,美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对于其他美学思想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东西,也不是自然物固有的属性,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具有其独特性和深刻性,正如朱光潜所说,从古希腊柏拉图以来,美“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他轻视实践也还是和他轻视劳苦大众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9]27,这种思想方法到马克思主义兴起为止。
莫尔和康帕内拉无疑受到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同时他们把劳动、健康和美结合起来的思想,比柏拉图完全贬低身体上的享乐、追求单纯的抽象美前进了一大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并在当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更加具有社会性、科学性、一般性,这就使人类的一般劳动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更美丽。人们能够享受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享受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在劳动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自由与生命的美感,体会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正如第三个联合国国际幸福日“早下班一小时”公益行动倡导者所呼吁的,人们急需反思现代人工作与生活的失衡状态,更多关注自身健康和家庭幸福,重新认识劳动、健康与美的关系。
(三)注重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在生产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人类更加注重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知识的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更加突出。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知识和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单纯的体力劳动正日益被更带有知识性的生产劳动所代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更加融合。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日常的劳动中去,教育、科技、劳动、职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共同基础及中介。人的创造性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莫尔和康帕内拉都注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重视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的结合。二人在资本主义刚刚起步、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创见性地预测到未来社会教育、科技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如恩格斯所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既使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也使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得到保障。”[3]33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劳动从“奴役人的手段”变成“解放人的手段”,人的创造能力将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挥。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教育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教育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寻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正确途径。如前苏联的综合技术教育、美国的生计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日本的勤劳体验学习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正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微光”正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英]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意]康帕内拉.太阳城[M].陈大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李化方.欧美劳作教育思想史[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责任编辑苏良亿]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of Early Utopian Social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U Lei
(1.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The early utopian socialists with More and Campanella as its representatives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obl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and socialist thought. It has made a direct and important effect on Marxist education thought.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Marxist education thought, but also an important trend of modern education. Profoundness and progressiveness of the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of early utopian socialism are still worth our study and still has contemporary value.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utopian socialism; value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2.025
[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子课题“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样本的监测与评估研究”(AFA130001)
[作者简介 ]朱磊(1979-),男,山东宁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泰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2-01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