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
(莆田学院 仙游校区管委会,福建 仙游 351200)
浅谈古代书院制度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王莹莹
(莆田学院仙游校区管委会,福建仙游351200)
摘要:本文从分析古代书院办学机制、管理模式的特色入手,结合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管理、提倡问难论辩、强化心表结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书院制度;师范教育;本科院校
书院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它起源于唐末、发展于宋元,是一种以私人创办为主,实现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在近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参与书院教育教学管理;第二,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第三,书院教学不拘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的广泛辩鸣;第四,书院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进行启发诱导;第五,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古代书院教育这种注重参与、提倡开放、涉猎全面的教育模式不仅对封建文化传播与培养人才有着重要贡献,也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一、学生参与管理,培养新型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当前本科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重在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侧重专业知识的提升与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仍比较薄弱。很多学生走上了教学岗位后,却常常对班级管理及相关学生工作感到吃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本科师范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公共课程较多,无法更多地开设教育管理及相关的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这是当前本科师范生培养的难题,而在古代书院教育中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却从来不是问题。
以宋代书院为例,宋代书院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在某种程度上,书院的大部分管理工作都由学生自行承担。学生在书院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直接参与了书院的日常管理,古代书院的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书院管理的技能。大量的学生在离开学院后都能自行创办书院,传承和发扬老师的教育理念[1]。通过老师培养出新的老师,这是书院无心插柳的结果,却正是师范教育的办学主旨。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所承担的也是通过教师培养教师的任务,学校的日常工作正是学生未来所需要承担的工作,同时,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一直是本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师范专业可以率先创造机会引入书院的管理模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行政管理、教辅人员帮带与学生“老带新”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也可以减轻高校日常管理任务,同时也让高校行政管理、教辅人员有机会更多地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做到教学与管理相辅相成,促进师范生培养体制的不断完善。此外,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也应该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活动管理,不仅强调学生干部的工作自主性,更提倡大部分的学生工作由学生干部参与或独立完成,为培养学生的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提供最直接的平台,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在本科四年的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对学生工作也能从了解到熟悉,有效化解学生毕业后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不适应问题。
二、问难论辩,教学相长,造就两代名师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仍以专业课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倾向于培养专家型名师,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师生关系界限也比较明显,教师的理论水平越高,学术成就越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越少,师生间的距离就越远。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老师而不是学者,师范专业的授课教师必然是师范生日后教学实践中的模仿对象,无论课任教师把任务型教学模式阐述得如何深入,这种权威型的教师形象与讲座式的理论传授方式将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也存在“满堂灌”的倾向。因此,师范专业要培养出色的教育者绝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而应比其他专业更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
对于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而言,古代书院倡导的“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理念和问难论辩等教学方式,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古代书院中,即使是德高望重的理学名家,也常与学生围坐论道,鼓励学生吸收百家之言,自由论辩。比如南宋时期朱熹曾主动邀请与自己进行过公开论辩的不同学派学术领袖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内容镌刻在石头上,以便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2]。此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与学生共同讨论,由此形成讲会制度。书院里大师对于自身教学理念的传授也采用“学生自学—问难—教师重点讲述”的方式,给予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术研究的参与者。
古代书院的“百家争鸣”理念与“讲会”制度不仅为封建社会培育了治国良才,也成就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名家大师,可见教学相长并非空话。结合新时代的社会条件,合理借鉴古代书院的部分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教师与学生可以在师范教育体系下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首先,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教育理论与教改动态,教师已是未必事事闻道于先。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养成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与能力,也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其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点讲解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千年前书院教育制度下的产物,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意义已被中外无数教育名家、学者论证过,而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知识或教学技能更重要。最后,师生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所形成的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师范生在校时最大限度地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并能近距离地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增强职业认同感。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可以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不断地探讨、寻得帮助,有利于其迅速成长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师范专业的师生最终将是同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同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师范专业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和一线的教学问题,从而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教学需求、培养目标有着极大的契合点,值得师范教育研究者更深入地研讨。
三、心表结合,打造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道德模范。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他们都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更为重要。一位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老师可能培养出一些庸才,而一位道德水平低下的教师却有可能带出一批罪犯。师范教育历来强调“德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对学生师德的培养也从不敢松懈。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是“95后”,他们多数个性张扬,追求“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接触较少,这给师范专业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宋代书院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明文约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都有明确的规定,且建立了详细的惩罚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处处有章可循。但书院的学生管理除了对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外,更重视从“心”进行管理,在治学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做到“尊德行而道问学”。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与品性修养、人格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朱熹的《白鹿洞揭示》就是为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其中包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3]。
书院教育心表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品德高尚的人才,也对传扬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由于课程繁多,对于学生师德的培养更多的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虽有同样严格的学生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却与普通高校对学生的要求无异,并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更高层面的道德行为要求,而且这些准则、规范的条款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也没有重点。其实,对本科师范专业的管理也可以借鉴书院的心表结合模式。首先,应制订比其他类院校更为严格、具体的学生行为规范,将大学生的道德规范上升为纪律要求,且重点突出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要求,同时拟订附属的更为详细的奖惩规定,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促进师德的养成[4]。其次,从“心”进行管理,在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中融入道德教育,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打造专业文化,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把对学生的道德感化作为师范教育管理的常规工作。此外,要求教师、行政教辅人员都以身立行,用自身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四年的潜移默化,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结语
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几经兴衰,但其重学术交流、重道德感化的教育理念及师生互敬互爱、共同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所需要的。然而作为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私学,书院制度毕竟还有其局限性,并不适于照搬照套,如何有效运用其先进理念指导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教育管理的改革,还需相关的专家及一线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
(责任编辑:黄孙庆)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2004:37-44.
[2]黄庆来.朱熹和白鹿洞书院[J].江西社会科学,1982(3):90-92.
[3]秦平.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2(3): 51-52.
[4]邱小云,黄梅珍.古代书院文化蕴含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38-41.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Academy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for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ANG Ying-ying
(Putian University,Xianyou 3512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egins from analyzing the educational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 of ancient academies. Combining it with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s in modern undergraduate normal colleges,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nurturing mode that local normal colleges enhanc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encourage students to ask and argue in classes and strengthen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ancient academy; norm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收稿日期:2016-01-23修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简介:王莹莹(1985-),女,福建仙游人,讲师,主要研究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3-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