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蒙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准
李蒙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这一理论体系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二是围绕共同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理论命题;三是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命题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四是每一基本理论命题,除了与其他基本理论命题构成有机整体之外,又独立成章、各成体系。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标准
就一般意义而言,判断一套理论体系的形成必须要建立鲜明的衡量标准。笔者在全面把握思想理论体系形成标准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求对学界有所助益。
一
判断一套理论体系是否形成的首要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作出的回答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P373)这一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P294)简而言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江泽民同志又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强调保证市场经济强健有序地运行;尤其是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认同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的地位,这种做法,就其实质来看,就是为了把市场经济坚持下来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根据当时的具体实际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P753),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P706)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难题,胡锦涛同志强调通过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问题予以化解,使社会主义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这一手段来快速发展生产力,并使市场经济朝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依次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层面分别予以了解答,标志着我们党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在解决方法上与时俱进,在思想理论上不断开拓创新。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对马克思所设想的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运用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创新式地提出了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对市场经济予以坚持的新的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又对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进行了新的改造,从而保证了经济体制健康有序地运行。由此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能否构建一个体系的又一标准是:有没有围绕特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理论命题。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笔者尤为强调的是,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还必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命题来构成。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一系列”就是一连串的意思,“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命题是指有许许多多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一连串的事物,这些一连串的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就是一个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系列中包含的事物数量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否则就不能称为“一系列”。
2007年10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首次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被使用。在此之前,尽管使用过很多类似的提法,例如:“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但始终没有使用“体系”这一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处于萌芽和形成的过程之中,但是只有在全党正式地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才得以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进行考察期间提出了“全面的发展观”;到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第一次以一个科学概念呈现出来;后于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至2007年6月,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作出全新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P15)伴随这一理论的逐步成熟,党的十七大全面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6](P9)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并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当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面对世界形势不断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情况下,我们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因为这一体系内部形成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理论命题,而且还由于这一系列基本逻辑命题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笔者看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创形态、继发形态、完善形态,三大理论之间不仅具有外在统一性,而且更具有内在联系性,它们符合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性要求,表现出理论体系的各阶段性成果日趋完善以及理论体系的内在协调与统一。
邓小平理论是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现实进展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其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十四大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段话指明:邓小平理论的“第一次”,说明了其理论思想的创造性;“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概括出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初步”,体现了其理论发展的过程性;“一系列基本问题”,总结出其理论内容的连续性。深入分析邓小平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历程中的初创形态。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方针政策上对改革开放坚持不渝,在发展精神上对开拓创新锲而不舍,带领人民经受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种种考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2年十六大会议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方法策略做出了全方位的布局。这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地深入解答。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继发形态。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应时事与时偕行,严格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要求,在理论上锐意创新,在实践中反思前行。“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国家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次大转变,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一次大转变。”[7]在运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在实践运行中带来的诸多问题予以化解,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序运行。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的完善形态。
四
多个思想理论若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满足以上三条标准之外,还要求该体系中包含的每一理论必须独立成章、各成体系,以保证各个理论内部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邓小平理论作为整个思想体系的初创形态,它贯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回答提供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8](P105),而且其理论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部署、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国防建设和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理论观点,基本上构成了该理论的完整框架。总之,邓小平理论不仅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容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其理论自身还独立成章,自成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8](P113)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生产力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问题得到解决,便会产生更强烈的热情参与先进文化的创造。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群众的觉悟是国家力量之根源。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究本究源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发展先进文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思想保证,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导。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又将极大地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体,三者之间相因相生、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发展是每一时代想要进步而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当下,只有以发展为前提才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只有以发展为渠道才能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只有以发展为动力才能加速中国梦的实现。正所谓“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民者,万世之本也。”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是造福人民的保障。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确保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各方面共同发展,社会就不可能稳定繁荣、全面进步。具有和谐美的社会是最完美的社会境界,采取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可以统筹各方利益,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局面。科学发展观4在坚持以往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又从新的立意出发,不仅反映出这一理论内容的创新,也反映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内容的完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理论命题,这些逻辑命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建构出一个严密的理论之网。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不会止步于此,而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继续完善,以更深的维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魏广志.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1).
[8]田瑞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0.
[责任编辑:康邦显]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李蒙(1994—),女,河南新密人,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