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文并重:当代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016-03-19 14:32
关键词:黄梅戏创新教学人才培养

戴 先 英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技文并重:当代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戴 先 英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黄梅戏人才培养是繁荣黄梅戏的首要条件,首先要树立“技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加应强理论素养;其次实现“技文并重”教学理念的方式应实行文化课导师制。这是当代学校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新路径。

关键词:黄梅戏;人才培养;技文并重;创新教学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3.019

黄梅戏在安徽省的文化强省战略中有着特殊地位,繁荣黄梅戏,创新黄梅戏人才培养路径成为首要条件。历史上黄梅戏人才培养经历了“单纯模仿”、“重技轻文”两个阶段。“单纯模仿”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很多老黄梅戏艺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带徒弟只能传授表演技能,并不能教他们文化、戏曲理论知识;“重技轻文”是指1958年到现在,学校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模式,在这一阶段,黄梅戏人才的培养方式从个体化转向社会化,培养内容从单纯技艺转向文化和技艺统一,但是学生在主观思想上“重技轻文”,甚至一些黄梅戏表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技轻文”的思想,影响了黄梅戏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重新思考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就很有必要。

一、“技文并重”教学理念的创新

现在的黄梅戏课程设置主要是以模仿性教学为主,学习者单纯模仿、实践机会多,学戏的速度快,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模仿实践而缺少理论素养,在客观上排斥了多样化的表演风格和演唱风格,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教学并不排斥模仿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便于他们对黄梅戏一招一式的了解,但这种模仿性教学的缺点就是“重技轻文”。创新性教学的特点是从单纯技艺转向文化和技艺统一,从单纯的技艺传授到复合的文化教育,显示出黄梅戏人才培养形态在内容上的延伸,真正做到“技文并重”。

黄梅戏表演专业应根据“模仿教学为基础,创新性教学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并据此设置教学课程。在启蒙阶段采取模仿性教学,声腔、身段,老师手把手地教,演示表情、眼神,但是学生进入黄梅戏表演专业专科阶段,再继续“模仿式教学”就不适宜了。所以,高年级表演教师既是教会学生创造角色的组织者,又是协助学生对所演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转变过程的启发者,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围绕角色的规定情景去体会、运用自己的情感,要明白作为一个演员,他所塑造的人物必须是自己和戏中的角色灵魂相通。老师只有具备很高的戏曲理论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才能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应循序渐进,为低年级学设置重在“模仿”的学戏课,对照剧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强调基本功和启蒙性。到高年级课程设置重在“创造”,目的是启发学生对所选剧目的主题、人物的性格、表演技巧作出分析,灵活运用表演技巧去完成主题和刻画人物,“力求从中国戏曲的现实出发,借鉴古典理论及各种戏剧流派体系的可用部分,结合美学、心理学讲授戏曲表演的内部技术及其与外部技术的关系,并运用戏剧表演艺术家们创造角色的经验及同学们表演的得失作例证,进行综合分析,和同学们在一起看影视和戏剧,从中分析演员的表演,来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1]通过这样的教学,便于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早日挑选适合自己的行当,为上舞台表演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二、“技文并重”教学内容的创新

模仿式教学的特点是“重技轻文”,黄梅戏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唱腔、舞蹈。现代唱腔教学应融入现代音乐,舞蹈应体现兼容性特点,这种教法就体现了“创新性教学”。单一的技艺传授意味着放弃向他种艺术门类横向借鉴,也意味着放弃不同行当的全面技能训练和不同表演风格的把握。技艺传授应体现“技文并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使理论素养、表演技巧、演唱技巧等多项技能同步提高,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化素养的失缺,不利于表演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难以形成真正的高雅艺术。

1.黄梅戏的唱腔改革创新。中国戏曲是写意的、抒情的艺术,但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总要起源于故事。从文化源流上讲,“吴楚文化背景赋予黄梅戏清浅、活泼的南音风格,有别于北音的重浊。其唱腔柔婉清丽、活泼近自然,便于抒情。”[2]黄梅戏的演唱应该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情节性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的演唱技巧应紧跟时代。黄梅戏曲调优美“音区不宽,一般在大6度至大9度之间,这样的音宽适合本嗓子演唱”[3]。黄梅戏节奏轻快,与现代流行音乐有很多相通之处,具有现代美学的特征,可以赢得青年观众的青睐。把现代音乐手法(不仅包括现代乐器的使用还包括现代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融入黄梅戏的演唱,增强黄梅戏的现代美学意味,为黄梅戏的发展探出新路。

黄梅戏早期的音乐可以从接近黄梅声腔的兄弟剧种音乐成分中汲取营养,如从“岳西高腔”、“皖南高鼓”、大别山地民歌改编的曲调,也可借鉴现代音乐和其他西洋音乐,例如把西方的音乐技巧运用到《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的作曲中。《徽州女人》音乐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曲作者并未按常规把花腔贯穿全剧,而是将花腔用“集曲”手法,根据剧情、唱词的需要,编创了新腔;二是“《徽州女人》中描写音乐的混入,如‘嫁’的‘梦幻音乐’,‘盼’的‘井台音乐’,‘吟’的‘间奏曲’以及主要唱段的配器”[4],令观众耳目一新。

黄梅戏音乐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因素是大势所趋。现代流行音乐运用黄梅戏音乐素材,用流行音乐技法进行创作并以流行演唱法演唱黄梅戏,形成了黄梅歌。而黄梅歌的音乐手法可用到黄梅戏中。这种黄梅歌与黄梅戏的相互影响不但是指音乐素材与音乐手法的相互借鉴,而且是指更高层次的美学趣味的相互渗透。黄梅戏音乐作曲应从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转轨,使黄梅戏的音乐洋溢着现代流行音乐的美学感受,易被年轻人接受。

2.黄梅戏的舞蹈改革创新。黄梅戏的舞蹈分为写意化舞蹈、写实化舞蹈。写意化是戏曲舞蹈表演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一条马鞭表示马蹄飞扬,两圈圆场表示行程千里,三面车旗表示车队庞大,四个龙套表示千军万马,乃至举伞者有雨,划桨者有船,涉浮者有水,爬越者有山”[5]。不过,为了使戏曲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品味,多种风格的舞蹈样式都应被尝试性地纳入黄梅戏舞蹈表演中。《无事生非》根据剧情的需要应该有假面舞会的戏,属于典型的西欧舞蹈样式,与中国古典戏曲舞蹈表演方式差距较大,但是这场戏却从传统的民间灯舞开始,先是男子八角锤灯展现耍锤技艺,然后是女子的莲花灯,灵动柔美;灯舞后转入戴着假面的勇士舞,古朴剽悍;由此过渡到几对男女青年跳起的求偶假面舞。正是通过古今中外的多种舞蹈模式的有机兼容,完美地解决了黄梅戏改编莎士比亚戏剧所遇到的难题。黄梅戏舞蹈的创新还应该把西方舞蹈、花鼓灯的扇舞、伞舞等多种舞蹈样式融入其中,以新的肢体语言展现现代的社会生活,以新的感受取得现代观众的普遍认同。要想做到唱腔和舞蹈的改革创新,就需要在教学过程强调“技文并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素质,也应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

三、“技文并重”教学理念的实现方式

一般来说,黄梅戏表演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普较薄弱。以某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2013-2014级生源主要是小学肄业、小学毕业和初中肄业、初中毕业。2013年级黄梅戏表演专业共招收60人,其中小学肄业24人(其中三年级10人,四年级9人)、小学毕业12人、初中肄业6人、初中毕业18人,小学肄业占总数的40%,初中毕业占总数的30%。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文化程度,该校在小学毕(肄)业生中开设四年级、五年级文化课程,针对初中毕业的学生开设中职文化课程。2014年级黄梅戏表演专业共招收76人,其中小学肄业26人(其中二年级12人,四年级10人)、小学毕业16人、初中肄业12人、初中毕业22人,小学肄业占总数的34%,初中毕业占总数的29%。根据这项数据,2014年在小学毕(肄)业生只开设三年级、五年级文化课程和中职文化课程。这样就造成了低年级学生对接不上文化课,已经上过该课程的孩子重复上。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课教育,直接导致一部分同学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文化课。造成文化课对接不上的原因主要是:在社会大背景下,一是学戏曲的生源越来越少,不能形成规模教学;二是小学肄业的孩子来学戏,虽有学戏的天赋和兴趣,但文化程度偏低;三是初中毕业的孩子来学戏,主要原因是中考成绩四百分左右,上高中文化基础太差,考大学无望,一般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无奈送孩子来学戏。

根据这种现实,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文化课教学应按照“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的教学步骤,强调黄梅戏表演专业课与文化课整合,可以让那些文化课对接不上的同学实行“文化课导师制”,让他们“一对一”辅导,补习所落下或根本没学过的文化课知识,才能让他们在适合的班级学习文化课程,避免文化知识点脱节的现象。一个黄梅戏演员只有从小具有“技文并重”的意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演好黄梅戏。也就是说,文化素养是艺术表演的基础。文化素养越高,越能理解剧情,演好角色。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近两年获得各类黄梅戏表演奖项的,多是专业技艺过硬、文化课优秀的学生。只有长期坚持“技文并重”,“一手抓专业课,一手抓文化课”,才能创新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繁荣黄梅戏艺术。

参考文献:

[1]程功恩.关于黄梅戏表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黄梅戏艺术,1985(2).

[2]朱恒夫,聂圣哲.中华艺术论丛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321.

[3]胡亏生.黄梅戏风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0.

[4]时白林.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评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音乐创作[J].中国戏剧,2002(12).

[5]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9.

责任编校:徐希军

Laying Equal Stress on Performing Skills and Cultural Knowledge:A New Way of Cultivating Huangmei Opera Talen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DAI Xian-ying

(Anhui Huangmei Opera Art Vocational College, Anqing 246052, Anhui, China)

Abstract:Talent cultiv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Huangmei Opera. First, we need lay equal stress on both performing skills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novate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attainments. Second, a tutorial system should be adopted in applying the teaching idea. This is a new way to cultivate Huangmei Opera talen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Key words:the Huangmei Opera; talent cultivation; laying equal stress on both performing skills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novativ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6-03-2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以用促学,以学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变’艺术人才教育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契合”(2014jyxm539)。

作者简介:戴先英,女,安徽桐城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J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3-0087-03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3 16:4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623.1644.019.html

猜你喜欢
黄梅戏创新教学人才培养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