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化与多样化:教育模式实践的路径选择

2016-03-19 13:57尤传斌
关键词:教育模式技术

尤传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同一化与多样化:教育模式实践的路径选择

尤传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教育模式是教育制度呼应社会利益需要以实现表意整合功能的有效工具,它沿着纵向突变与横向渐变两个维度展开。在资本的价值选择下,社会系统的等级结构运行机制为社会利益变迁提供运行依托,阐明了教育模式变革与调整的组织过程。作为社会利益突变与渐变有机结合的周期性运行轨迹,技术-经济范式决定了教育模式在“同一化”与“多样化”之间作钟摆式螺旋运动的实践路径。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设计原则随之转变。

[关键词]教育模式;教育制度;社会系统结构;社会利益;技术-经济范式;资本运动

当前我国社会用工缺口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矛盾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关注。由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与核心内容,这一矛盾又转化为对教育模式的争论。尽管矛盾折射出社会系统结构以自组织方式演化过程的信号反馈,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随之成为社会争论的核心,教育价值中的“应试主义”由此成为社会质疑的对象,而“能力主义”迅速抬头。这两种思想各自不乏倡导者和追随者,但就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表意整合规律而言,都不免削足适履的嫌疑。“目的通过手段和客观性相结合”[1],因为“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是服从自然界的”。[2]充分尊重社会系统及其等级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以“目的-手段”的辩证思想来正确把握教育模式转换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互动,做到量体裁衣,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教育模式是教育制度呼应社会利益的手段

尽管教育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若干类别,但其本质都是基于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结构而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所进行的抽象与概括。查有梁在纵向维度把教育模式划分为宏观发展模式、中观办学模式和微观教学模式三个层次,从横向维度的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这五个方面把教育模式进一步细分为15种类型,从而形成了教育模式的矩阵分布态势,因为概念既有物理和化学科学的建构路径,也有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路径。[3]显然,教育模式矩阵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教育制度,因为“任何制度都是人们为追求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在财富或效用最大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个人行为的一整套规章、程序和准则”[4]。

颜泽贤和张铁明阐明了教育系统两大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表层结构表现为开放性和目的性的教育体制及制度,它影响政府对教育的资源分配;其深层结构主要表现为限制性和功能性的制度,主要包括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即人才的培养过程。曲正伟进一步把教育系统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结构解构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层次,深层结构则解构为教育实体层次和教育活动层次。

其中,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物能交换通过其表层结构实现,信息交换则通过其深层结构实现。教育制度从原则上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过程,因为表层结构的教育制度通过教育资源的分配影响深层结构的教育实体及其竞争性教育活动。[5]因此,教育在表层结构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属于他组织系统,这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过程可以得到印证;表层结构的教育制度即为正式制度,是社会群体决策的理性产物。

表层结构中的教育制度为教育利益集团的群体决策提供了政治经济市场博弈空间,其结果往往表现为正式制度的显性规约。深层结构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则为个体决策的有限理性提供了发展空间,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对正式制度的隐性认同,即非正式制度。[6]这如同青木昌彦(MasahikoAoki)阐述制度的内生性质时所提出的群体决策中的“共有信念”概念,它构成了每比克(PerBak)等人指出的系统混沌边缘,自组织临界性往往在此结构中发生。这在法国学者伊夫圆筒 (YvesBarel)的理论中得到论证,他阐明了教育子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能交换功能以及教育系统自我描述的发展机制。这种发展机制从自我确证的视角而言就可以定义为自组织过程。教育系统因而呈现表层结构的他组织与深层结构的自组织的有机统一。

当隐性认同与显性规约重合时,教育制度的混沌边界大幅压缩或消失,个体决策的同一性将促进社会秩序的建立,此时教育制度稳定并出现同一化趋势;反之,教育制度的混沌边界大幅扩张,个体决策的多样性将破坏社会统一秩序的稳定,此时教育制度的多样化态势显现。在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教育系统通过向人们传输特定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向社会其他系统输送各种专门人才,来实现对社会思想观念的控制,从而实现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7],即表意整合功能的作用过程。

在概念表述上制度是人们在交往和经济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般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8]尽管制度的内涵非常宽泛,但在本质上它是利益的实践手段,因为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力量与矛盾根源。历史活动显然是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有机统一,因而制度是历史的产物。[4]基于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机制的政治经济博弈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代表了不同的社会优势利益*此处援引徐国华和赵平(1989)关于“优势需要”的理论来说明社会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与结构均不相同。,这在不同发展时期表现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文化利益。

教育的表意整合功能本质上表现为教育制度呼应社会利益的通道,教育模式则是教育制度呼应社会利益变迁的手段和工具。在表意整合过程中,教育模式既是深层结构中人才培养的结果与手段,也是表层结构中教育制度实施的中介桥梁和直接目的。教育制度与社会利益、教育模式与教育制度之间均呈现“手段-目的”的辩证关系。当社会利益突变时,教育制度以“不可通约性”的改革在纵向维度呼应社会利益,其手段是教育模式的整体变革,表现为宏观发展模式、中观办学模式、微观教学模式的变革;当社会利益渐变时,教育制度以局部结构改良在横向维度呼应社会利益,其手段是教育模式的结构调整,表现为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模式调整。因此,社会利益的运行规律与教育模式的变迁息息相关。

二、技术-经济范式是社会利益的演化轨迹

对于社会利益内涵的研究,包括洪远朋、梁波、李文管等人在内的我国学者研究了社会利益的主体、客体、结构层次等因素以及社会利益的形成、分配、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并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指出了其哲学运动规律。

索尔兹伯里、奥恩斯坦与埃尔德等人基于利益集团视角,指出社会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后者包括观念的利益和团结一致的利益等。锡克(OtaSik)认为利益是人们客观需要的满足。

不同的学者对社会利益的内涵看法各异,社会利益的运动似乎无实践规律可循,但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率先发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波规律,熊彼特(Schumpeter)利用“创造性毁灭”机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长波理论,并指明了经济长波的“熊彼特式创新”推动机制。*熊彼特将“创新”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引擎的特有本质,资本主义是一种工业突变过程,从其内部不断革新经济结构,不断毁灭旧事物,同时不断创造新事物。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创造性毁灭”过程实质上是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与更替过程,它以“不可通约”的方式周期发生。这一客观运行机制意味着经济长波以突变式的创新多样性开端,以渐变式的标准同一性结束。而且,每一次经济长波都形成基于特定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特定的技术-经济范式。第一次经济长波以水力工业机械化、蒸汽工业和运输机械化为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以工业运输和家庭电气化为组织核心,第三次以巨型企业、“官僚制”和泰勒主义组织管理模式的普及为生产组织核心,第四次盛行大规模生产与消费的“福特主义”管理组织模式,第五次以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与组织变革方式为核心。[9]145-146

作为对熊彼特创新机制中多样性与同一性之间关系的解读,佩蕾丝(CarlotaPerez)详细论证了每一次“技术—经济范式”中反复出现的“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一周期性的事件序列。[10]64-66在这一序列中,爆发阶段与狂热阶段构成佩蕾丝所界定的“长波导入期”。此时期也是熊彼特式“创造性毁灭”发生的阶段,社会创新蜂聚涌现,创新风投的多样化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利益需要的多样化,原有社会制度中的正式制度边界模糊或消失。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构成佩蕾丝所界定的“长波展开期”。此时期经过了社会中“包容-排斥”机制的选择,符合本次长波所需要的创新事物被保留下来,不符合的则被淘汰。本阶段是技术-经济范式得以成熟的阶段,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为主流生产方式,社会利益需要的同一性成为主流思想。新范式下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具体而言,在经济长波的爆发阶段,新产品、新产业的爆炸性增长和迅速创新,社会的利益需要侧重表现在关注和解决旧经济—技术范式中的常规科学突变问题或者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耦合问题,并强调沿着突变出现和耦合方式的方向组织社会生产与经济布局。在狂热阶段,包括新产业、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在内的全部集群大量涌现,社会的利益需要侧重关注和解决的是创新蜂聚形成的问题,并强调顺应包容—排斥机制的内在需要而调整社会生产与经济布局。在短暂的重组阶段,它要解决的是狂热之后创新事物的保留与淘汰的问题,以确定新经济—技术范式所需的创新组合。在协同阶段,创新与市场潜力全面扩张,社会的利益需要要求解决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再耦合问题,以利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稳定。在成熟阶段,新产品与新产业的市场接近成熟与饱和,社会的利益需要强调要为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分离创造条件,以便让金融资本去寻求下一次“巨潮”所需的创新事物。

社会利益需要从多样化到同一化的运动过程构成了技术-经济范式演化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轨迹。每一次经济长波所形成的特定技术-经济范式,实质上代表了社会利益变迁与演化的轨迹,它表现为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发展过程,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英国、苏联、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分别在既定的经济长波中率先采用新范式而崛起成为世界“中心国家”。[9]113,254-263至此,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轨迹在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在长波初期的突变与长波后期的渐变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一国社会利益与社会体制改革与调整的客观依据。

三、社会系统等级结构是社会利益变迁的物质依托

钟学富指出,社会系统分层为技术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文化)四个等级结构,每一个等级结构中都充斥着大量基本单元的自由度,结构之间秉承着逐步升级的规律。其中,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形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形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自由度经过合目的性的“缩并”而形成较高级的结构,反之,则可有机分解为较低级的运动形式。等级结构之间过渡需要经过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了包括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政治管理和思想管理在内的社会管理。

显然,利益通过利益主体的相关行为才得以实现。自由度表现为利益主体的物质化行为,缩并是不同行为的组合过程,缩并之后形成的较高级结构意味着一定范围的社会利益。不同的缩并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利益诉求。从熊彼特基于“要素的新组合”的创新概念而言,自由度缩并蕴含着社会利益创新的思想。因此,社会系统的等级结构及其有机运行构成了社会利益演化的现实依托。

在社会系统等级结构理论中,钟学富强调了缩并过程的“合目的性”与“选择意志自由”。 首先,这两个原则阐明了自由度缩并(即要素组合)的价值选择必然源于利益考量,因为从个体决策的有限理性和群体决策的社会理性而言,缩并过程绝非漫无目的;而且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基于一定的社会理论又可抽象为一定的运动模式。其次,缩并所形成的较高级结构,从决策结果视角而言,往往代表了新的利益策略,这是形成青木昌彦所定义制度的浓缩信息的前提条件,即共有信念的基础。再次,规则的重复性缩并意味着多样性的减少,社会利益萎缩或同一化趋势开始出现;而不规则的交叉缩并又意味着多样性的增加,社会利益扩张或多样化趋势的出现。最后,从社会思潮而言,缩并也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结构中的不同诉求,使得社会利益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利益侧重。在“合目的性”与“选择意志自由”的原则基础上,分解则往往意味着既定范围或层次上社会利益运行的终结,即某一利益周期的截止与下一周期的开端。

显而易见,技术结构中的低级自由度运动形式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其排列组合(即缩并与分解)的方式纷繁多样,不仅可以形成多样的较低级结构,而且可以形成新的利益标准单元,也就解释了不可通约性的原理。比如,以前使用手写教案,现在则使用电子教案,将以前准备笔墨、文稿纸的自由度单元升级为电脑这一单元。自由度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社会利益的侧重点也会因为组合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社会利益因而表现为一定社会系统中的某种结构。社会利益的变迁因而就表现为结构分解与自由度缩并交替发生的耗散过程。当自由度缩并与分解按照常规方式发生时,说明社会利益需要作局部的结构调整;按反常方式发生时,说明社会利益的整体变革开始。当某种形式的缩并重复发生时,其结果便表现为一定的制度形成;制度改良表现为自由度组合的常规调整与结构的常规分解,而制度的突变则表现为自由度的反常缩并与结构的反常分解。

从洪远鹏对社会利益的分类来说,社会利益在教育系统的三个层次上均可体现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结构,这主要通过不同层次上教育的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来实现。两种决策的结果反映在教育系统结构上便表现为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各种自由度的缩并与分解因时而动。包括物质形式和以物质为概念依托的观念形式在内的自由度运动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行为的基本单元,当缩并与分解突出技术特性和交易特征时,便形成了呼应社会经济利益的教育结果;当突出政治特性时,便为政治利益的教育结果;当突出各种意识形态特征时,便为文化利益的教育结果。因为社会的经济需要、政治需要和文化需要分别通过教育系统的“输送各种专门经济人才”功能、对社会的政治化功能、实现社会文化传承功能来满足。[11]三种利益结构在社会系统中的力量对比关系通过教育系统的表意整合功能体现出来的不仅是表层结构中教育制度的变迁,而且是深层结构中教育过程及其组织方式的演变。

当自由度常规缩并与结构常规分解时,教育制度在横向维度进行局部调整和社会利益渐变;当非常规缩并与分解发生时,则意味着教育制度在纵向维度的整体变革和社会利益的突变。

四、资本结构与教育模式实践的路径选择

技术-经济范式的更替为社会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客观推动力,资本运动则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实践工具。*包艳认为资本是制度实践的工具,参见其专著《从“背离”到“互构”》,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8-138页。佩蕾丝指明了金融资本通过与生产资本的周期性结合及分离推动了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及更替,凸显了它在社会动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10]167-169

基于信用而运动的金融资本根据逐利的市场预期和机会判断来向利益对象提供选择性的资金支持;社会生产的阶段化和模块化特征为文化资本的资质认证与信用增级功能提供了运行契机,从而为金融资本的社会运行提供信用支撑;社会资本通过政治经济市场的网络运行为经济资本运行提供政策行动纲领,也为文化资本向系统结构进行价值渗透提供行为规范。因此,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随着金融资本的价值取向而运动,而前述自由度缩并与结构分解就表现为价值选择过程的物质依托。社会的利益需要首先表现为社会中的资本运动,经济需要通过经济资本的运动来表现,政治需要和文化需要则通过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运动来表现。资本运动需要借助社会系统中的自由度缩并或结构分解这一物质依托来实施利益行为。包括物质利益在内的经济利益需要,其对应的缩并与分解过程突出强调技术与经济特性;包括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在内的非物质利益,其对应的缩并与分解过程突出强调政治特性与精神特性,社会的各种思潮由此展现。所以,系统结构的运动过程本质上是资本的价值选择过程。在自由度缩并而形成某种制度的前提下,资本的利益需要就表现为资本对某种制度的选择。

在经济长波导入期*佩蕾丝指出,导入期涵盖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涵盖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导入期与展开期之间有一个短暂的调整重组阶段。,创新事物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大量涌现,此时的社会需要以金融资本的运动方向与高额利益追求为标杆,金融资本与具有变革惰性的生产资本分离,社会经济经由政府债务积累而脱实向虚,社会金融欣欣向荣;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审时度势地跟随调整利益取向,前者利用其社会网络优势开始为金融资本的风险投资牵线搭桥,后者则利用其社会名望与头衔为风险投资进行担保,创新成为社会的主导话题。毁灭式创新的利益需要通过教育表层结构中多样性的教育制度助推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以呼应社会利益多样性的需要。表层结构中他组织机制的多样性推动了教育深层结构中教育制度的多样性,从而扩张了深层结构中个体决策的策略边界,引发深层结构中自由度缩并与结构分解以非常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教育模式得以多样化变革。为激发创新活力,此阶段表现为对“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追求,教育过程设计偏重于“能力主义”;随着创新蜂聚的社会效应进一步发展,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开始发生结构偏移,社会中“以人为本”和“能力主义”的思想蔓延并占据主导地位。

在长波展开期,金融资本经过短暂的重组阶段的利益选择之后与生产资本结合,新范式得以确立并稳定下来,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为社会利益的核心需要,这通过资本运动中的价值选择得以确认。为实现社会生产总成本最小,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采取协同态度以维持自身现有的社会分层地位,并再生产当前模式下的利益。社会系统中的自由度缩并与结构分解沿着资本的价值选择而重复发生并稳定下来,并以成熟化的制度形式出现。在包容-排斥机制的作用下,常规缩并与分解所产生的制度多样性减弱,同一性需要得到强化。社会利益的同一性直接通过规定深层结构中个体决策的策略集而实现,显性规约以不可通约的方式强制排斥隐性认同。深层结构中的自由度缩并与结构分解以常规的渐变方式进行,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教育制度,并发挥新教育制度的最大潜能。为适应社会利益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生产,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占据主导地位,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得以凸显,“应试主义”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教育制度的总体变革或结构调整不仅反映了社会利益结构中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7],而且揭示了资本运动的结构与方向,因为金融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本性决定了其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社会系统结构相结合的自然选择。

应当看到,经济长波的运行过程实质是超循环演化过程。每一次经济长波都嵌套着若干地区性与行业性经济短周期,如朱格拉(C.Juglar)周期和基钦(J.Kitchen)周期,这印证了艾根(ManfredEigen)关于系统演化的超循环理论。也就是说,经济长波中的社会利益从多样性向同一性转化的总体趋势并不否认结构中的不同步现象,这也是弗里曼和卢桑(ChrisFreeman&FranciscoLouca)所阐明的社会演化不同步的现象。不同的教育系统表意整合的社会利益呈现出地区性与行业性的差异,这种现象对应到教育系统就出现了教育制度的地区性与行业性差异,教育模式在同一化与多样化之间的时机选择也就各异。

五、结论

我国的教育模式实践不能离开现实的经济发展阶段,它只能以超循环演化的方式在同一化与多样化之间以钟摆式螺旋运动方式加以选择。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过程设计与组织原则中应试主义与能力主义随着经济社会演化阶段的不同利益需要而在社会系统的不同结构中此起彼伏。当前社会的用工荒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因而就归结为教育模式的结构问题。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 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3.

[2]列宁.哲学笔记[M].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28.

[3][美]加里·戈茨. 概念界定:关于测量、个案和理论的讨论[M]. 尹继武,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23-33.

[4][美]道格拉斯·C﹒诺斯,张五常.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 罗仲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序言)3-4.

[5]姚荣. 应用逻辑的制度化: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49.

[6]冯永刚. 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23-26.

[7]尤传斌. 社会利益结构与教育创新的实践标准[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28-129.

[8]张勇. 制度的定义和作用及其对发展的定义[J]. 经济学家,2015(4):23.

[9][英]弗里曼,卢桑.光阴似箭 [M]. 沈宏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英]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 [M]. 田方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清,杨永清.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价值论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3(9):5-9.

[责任编辑苏良亿]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3.016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尤传斌(1972—),男,湖北省潜江人,厦门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与经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3-0106-06

IdenticalizationandDiversification:PathSelectionforEducationalModePractices

YOUChuan-bin

(JiagengCollege,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0,China)

Abstract:Developing along the path of vertical mutation and horizontal gradual change, education mode has been an effective mean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o respond through ideographic integration function to social interests. Under the value choice of the capital, the running mechanism among the graded structures of social system has been illustr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process of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education mode by providing social interests change with a functioning rely-on. As the periodic orbit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mutation and gradual change of social interests, the tech-economic paradigm determines the social practice path of the education mode which spirally moves in pendulum way between identic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the process design principle of education make their change accordingly.

Key words:education mode; educational system; social systematic structures; social interests; tech-economic paradigm; capital movement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技术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