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不”与“有”

2016-03-19 13:12庞中英
党政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领导

中国外交的“不”与“有”

“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

“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我们熟知的中国的“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它们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的外交理论。2014年中国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60周年,尤其是强调了其中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直到现在,一些国家仍在干涉中国内政。当中国之外的世界仍有人在误读、误会中国的意图和意向,甚至故意夸大其词、歪曲事实时,中国还不得不继续“不”外交。但是,无论如何,今天的中国更需要的不是“不”,而是“有”,中国外交必须从“不”外交发展到“有”外交。国内和国际上都需要我们更加有所作为。

有人认为,“不”外交就是“韬光养晦”。但笔者认为,“韬光养晦”并不能概括中国特定时期的“不”外交。从积极的方面看,“不”外交不是“无”外交,而是谨慎外交、务实外交、低调外交。当然,这样的外交是不完全外交。进一步地,必须历史地看待中国的“不”外交。

一般认为,中国“不”外交的起点似乎是20世纪90年代初,即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中国遭遇空前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时。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不”外交就开始了。这里一个往往被忽略的重要点是,中国提出和实践解决国家在统一上的“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一国两制”这样的思想(针对台湾问题)在1979年就明确了。“一国两制”是在与一些相关的西方国家谈判解决诸如香港问题时中国提出的。这对长期以来的中国外交的意涵和影响就是前述成系统的、越来越多的“不”原则及实践。如果考虑到中国核武器政策的基本原则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的“不”外交到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了。而如果继续上溯,新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包括“不侵犯”“不干涉”等原则。

“有”外交代表着中国外交的下一个历史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有”外交不是“有所作为”所能概括的。“无”和“有”是中国哲学的深刻概念。不了解这些概念,就无法深入理解为什么在一段历史时期要“不”外交,而今后的中国外交为什么需要“有”外交。

“有”外交是与中国的巨变和世界的巨变相适应的外交,是因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开展的外交,是对过去的“不”外交的改变和革新,是日益全面的外交,是竭力克服局限性的外交,是根据世界的变化而进行的外交创新。

目前,中国的“有”外交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发展。与“不”外交相比,“有”外交反而要更加谨慎、更加务实、更加低调。当然,更加谨慎、务实、低调不是“韬光养晦”的继续。

“有”外交是“大国外交”。大国外交的中心是大国的国际领导作用。比如,在大国协调中,尤其是多边协调中,中国必须发挥国际领导作用。中国需要国际领导权。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是关于主导的,是关于治理(有时也叫作管理)的。但问题是,谁主导谁?谁治理(管理)谁?原来中国说“不称霸”以及其具体化“不带头”。但这个世界的国际体系中的任何成员,即使是小国,也不知什么时候在一些议题和领域就不得不“带头”,即充当国际领导。中国主持六方会谈、建设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起成立“亚投行”、2016年轮值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这一切其实就是在担当国际领导。今后,中国会在许多全球和地区事务上发挥领导作用。

(摘自《世界知识》2015年第13期 庞中英/文)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领导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大国气象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