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缺方向
2016年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减速,累计同比增长率下降到5.2%,只相当于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5%)的一半。
所谓民间投资的资金从哪来?一部分是银行贷款,一部分是募集,也就是一些理财产品和信托投资。但2015年开始刚性兑付成为借贷类理财的一把“夺命刀”,出于安全考虑,信托公司和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在减少,所以从源头来看,民间投资大幅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4月份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骤增,大量资金去买政府债券了,民间投资出现了大幅下滑。
借用一句歌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我在北方的寒夜里”,二元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化,形象地说,一方面,在北上深,社会资源持续涌入推升资产泡沫,这就像得了糖尿病却天天还在胡吃海塞,另一方面,三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瘦得皮包骨头,连汤都喝不上。然后一算平均工资,结果显示:大家都富裕了,所以我们一块减肥吧。
这必须改,既然市场经济有活力,就要接着搞市场,先把资源回流,然后促进人口回流,进而搞活经济,这才是正路。虽然没有打兴奋剂见效快,但服用兴奋剂毕竟伤身体,而且底子越来越差,药还不能停。
中央出台了很多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乐观。
从民营企业反映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来看,在PPP项目的实施方面,确实不同程度存在民资有效介入不足的现象。
一方面,同样的回报率,国有资本能够做的,民间资本却做不了。原因在于,国有资本不仅获得的融资成本低,而且不需要过多考虑盈利问题,自然,在与民间资本的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了;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回避道德风险、政治风险、舆论风险,也更倾向于与国有资本合作,对与民间资本合作的热情不是很高。加上现在政府能够拿出的项目,大多都回报率不高、资金投入量巨大、回收周期很长,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也非常有限。
一极是大量资金没有出路,以至于不惜通过违反财经法规、违反职业道德、违反市场规律、扰乱市场秩序地进行投资和投机,一极却是政府推出了大批项目,却找不到合作的对象,最终只能依靠国有资本“自我消化”,违反了PPP项目的本意。如此一来,民间资本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不少民间投资者都在等待观望或转移资本、转移投资视线,从而造成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空虚化、空壳化。这一趋势必须引起警惕,也就是说,这些事实性障碍必须先破除,民资才有可能按照大家期望的那样,有动力投入实体经济的发展。
民间投资出现反复和异常,必须反思和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宏微观市场环境不振或是原因之一。民间投资大多集中在制造业等领域,但1-4月,由于受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也带动民间投资增速回落。
国有资本投资快速增长产生的挤出效应或许也是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前四个月同比增速加快至23.7%。
从更深层次考量,对待民资的公平性仍有待加强,歧视性仍未完全消除。民企和国有投资、政府投资的企业相比,总被看低一等,电力、交通、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存在对民企的隐性壁垒,或在准入条件上附加单独条款及其他不合理条款。事实上,银行对国企和民企也非一视同仁,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一直是困扰民企的“老大难”问题,银行普遍更愿意将信贷投放有充足信用担保的国企。
鼓励民资投资已经最少推了20年,但目前给予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算多。“权威人士”在5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谈当前中国经济时,引用了中央多次强调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句话,说到底,关键要看政策和规划能否执行和落实到位。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