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阳,陈振宁,唐勋,2
(1. 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2. 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西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曾阳1,陈振宁1,唐勋1,2
(1. 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2. 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并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以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制药方向)专业为例,全面探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关键词:西部高校;生物技术;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1],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生物技术是21世纪迅速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例,对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服务于西部区域经济等方面作出全面探讨[2].
1.1 建设实践基地,巩固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是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产实践,是直接获得感性的认知过程[3].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将以往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巩固加深,融会贯通,再运用于生产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因此,这是最终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1.2 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安排校外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早日掌握专业技能与社会的需求接轨,是本专业学生从原来的单纯理论型人才向综合型应用技术人才转变的必由之路.因此,生物技术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制药方向)是为适应西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方向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1.3 建立实践基地,服务西部经济建设
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技术及资金优势,将其建设成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项目推广为一体的科研试验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达到双赢,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基地,就是要从高校必须服务西部经济的背景出发,打破传统科、教分离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建立起新的“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型办学模式[4],服务西部经济发展.
2.1 实践教学环节与服务西部经济建设脱节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和动植物野外见习等)仍然是以验证基础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实践内容虽然目的性很强,但还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由于种种原因,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研团队所掌握的技术手段能够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环节中的寥寥无几,仍然无法对当地相关产业的研发、生产环节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实践教学环节与服务西部经济建设脱节[5].
2.2 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匮乏
随着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近年来不断更新,对专业教师生产实践指导能力要求更高.目前,青海师范大学及多数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组成仍然是以专门从事教学及科研的教师为主体,相当一部分本专业教师都未曾亲自从事过生产一线工作,缺乏专业方向对口的生产、设计环节的实践经验[6].由于教师缺少与生产相关的实践经验,对于社会对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实际要求缺乏充分系统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及目的性.
2.3 企业行规与实践教学计划间存在冲突
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开展与校外实践基地相关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直接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才能真正知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然而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因可能触及到企业保密内容、内部管理规定或企业利益关系等相关因素[7],使得实践教学在实施中难以做到深入扩宽和全面展开.缺乏企业系统性的支持,实践教学普遍的情形就是师生只能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小部分环节之中,无法对整个生产过程得到全面、系统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4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成
西部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有能力解决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与当地相关企业的横向联系相对松散,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团队在实际生产建设中的优势.由于学、研、产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双方沟通渠道不畅通.一方面,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对高校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度等也缺乏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与高校相互间的合作.
3.1 建立和完善学校与企业双方管理模式
校外实践基地的组织管理建设不应该只是本专业自己的事,应该由学校出面,建立学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共同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学校与基地各自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联合建设实践基地,共同管理,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第二,学校、学院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协同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完整、适合学生的实习计划,共同组织管理实践教学,切实可行地落实相关实践环节内容.第三,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学校和实践基地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实践结束后要根据学生上交的实践报告、平时考核成绩以及出勤情况等几方面综合给出最终实践成绩,同时也要做好指导教师以及实践基地相关人员的考核工作.要定期举办实践经验交流会,做好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文档整理和存档工作,建立奖励与惩戒制度.
3.2 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模式
青海师大利用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建设、不断发展的原则,先后与青海晨菲制药有限公司、青海大地药业有限公司、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青海省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及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知名企事业及研究机构签署了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这些单位经济力量雄厚,技术队伍过硬,基础设施先进,能够胜任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从2003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定期派学生到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或者毕业实习,不仅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还为学生开辟了多条就业途径.几年来,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加大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这些企业或研究机构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掌握到了许多在理论教学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练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与学校学习氛围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环境,尽快地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早日与社会接轨.
3.3 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稳定建设模式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校外实践基地应该维持长期稳定的状态,要求从根本上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参与实践及企业被动接受实践的现状.学校在呼吁政府加大专项投入,保障实习基地稳定建设的同时也要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共进共赢机制.为此,首先,发挥青海师大生物技术方面高水平专业师资在理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承担实践基地有关人员走进校门进修和培训等相关工作;教师团队主动走进实践基地,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切实可行地为他们解决产品开发以及实际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如近年来为企业申报科研项目5项,为企业产品技术开发申请到政府支持专项资金300多万,申报成果及专利5件等.其次,学校先后与青海晨菲药业有限公司、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青海省食品药品检验中心等十几家实践基地正式签署了共建协议书,挂牌运行10多年,确保了实践基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3.4 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打造出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有计划地组织本专业青年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空挡时间,不止一次地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以生产周期为单位的实地锻炼.在实践中,通过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生产、建设与管理,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还外聘了青海晨菲药业有限公司、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青海省食品药品检验中心等多家企事业高级技术人员为青海师范大学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实践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几年来,重视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已初显效果.
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方怀义,甘雄.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3(3):44-45
[2] 韩新才,户业丽,王存文,等.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39-43
[3] 黄文庆.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1:9
[4] 孙静.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21-28
[5] 黄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百色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2(7):203-205
[6] 杨海,雷海玲,王芳宇.地方院校生物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16946-16948
[7] 郑世英,郑建峰.创建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182-184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base of the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 in the west of China
ZENG Yang1,CHEN Zhen-ning1,TANG Xun1,2
(1. School of Biologic and Geographic Science,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2. School of Agronomy,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for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ies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Western university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has lagged behind others and show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bviously.Takes the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pharmaceutical direction)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a new model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western university;biotechnology;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Q81∶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6.05.028
文章编号:1007-9831(2016)05-0098-04
收稿日期:2016-02-18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校级教研项目(2014-21)——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曾阳(1964-),男,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研究.E-mail:zy-3@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