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媚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王明媚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都困扰着大多数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疲惫和无趣。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激励教师更好地去教学,值得教师们尝试和探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师生角色
大学教育除了给学生带来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尽管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是纯粹的施教者,学生是完全的聆听者,师生之间缺少有意义的互动或实至名归的思想交流。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常抱怨自己上课累的半死,全程一直在讲,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还要费尽脑筋组织各种游戏,可形式大于内容,热闹之余学习效果却不明显;而学生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中,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丰富,也在抱怨上课没意思,老师组织的活动太幼稚,感受不到大学与中学的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学得到东西。他们还认为只要期末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抄抄笔记,背背答案就能考试过关了,课上学与不学没多大区别。 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迫在眉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对分课堂”新模式的提出值得我们一起进行探索与研究。
张学新教授认为“对分课堂结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它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换言之,这种模式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课后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对课堂讲授内容因人而异进行内化吸收,然后进行有准备的讨论。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促进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原来的教学压力,让学生从之前完全聆听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1]。”
1.以往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以2013级人力资源1班大二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III》课为例。该班有45人,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采用的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每周上课1次,连续2节,每节45分钟。总共上课18周,第1周介绍课程、考核标准和本学期的教学安排,进行分组(学生分为8组,每组5-6人);最后1周复习,剩余16周学习教科书5个单元。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内容,知识量较大,所以平均每3周完成一个单元。第一周一般是导入部分的教学,导入部分包含听力和口语部分,因此师生互动还算频繁;第二周是课文的学习,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问自答,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与学分离,教学氛围沉闷;第三周是课后练习的讲解和阅读写作技能的提升,此部分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
2.对分课堂在教学中的操作
对分课堂的应用,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原来分组的基础上在网上建立QQ群。教学进度不变,依旧是平均每3周完成一个单元。由于第一周的课涉及到听力和口语,因此笔者基本保持原来的教法,只在其中的第二和第三周尝试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为师生互动。一或两组学生做单元主题报告;引导学生完成导入部分的听力练习和部分口语练习;布置口语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录音,在第二周上课之前在QQ群里上交音频,学生可在群里相互聆听,教师在群里进行点评。第二周为教师讲授。教师概述课文框架;讲解课文重点、难点,介绍翻译、阅读及写作技巧;要求学生课后温习课文;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是对课文句子的分析或翻译、对课文的分段、对课文整体大意的理解、小组对课文进行讨论并且就课文的内容向其他组同学提问题或是自编判断题、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及提出质疑、撰写读书笔记、查阅相关文献及背景知识、根据课文内容编情景剧或是角色表演,课后练习的完成等)。第三周前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在QQ群中进行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在QQ群里发布一些学习视频、PPT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点。第三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的内容;小组之间可以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平台对上周布置的作业进行检查,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利用学生手中的电子设备与学生分享完成得优秀的读书笔记、 翻译和作文等。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下个单元导入部分的任务,安排学生做主题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从原来的倾听者转换成了参与者和知识的发现者。可以看到,对分课堂中每单元的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课堂上包括教师对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学生一周后对章节内容的分组讨论。课堂外,在中间的一周时间内,学生需要阅读课本,对内容吸收、内化,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分组讨论做准备。
3.对分课堂的考核体系
对分课堂的考核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不同的任务,或者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就让他们通过考核;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他们采取开放性的考核标准。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并得到教师的肯定时,在一定程度上将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学期末的突击性学习。
1.对分课堂有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普遍对“对分课堂”的学习模式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新模式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扼杀了不少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懒得动脑思考问题,懒得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更是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而对分课堂这种新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从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的创造者,还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知识的框架,理解了重点和难点,明确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再者,弹性的考核制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课后一周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由学生自主安排,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对分课堂解放了教师
在对分课堂的讲授时间里,教师应改变授课的方式。以往教师就怕自己讲得不够多,恨不得能把自己准备的所有知识点都倒灌给学生,就担心学生学漏了。尽管教师一片好心,付出了大量脑力和体力,却经常发现自己自作多情,学生压根不领情,学习效果根本不明显。而在对分课堂的模式里,教师对知识点的传递只需要抛砖引玉,给学生讲述知识的框架,知识的要点,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并提供学习的方向。在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中,教师转换成指导者或是观察者,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讨论阶段,教师变身为组织者,组织学生表述观点,并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答疑解惑,一起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完成既定的任务。当教师学会放手,学会放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负担将得以减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解放。
3.自我反思
尽管对分课堂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减轻了教学的负担。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分课堂使得教师放权给了学生,讲授时间比传统课堂少了一半,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整个单元内容的梗概,重难点,还要纵观全局,合理分配任务,抛出有营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要能敏感地意识到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而在充足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可能会提出连教师都没遇到过的各种问题或假设,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无疑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考验。因此,教师得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提高知识储备,紧跟时代步伐。再者,在实施对分课堂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在课堂上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查阅资料或是检查作业的时候,会有学生插缝玩起了游戏或是浏览跟学习无关的网页;由于非英语专业小组成员多,组里有个别学生永远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发言不够踊跃;讨论时间超出教师预设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会调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另一方面,目前学校的考核标准仍是由70%的期末卷面成绩和30%的平时成绩组成。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抱佛脚的不良习惯。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模式[2]。”近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如:翻转课堂等。但由于新媒体的运用,视频制作等目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笔者认为“对分课堂”这种传统与讨论式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更加适合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状况。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值得借鉴的优势和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对分课堂也同样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责任编辑:吕建萍)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PAD Clas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ANG Ming-mei
(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Haikou 571127, Chin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bothering most of the English teachers. Meanwhi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make students frustrated.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raised by Professor Zhang Xue-xin in Fudan University now is chang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to a large extent. We think this new mode promotes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English and encourages teachers to teach better and it is worth trying and discussing.
the PAD class;teaching mode;college English;the rol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642.4
A
1671-9719(2016)8-0066-03
王明媚(1981-),女,海南海口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语言学。
2016-05-24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