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空条件

2016-03-19 11:02:12陈桂蓉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时空观大学生文化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 教育与教学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空条件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文化自信是确立“三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大学生辨识各种社会思潮,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精神航标,激发他们的为学动力。时空观教育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切实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优化相关学科的教学条件;加紧提升网络信息素养,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以制度化形式鼓励经典阅读,增进大学生的时空内涵和思维厚度。

大学生;文化自信;时空条件;时空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2016年6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随后,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又强调了“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加强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确立和提升“文化自信”,则是他们增进其他“三个自信”的前提。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确立和提升,却有赖于他们思维成长的主客观条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及其意义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定的主体对自己所身处的文化其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的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对文化特性及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责任的担当而产生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它从长期身处的文化实践的感性材料出发,经过一系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识别,上升为对文化现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揭示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它就有了文化上的觉悟与觉醒。有了这种觉悟与觉醒,人们就会主动担当其传承、创新一定社会文化的历史责任,并用一定的文化理性指导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文化自信不同于文化自负。后者往往唯我独尊、固步自封,无视多样文化的存在,否定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可能性。文化自信更有别于文化自卑。后者往往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无视自身文化的成就和魅力,推行奴性文化。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之间,“执其两端而用中”。既要通过对文化发展历程的学习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和信念;又要通过不同性质的文化比较,分析其利弊优劣,当下中国,激发人们产生自信的文化主要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而言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有助于大学生辨识各种社会思潮,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那么社会思潮的这种运行规律与高校存在何种关联呢?有学者研究指出,通常社会思潮是分三级扩散的。第一级是社会思潮的核心层。即由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家和其周围的学界、政界有影响的人士,组成社会思潮的“思想库”和“加工厂”,他们是社会思潮的直接源头。第二级是该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第一级制造的思想理论经过他们消化、吸收,可以进一步发酵和扩散。第三级是广大群众,他们是社会思潮的追随者和接受者。(林泰,2016)由此看来,作为社会思潮运行的中间环节,知识阶层的作用举足轻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阶层是社会思潮的寒暑表和集散地。而高校是知识分子的最集中的地方,除了专家学者,涉世不深、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便成为消化、吸收、发酵和扩散社会思潮的主要群体。社会思潮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而如何在眼花缭乱的各种社会思潮中作理性甄别、分清是非优劣?这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定力。近些年,一些披着“普世价值”外衣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或理论在高校登堂入室,造成大学生中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就是文化定力不足的表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除了守住红色主阵地外,我们还要大力压缩黑色地带,并争取灰色地带向红色转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确立,有助于在不同意识形态的登堂较量中,克服青年学生思想缺乏根基、犹若浮萍的弱点,理性科学地辨识各种社会思潮,从而在高校课堂、网络舆论等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精神航标,激发他们的为学动力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它呼唤着千百万青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寄望当代青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67在改革开放环境中生长的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创新意识。他们渴望国家富强、个人发展。然而现阶段,他们的生存环境异常复杂。个人发展诉求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交织中,遇到了难题和困惑。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发展空间,多元的社会价值和谋生手段,使得他们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厌学、欺学,沉迷网络游戏,对理想和追求表现出怀疑和失望。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帮助部分大学生走出精神迷失的泥潭,拉动他们生活与学习的引擎?从文化入手,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有学者呼吁在高校中开设《大学历史》的公共课程,即打破现行高校的历史教育仅限中国近现代史的局面,旨在让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国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就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有了文化自信,大学生就可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找到奋斗进取的方向;有了文化自信,大学生就可能找到理性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正确地面对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与挫折;以主人翁的姿态求学、进取,担负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二、时空观教育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会凭空确立,而是取决于他们思维成长的主客观条件的。从主观上看,受个人阅历、志趣追求、思维品质等内部条件制约;从客观上看,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条件制约。本文无意于系统论证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客观条件,而是立足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探讨时空观教育这一外部条件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确立的价值。

所谓“时空观教育”,笔者在此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教育;第二,是指以时间为纵轴的历史观教育和以空间为横轴的民族观、国家观教育。

从前者看,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教育能够使学生辩证地看待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社会历史运动中的客观性;辩证地看待一定的社会历史运动所赖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社会历史的变化、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社会形态的物质运动,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也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历史文化时,在分析和看待社会现实时,既不能抛开社会物质运动的实际水平去任由创造历史和环境,又不能离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奢望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譬如,如何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显著,而且历史上这种差距一直延续。加之体制原因、政策原因等,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这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前提。如果不顾这一前提,一味将共同富裕等同于同等富裕、同步富裕,那就势必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淖,“共享”就失去意义。

从后者看,以时间为纵轴的历史观教育和以空间为横轴的民族观、国家观教育,能够使学生增强文化的认知和情感积淀,从而凝聚民族文化的心理共识。时间是表示事物运动的持续和先后顺序关系的范畴,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古往今来,每一社会的特定事件,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社会矛盾运动的前赴后继、交替更迭,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时光倒流或历史重演的状况是不存在的。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上下、前后、左右三个方向。社会物质运动中的空间概念,表征着每一特定事件的规模、范围及位置等,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版图大小、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二者的统一形成了一定的时空结构(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它是理解运动的物质的基本条件。任何社会运动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存在发展的。加强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教育,不仅以时间为纵轴,让学生了解本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其他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而且以空间为横轴,了解不同民族、国家同一时间的状况与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时间的状况。通过这些平面、立体的时空比较,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既不会盲目自卑,也不会盲目自负。而倘若缺失这些教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如水中月、镜中花。

然而上述两层含义的时空观教育,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中被现行课程体系所肢解。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教育不复存在;而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则散见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这种现状的不利因素一是使得教育呈碎片化状态,二是造成有的知识点重复严重、有的知识点却未涉及。这就难以在整体上形成时空观教育的系统链条。

三、对大学生时空观教育的建议

(一)切实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优化相关学科的教学条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时空观教育的载体依然是思政理论课。为此,笔者的观点是: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宗旨、以系统树立科学的时空观为抓手,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边界和课时规定,允许或鼓励高校自主整合和创编思政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譬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关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因此历史唯物论教育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上应有所突显。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应有其一席之地。第二,优化思政理论课相关学科的教学条件,充分重视本地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以更多的经费投入用于广大学生的课外实践,而不是仅仅只有点缀式的教师和学生代表。譬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福建的高校就可充分利用严复、林则徐、船政文化、古田会议等一系列本土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记和民族、国家的情感共鸣,将更多的投入用于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和优化,比起用于教材版本的反复修改可能会收效更大。

(二)加紧提升网络信息素养,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新媒体时代,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技术层面有了特殊的意义。“穿越时间”、“虚拟空间”等现代时尚,可能部分地混淆了人们对时空的传统理解,时空的客观性对于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捉摸。此外,互联网已成为高校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论传播十分迅速,任何的“舆论封锁”不再奏效。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人们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平等参与思想交流的主体。而且谁的网络花样新异,谁就能吸引眼球,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因此,“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网军”队伍,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人们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和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的能力,而且包括灵活地支配信息、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基本类型通常为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从技术层面来讲,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从人文层面来讲, 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 或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当前,在这两个层面上,我们都应着力提升。就前者而言,要加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积极吸纳具有计算机信息技能的网络志愿者,壮大“网军”队伍,将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这支队伍得以精彩呈现,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就后者而言,要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信息储备,寻求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的最佳点,以获得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与共识,从而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三)以制度化形式鼓励经典阅读,增进大学生的时空内涵和思维厚度

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人文经典总体来说知之甚少。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考试指挥棒下基础教育急功近利,只重应考学科的知识填鸭,忽视知识面的扩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二是网络时代电子出版物的全方位呈现,“看”与“听”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阅读”方式。快餐文化因其便捷、轻松和娱乐性而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三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还存在着些许禁锢或误区。对大学生思想理论的引领,存在着学习文件多,读书少;教材辅导书多,文本原著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多,其他人文社科经典少的现象。上述因素造成学生经典阅读的习惯难以养成,人文知识的储备不足,文化自觉的水准不高。这种局面必须制度化地加以改变。

通常,人文经典是指在社会科学中,经过了历史选择、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的传世精品之作。它极具思想性、创新性和文学艺术性,且又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人文经典是优秀文化的代表,它往往微言大义,蕴含着人生深刻的道理。阅读经典的过程,是与思想巨人的对话。它能引发人们宁静地感悟和睿智地思考,有助于甄别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更多地领悟人的尊严与高贵。世界上许多有文明历史的国家,都有不朽的传世之作。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典籍浩如烟海。从《周易》、《礼记》、《论语》、《道德经》、《诗经》、《史记》等古代学术经典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文学名著,到近现代绵延相续的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鲁迅、朱自清等大师之作,无不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它们给国人留下的文化宝藏价值连成。在人文经典的海洋中畅游,不仅能提升修养和品位,而且能增进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

2014年底习近平在考察澳门大学新校区时勉励学子阅读经典、开卷有益。教学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增设学分、开设经典讲座等方式,用制度化的手段鼓励和强化学生阅读经典,以增进大学生的时空内涵和思维厚度。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16-7-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陈九如)

Time-Space Conditions for Culturally Confident College Students

Chen Guirong

(SchoolofMarx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 basis and precondition for the "Three Confidences". It enables college students to recognize different ethos and encourages them to set spiritual navigation marks and be more motivated in their learning. Time-space outlook education is an external condition essential to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relevant courses, actively improve educators'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so as to gain the initiative i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institutional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the classics so they can expand in time and space and do deep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 cultural confidence; time-space conditions; time-space outlook education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09

陈桂蓉(1957-),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G641

A

1674-5337(2016)05-0040-04

猜你喜欢
时空观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