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宗教状况研究

2016-03-19 06:01:53王青霞
改革与开放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状况

王青霞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宗教状况研究

王青霞

摘 要:社会转型期间,宗教在我国农村发展迅猛,随着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在农村扎根,农民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农村各类群体出现了信教者数量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不断发展,农民信徒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信仰嬗变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原因,对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苏北MS镇为个案,采用田野访谈等方法,分析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宗教信徒出现的人数激增、信仰嬗变等新的状况及其原因,并寻求引导农村宗教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有效策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合理性借鉴。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宗教;状况

宗教自诞生以来,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关于宗教问题,学者们大多只使用部分章节来分析,缺乏个案研究,鲜有以一个村庄的宗教信仰状况变迁为主线的专著。笔者就关于苏北MS镇的考察,采取对宗教问题研究的微观探索方法,分析农村宗教状况及原因,并试图以此探究宗教与农村社会关系问题的普遍意义。[1]

一、MS镇宗教信仰的现状

自1982年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农村的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由本土的道教、佛教盛行,到如今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盛行;由基督教、天主教信徒急剧增加,到基督教、天主教信徒回落,道教、佛教信徒回升。这些现象都在昭示着社会的变迁、农村的转型。

1.信教人数的激增

“宗教热”早已不再是最新话题,1990年到2002年期间,江苏省的农村信教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之后长期低迷,到如今的社会转型期间,各类宗教的信教人数又出现激增状态。[2]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苏北地方乡镇的宗教信徒增长率惊人,MS镇也不例外,并成为一个典型案例。虽然MS镇的年轻人开始选择理性信教,但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还是选择跟风从众,大部分村民选择宗教时并不会产生质疑,而是盲目跟风,使信教人数激增,导致村中佛堂、寺庙以及教会因占地面积较小无法满足村民的宗教活动等问题的出现。

2.信教群体的多样

社会转型前,即20世纪80-90年代初,MS镇的信教群众主要是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妇女居多,并且大多不识字,完全属于跟风信教;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及21世纪初,老年人多数不再从事农务,闲置家中,由于农村缺乏老年人的娱乐项目,所以他们纷纷加入信教队伍,参与各类宗教活动。[3]这一时期,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加入了信教的行列,转变了原本的信教跟风心理,开始理性信教,并凭借其组织能力、文化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宗教活动的领导组织者。

当然,信教群体还包含众多的潜在信教人员。[4]MS镇多数老年人及中年妇女识字不多、记忆力不佳,所以往往会采用由青少年代抄写佛经、圣经等方式来记录、背诵。青少年们抄完佛经、圣经等并教老年人和中年妇女一遍遍地背唱,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和中年妇女还没能牢记,青少年们却已烂熟于心,于是在耳濡目染之下会从隐性信教人员成为信教人员。一个农村家庭的大部分成员信教,那么剩下的家庭成员也会在大部分成员的影响下成为信教人员。[7]

3.宗教信仰的嬗变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类特殊的信教群体,他们原本一直信奉佛教,然而在对健康、学业、工作方面的高期盼下,通过其他村民的介绍或者道听途说方式,毅然放弃自己的佛教信仰,将堂前的菩萨、观音像以及其他贡品全部收起来甚至毁坏。他们在彻底抛弃原本信仰的同时,将耶稣像及十字架海报供奉至堂前,每天参拜并且祷告,周末还参加教会活动,从不间断。然而这种现象仍未结束。当村民们信奉的基督教“帮助”他们战胜病魔、提高成绩、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后,他们的健康、学习、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新的情况时,村民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度又一次发生转变。[5]

如今,MS镇正大力修建佛堂、寺庙,那些原本对于宗教的虔诚度就出现危机的村民们又开始跟随村中信仰佛教的潮流,放弃信奉了一段时间的基督教,重新请求菩萨保佑,将其从寺庙中“请回来”重新供奉堂前,磕头跪拜。

这种现象的出现伴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增长,其衍生的宗教虔诚度问题作为一种新的问题引人入胜,值得深思。

二、MS镇宗教信仰现状的原因分析

面对MS镇出现的信教人数激增、信教群体多样化以及村民宗教信仰嬗变的现象,政府需要探其究竟、知其源头,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缓解甚至解决这些现状。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宗教信仰本身的存在就与心理学、社会学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开展分析。

1.心理学角度

一方面,马斯洛需求阶梯理论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安全、亲情友情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五级理论造就了人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生活,那么最后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人类宗教意识的生活和证悟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呈递进形态发展,而宗教意识生活贯穿于前两者,证悟的生活则超越了一切物质精神于意识形态,直达宇宙人生的本质。[6]

对于MS镇的村民而言,宗教满足的是其归属感和尊重的需要,是对他们孤独、自卑心理的极大安慰。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发现,村民们在参与宗教活动时,能够在枯燥的农村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同时由于宗教组织内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村民们往往能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归属感,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互相的尊重。这样的尊重与归属对于原本就有自卑心理的村民而言,显然是来之不易的。这也就解释了如今信教人数激增以及各类农村社会群体信教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众心理的浮躁社会风气对信教人员的激增及宗教信仰的嬗变产生深远影响。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他人或者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认知、理解、判断方面表现出与大多数人或公众舆论相符的行为方式。村民们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某种组织规模或者大部分人的意见为基准,以此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信教成员受从众心理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以及不信教成员被从众而选择信教的现象。

2.社会学角度

从当前社会大环境转变方面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四个全面”发展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我国的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正日益城市化,村落将会逐渐消亡,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迁徙到城市。与此同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正日益提高,农村文盲逐渐扫除,在义务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农民都具备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同时,政策上的宗教信仰自由,文化上的“百花齐放”方针,思想教育上的开放创新等,都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然而必须认清的事实是,虽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村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的经济仍然落后。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农村的耕地及住房面积逐渐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生产力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远不及城市,这也是农村虽然不断发展但无法与城市接轨的重要原因。

宗教能在农村扎稳根基,主要归因于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愚昧。在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作为改革重点,村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进入模糊和迷茫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潮流,村民们会随着当前的潮流更改自己的信仰,以防止自己落后于社会。由于贫困的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耕种,他们是“靠天吃饭”的。当一个符合村民心灵寄托的宗教出现时,他们会选择信教,祈求上帝、菩萨等保佑自己能够大丰收,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信教人员激增、村民宗教信仰嬗变的重要原因。

三、MS镇宗教信仰的正确引导

宗教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佛教、基督教所宣扬的“仁、爱、忍”影响村民的日常行为,影响村民之间的相处之道,在面对矛盾纠纷时,信教人员会选择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一些组织利用宗教,宣扬异端邪说,让原本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的信教人员信以为真的导致过激行为,让信教人员相信宿命,逃避现实,自暴自弃,不愿直面人生,不愿为自己拼搏奋斗,最终成为宗教的傀儡。因此,将村民的宗教信仰步入正轨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在社会转型期间,如何引导村民正确地信教,避免邪教势力对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干扰,发挥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正能量,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7]

1.如何避免邪教势力渗透

宗教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哲学、文学、民俗等的发展。但是,宗教作为一种良莠并存的文化现象,也对传统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大部分来源于邪教势力的渗透。如今,大多数邪教建立在我国各种传统文化上,加之信息化的援助,邪教传播迅速、范围广,能达到快速影响宗教信仰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目的。避免邪教势力渗透到农村的正常社会生活中,需要个人与政府的共同协作。

从个人而言,每一位村民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从而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村民需要锻炼坚定的意志,不论邪教势力多么猖獗,都要在心中保持自我的信仰,不受邪教的花言巧语引诱,真正做到思想上不动摇、行动上坚决抵制。每一位村镇干部及教内领头人,要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积极地投入到反对邪教势力的队伍中,做好带头作用,为广大村民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带领村民们抵制邪教、迷信等。

对村委会、镇政府等组织而言,首先从行动上,加快建立反邪教部门,定期排查村中的宗教活动;组织村民参加法制学习班,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观看反面教材视频,了解邪教活动的危害,并远离邪教;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奖励揭发举报邪教组织非法活动的村民,从而发挥群众反邪教的积极性,做到有效防范邪教组织的迷信违法活动。其次在思想上,加强宣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思想,在贴近村民生活的基础上,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明通过海报、宣传册、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传播,深入人心,真正意义上做到动员全社会反邪教、反迷信。

2.如何发挥宗教的正能量

发挥宗教的正能量,需要做到本土宗教的规范化及外来宗教的中国化,并以宗教文化的正能量为落脚点。MS镇的领导干部要积极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宗教信徒乐施善德,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8]

(1)发扬宗教的和平理念。积极引导信教人员正确看待社会矛盾及个人得失,用佛教的理念给予其心灵的慰藉,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事物,培养积极向上、宽容待人、和平处事的良好心态,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为社会的和平稳定打下基础。

(2)发扬宗教的平等理念。基督教的教义宣扬自由平等,同时佛教的教义宣扬众生平等,都说明了平等理念的重要性。政府、宗教组织积极促进公平正义,做到一视同仁,能极大地满足村民对于社会平等的渴求心理,在做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的同时,为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发扬宗教的自律理念。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都主张恪尽职守、自净其意等思想,对于引导村民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增强社会大众诚信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4)发扬宗教的慈善理念。佛教宣扬慈悲为怀、广种福田,蕴含深刻的公益慈善理念和传统。村民们应当遵守教义,用宗教道德约束自身,努力践行行善积德、济世救人的精神,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帮助广大信教群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困难人群,传播乐善好施的正能量。[9]

参考文献

[1]要英民.天主教在一个普通村庄的变迁——以山西张庄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07.

[2]沈永真.陕西蒲城农村宗教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5).

[3]陈凤鸾.对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情况的几点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4]张厚军.宗教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对苏北农村信教现象分析及思考[J].科学与无神论,2005(4).

[5]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石晓菲.河北省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5).

[8]李晓荣.新农村建设中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2(5).

[9]张华,薛恒.在社会转型中创新宗教事务管理——江苏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宗教,2015(1).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32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状况
开放与短缺: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中的高层住宅——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住区(2023年5期)2023-12-01 08:12:08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中国外汇(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38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安全感,你有吗?
小康(2015年13期)2015-10-31 16:42:24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