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的文化自觉和乡村新文化的构建

2016-03-19 06:01:53沈妉
改革与开放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文化农民农村

沈妉



论农民的文化自觉和乡村新文化的构建

沈妉

摘 要: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农民文化自觉对于乡村新文化构建的意义,指明了目前农民文化自觉缺失的具体表现。并从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拓展新型农民的文化内涵,坚持先进文化引导这四个方面来探求培育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乡村新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农民文化自觉;乡村新文化

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正遭受着冲击和消解,乡村文化逐渐陷入困境。研究乡村文化问题时,学者们往往会把农民文化自觉的缺失总结为乡村文化困境的主要原因。由此,笔者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考察乡村新文化的构建,明晰农民文化自觉的涵义及其对乡村新文化构建的现实意义,分析农民文化自觉缺失的具体表现,以此为突破点,寻求农民文化自觉培育和养成的有效路径。

一、农民的文化自觉和乡村新文化的内涵

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在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外来文化问题时,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关于“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各美其美’是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尊和自信,‘美人之美’则是在对自己文化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去学会尊重别人的文化,欣赏别人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世界。”[2]在费孝通的观念中,文化自觉的实现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历经传承、吸收和融合三个阶段。

“农民的文化自觉则是指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潮流下对自身持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和熟悉乡村文化并深刻认识其本质,能够以乡村文化的主体身份传承和维系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理性辩证地反思异质文化,自觉主动地去培育和创新乡村文化。”[3]文化自觉对农民而言,是农民主体在社会变化过程中精神上自我定位的过程,是农民真正以主体性的面貌安排自己的社会生活,从而真正展现出新时期农民自尊自信、独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景象,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碰撞、交流已经汇织成乡村文化发展的复杂局面。乡村新文化也正是在这错综复杂的文化矛盾运动中发展和构建的。乡村新文化的构建传承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善恶分明、淳朴勤劳、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修身为本等维系乡村社会的伦理价值理念。同时,也汲取了现代文明中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崇尚科学等精髓。乡村新文化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能更好地展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凝聚功能。乡村新文化秉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乡村的具体表现。乡村文化着眼于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利益诉求,立足于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塑造人格、规范行为、价值导向等积极作用。

二、农民文化自觉对于乡村新文化构建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曾经说过:“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4]乡村新文化的构建,根本就在于塑造农民群体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厘清乡村文化新的内涵,重新塑造乡村文化的新价值,重现乡村文化的个性魅力。只有唤醒和提升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和根本力量的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新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农民才能自觉地传承乡村文化。具有了文化自觉的农民,才会有归属感并自觉地传承自身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乡村社会的凋敝和抽空,使得农民很难在土生土长的农村家园找到归属感。尤其是青年农民工,社会流动已经抽空了他们对农村和农业文化的认同,使其对乡村生活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不仅给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隐忧,更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岌岌可危。

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农民才能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新文化的构建就是建立在农民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心态。然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农民对乡村文化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导致农民群体在文化建设中已经丧失话语权。因此,必须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农民清醒认识到乡村文化的特有价值、发展前景,面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时,能够理性审视和科学反思自身文化,能够自觉弘扬优秀乡村文化,积极去恢复乡村文化作为文化有机体存在的基本尊严,重塑乡村文化发展的信念和信心。

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农民才能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文化的整体功能就是把个人团结到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即团结到群体的稳定体系中,这种体系决定和规制着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对物质环境的外部适应和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内部适应,从而使有秩序的社会生活成为可能。”[5]即文化提供了传承精神价值,保障生活意义的社会秩序。乡村新文化建设就是要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估文化价值,重塑乡村生活的意义,培养农民文化认同感,最终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有力地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意识的农民才能自觉地推动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才能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好地规范农村社会秩序,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农民文化自觉缺失的具体表现

1.农民的自我更新意识欠缺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有着稳定的文化传统,乡民都遵循着一套文化规范,以礼来管束自身。在这种文化范式中,人生下来就被禁锢在早已设定的传统中接受教化,在缺乏变动的文化环境里,传统习俗、观念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6]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超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乡村居民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生活,很难遇到新问题。“在文化的变革和创新中缺乏紧迫性和方向感,缺乏变革的参照系”[7],对农民而言,他们害怕变革,因为任何变革都意味着风险。为了躲避风险,他们宁愿选择墨守成规。尽管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传统乡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但是传统文化在农民身上形成的保守落后的心理积淀,仍然是制约乡村新文化构建的内在因素。

2.农民文化认同感疏离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异质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外来优势文化不断地向乡村社会灌输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人际关系,甚至语言习惯。 再加上外来低俗文化在农村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乡村社会原来淳朴敦厚的文化氛围。“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和文化自信,从而失去了文化认同的基础。”[8]文化认同的根基动摇,使农民文化认同感逐渐疏离。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对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而对外来异质文化,尤其是城市文化盲目模仿和一味崇拜。正是因为农民文化认同感疏离,才直接导致他们在对外来文化面前缺乏鉴别能力,容易无条件地全盘吸收外来文化,造成了乡村文化的本土气息渐渐流失,乡村文化生存空间逐渐变得狭小局促。

3.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创新者和受惠者。但是,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形成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形成了依附性的文化人格,其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缺乏。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了农民在构建乡村新文化的过程中主体意识缺乏,乡村的文化建设还主要依赖外界的“输血”,农民主体地位基本被各级政府所取代,农民普遍存在着等、要、靠、怕风险怕承担的社会心理,他们对于文化建设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设计,也没有自己的组织和追求,严重制约着农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更不利于乡村文化的繁荣。

四、乡村新文化构建过程中农民文化自觉的培育和养成

1.夯实新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9]农民文化自觉的首要任务在于夯实农民所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基础。如果没有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没有农民经济上的独立,也不可能带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自觉和自信。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能享受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从而刺激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另一方面,结合乡村经济发展的自身优势,挖掘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经济发展的内源力量还有个重要条件就是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乡村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且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做好乡土文化产业,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又能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目前乡村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乡村文化产品品牌,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积极性,吸取农民的集体智慧,鼓励农村精英分子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多方面努力,促使农业经济获得自主发展,让农民也能共享现代化文明的成果,保障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提高农民社会地位,才能为农民文化自觉的培育和养成夯实坚固的物质基础。

2.增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

文化认同和创建,首先需要发挥文化创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旦离开了农民这一主体,乡村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由于农民缺乏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导致乡村文化发展内部动力不足,实际上仍然是政府在大包大揽着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文化灌输”观念,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励乡村精英尤其是新生代优秀青年农民,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文化发展的被动局面。同时,要积极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乡村新文化的构建要建立在农民主体对农民自身身份和农村社会的认同之上。农民只有真正具备这种认同感,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主体意识。具备了主体意识的农民才是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群体,才会主动考量乡村文化的缺失,才会促使他们真正去探究和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新文化构建。

3.拓展新型农民的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乡村新文化的构建更需要充实新型农民的文化内涵。新型农民从小就耳濡目染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生活形态,其最终也还是要回到土生土长的农村家园,他们一直都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新文化构建的主体。从文化自觉的内涵来看,首先,新型农民要理性审视乡村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先进文化为一元引导,自觉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真正以主人翁面貌安排农村生活。其次,新型农民要科学冷静地面对乡村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秉承文化宽容的态度,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创造和谐文化景象。第三,新型农民要积极发挥典范作用,传播他们现有的经验和技术,带头抵制封建迷信,塑构积极健康、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主动引领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促使乡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节奏与步伐。

4.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导

文化自觉是农民对先进文化的自觉引领。乡村新文化的构建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一元引导,将先进文化内化为自我思想意识与行为的内在导向。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0]在农村,伴随着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和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农民原有的价值判断遭受到了极大冲击,农民的文化辨别能力不够,容易在多元文化冲突面前困惑迷茫。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乡村新文化构建的目标导向,坚持一元引导和多元发展相结合。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农民群体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并没有很好地贯彻,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不知不觉中被忽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育方式过于表面,理论宣传与实践建设相脱节,农民感受不到理论的魅力和作用,自然无法对其形成认同。因此,理论宣传要彰显人文关怀,要尊重农民对现实利益的关注,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农民的自身利益,才能使先进文化真正在农村扎根发挥其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2]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J].民族艺术,2007(1):80.

[3]沈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困境与重构[J].理论与改革,2013(4):15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5][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7-58.

[6]王小丽,李瑞杰.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文化转型的困境与化阻机制[J].农村经济,2013 (9):115.

[7]王国胜.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J].理论探索,2006(5):13.

[8]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0]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26.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苏北为例”(编号:2013SJB710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文化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综艺报(2017年1期)2017-02-17 16:22:31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