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娣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书评·
儒学传播与族群整合: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客家文化研究
——评邹春生新作《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
苗金娣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文化在汉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一个系统分明的地域文化,同时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其特殊性在于既与少数民族互动密切又坚称自我为汉族血统精粹。关于其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儒家文化如何在赣闽粤边区传播及对该区域产生何种影响,客家民系如何产生及它与儒家文化传播的关系的研究却不多。相对而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邹春生博士新作《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一书,则是这一方面研究较为系统的专著。
该书近四十万字,包括绪论和结语,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该书的问题意识,学术史回顾以及主要概念、研究方法、资料和内容框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唐末五代以前,赣闽粤边区的历史、早期开发和中原汉族政权的间接统治;第二至四章是本书的主体,分别从军事、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中央政府对赣闽粤边区的权力渗透和社会控制的加强;第五章是对上三章的一个整合,论述了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客家民系的形成;结语部分则主要从地域、移民运动和“国家”等因素在儒学文化传播和客家民系形成中的作用及客家民系民族归属问题上做了探讨。
与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相比,本书还有下列显著特点:
一是问题意识创新点突出。众所周知,客家研究先驱罗香林先生从移民史角度论证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在移民论支持者看来,正是由于移民运动,才改变了赣闽粤边区的族群结构,使之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血脉联系,同时使中原文化传播到该地。而主张文化认同论的谢重光先生则认为使客家人与其他民系或其他族群相区别的完全是文化的因素,而非种族的因素。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实地调查后,作者透过此两种影响甚广的观念,敏锐地发现对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学界甚少从政权推动及儒学渗透方面论述,特别是儒家的作用。据此,作者提出新的解释,即是儒家的教化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族群结构的形成。我国自汉代起即以儒学为国学,千百年来视之为正统学说,自古皆定位为蛮荒之地的赣闽粤边区如何逐渐发展为“中原贵胄”后裔聚居之地,儒学的传播可谓举足轻重,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却较为匮乏,作者从这方面进行切入,无疑对学术发展充实具有一定意义。
二是作者学术态度严谨。作者不仅遵循了传统的客家研究以历史文献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分析整理了可获得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题匾碑刻及家族谱牒,以期勾勒出赣闽粤边区的儒学传播及客家民系形成轨迹,而且还引进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近年来多为其他学科借用,通过与民众接触可获得众多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的资料以使内容更为详实。作者通过对赣闽粤边区的实地调查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为本书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了保证。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从广阔的历史、社会角度进行了阐述,也通过典型的个案分析进行例证,点面结合,使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高。而且作者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历史典籍、古人文集、方志族谱、近人论著,跨越古今中外,使每一点引证均可做到查有可据,查有所出,这不仅显示作者为本书写作下了一番功夫而且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展示了作者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
三是作者学术使命感强烈。“学以致用”自古即为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现代学界也讲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书对客家源流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客家族群强烈的人文关怀。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家民系的形成对于客家人自我定位,客家知识分子自我觉醒均有重要意义。在本书中,作者将客家发展视为汉民族发展的缩影,客家文化混合体包含了汉、畲、古越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并对其形成过程及原因进行深度分析。书中提出的“儒化”“王化”的观点,既是客家研究的一大创新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客家形成问题研究的深入推进。读者在字里行间即可体会到作者这种强烈的学术使命感,这既对客家研究大有裨益,又有益于作者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
四是整书条理清晰,思维科学系统。该书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针对相应的问题均做了详尽而具体的阐述。框架简洁明了、一目了然,而且详略得当,看似简单实则难得。前四章具体从环境、军事、政治、文化几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每章节又分为几小节,每小节在书写中就具体所围绕的问题与观点展开论证,点环相扣、明松实紧,并在最后一章对以上问题做出总结和回应,使读者可轻易厘清整书内容。书籍撰写的过程也是作者思路整理提升的过程,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对整体框架有较好的把握,进而才可做到有的放矢、条清理明。
当然,本书仍有部分观点与内容值得进一步商榷探讨,如,将客家民系完全形成时间确定于晚清——民国时期,判定客家族群民族属性的文化依据是文化认同等,依然存在巨大的讨论空间。但总体看来,本书的成绩是主要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仍是瑕不掩瑜。
总之,本书从多角度深层次论述了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的关系,书中诸种思考和观点新颖别致,特别是“国家”势力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值得客家理论研究者与相关政府工作者阅读与参考。可以说,本书的出版与发行,不仅对客家人自身文化认同感增强有重要意义,对跨学科发展研究也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不失为近年来客家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力作。
责任编辑:朱学平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XMZ2040)
苗金娣(1991-),女,山东荷泽人,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与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