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翔,肖庆伟
(闽南师范大学 a.化学与环境学院;b.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思想政治研究·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周 翔a,肖庆伟b
(闽南师范大学 a.化学与环境学院;b.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与个体性的今天,榜样教育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方法。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总结大学生真正需求的榜样特质。遵循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谋求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有效对策,为推进高校榜样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提供基本方法和实践参考。
大学生;榜样特质;榜样教育
榜样所宣传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着主流思想,体现着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榜样贴近生活,榜样形象“看得见、摸得着”,其经历存在共性、先进性,具有可比性,易于效仿。让大学生榜样从传统的榜样教育到与时俱进的榜样塑造,努力营造积极的榜样氛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助力和坚实根基,对于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长远的现实意义。在总结提炼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榜样教育利弊得失,探讨榜样教育的有效对策,有利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针对闽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问卷700份,有效回收63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3%。师范生41.2%,非师范生58.8%;一年级学生33.2%,毕业生18.6%,其他年级学生48.2%;文学学生49.6%,理工学生50.4%;中共党员占15.9%,共青团员占78.8%,群众占5.3%。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反映出大学生榜样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榜样选树欠科学、榜样宣传不到位
榜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在于其价值。调查中,83.8%的大学生心中都有榜样,58.3%的大学生榜样是父母、老师、同学,但对榜样的关注多集中在能力和感人事迹上,而非榜样的价值导向上。榜样的力量不是源自强制的权威力而是在于情感的感染力,而榜样事实的客观性是情感感染力的基础要素。但对学校选树的榜样,39.7%的大学生认为榜样事迹的宣传与事实不符,15.2%的大学生肯定了榜样的先进作用,已树榜样群体里39.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全面引导,40.5%的大学生认为榜样没有发挥教育实效,有学生反映对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出的榜样存在感动一时的现象。这无疑弱化了榜样的示范效应,榜样的先进性得不到长久保证。虽不像布尔迪厄所认为的那样,一切行为皆出于利益,但正如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认为的那样,“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榜样的力量能否发挥还取决于榜样的模仿与大学生自我需要的一致性程度,但调查显示仅有11.3%的大学生认为榜样与自我需求一致。
大学生“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从众心理强,榜样教育作用的发挥要强势地占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榜样宣传有效性的发挥取决于宣传方式与大学生兴趣方式的契合度。调查中, 70.1%的大学生不知道学校、自己学院当年选树的感动校园人物名字、事迹,76.5%的大学生不清楚身边的知名校友,50.3%的大学生忽视学校校园网不断更新的各类报告信息,63.5%的大学生表示榜样教育的宣传老套,81.9%的大学生表示不喜欢学校摊派的讲座、事迹报告等。
(二)大学生榜样认知模糊性、践行水平不足
大学生榜样教育是指学校、家庭或社会结合时代环境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选取能对大学生起参照示范或警示作用的各种典型,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宣传展示,突出他们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去激励、感化大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学习、效仿的教育效果。[1]由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逐渐淡化传统道德教育,大学生缺乏理论认知。45.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即是学习雷锋日,不了解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99.8%的学生不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56.1 %的大学生认为榜样过时,73.6%的大学生认为榜样就是做了好事,22.5%的大学生表示可在他人身上取之所长的即可视为榜样,82.3%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和老师的道德品质是他们衡量榜样重要的标准,大多师范生崇尚师德师风,而非师范生更多着眼于实践创造的领袖。对于榜样的认知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根基而浮于表面,使得榜样认识处于随外在表象而变化的左右摇摆之中。
大学生榜样由于出自同伴群体而具有亲和力,避免了由于差距较大而产生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感。这种亲和力恰恰给榜样实践教育提供了契机。调查中,73.2%的大学生希望与榜样有近距离接触,愿意直接参与榜样教育的各个环节,61.9%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一些有干部任职经历的学生参加过某些榜样教育的过程,普通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过程的机会。对于实践环节的不熟悉以及对于实践机会的缺乏导致了践行水平的不足。
(三)榜样教育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和“人文关怀”
榜样教育缺乏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存在主观性,最起码缺乏客观性逻辑和经验上的有效辩护。调查显示,68.9%的大学生认为榜样的树立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完全由他们来指定,评价好坏老师说了算。学生对大众参与、群众监督、管理人性化的诉求表现强烈。如何通过事实证明材料,减少推选主观性,使其具有实操性,需要从组织、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对于评价体系客观性的质疑必然会带来认同度和践行力的降低,所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是激发榜样教育的动力而且是榜样教育正确方向的导航仪。
榜样教育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侧重“人文关怀”。 不同年级、专业、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同类型榜样需求存在差异,在学习榜样活动设计上,需讲究多样性。调查中,63.7 %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榜样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形式,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忽略学生思想心理结构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榜样是榜样教育的载体,榜样教育永葆活力的关键在于榜样自身的发展性。榜样自身的发展性确保了榜样自身的影响力。在与已树榜样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在学习、经济条件、心理等方面同样存在需求,学校忽略了榜样自身的发展,榜样塑造显得片面,榜样自身影响力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对榜样活动的整体评价和认同度不高。
(一)构建榜样教育科学的评定、评价体系
1.切实提高榜样选树的科学性
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树立榜样,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主体。要增强树立和宣传的真实性。榜样也是人,大学生榜样更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树立前期做好一系列调查、访问、咨询工作,通过调阅档案、电话、实地家访等形式确定事迹真实性,不任意拔高。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优点,正视缺点,使榜样真实可信。要提高发掘和选择的针对性。调查显示,不同群体、环境,榜样需求不同。新生群体、党员群体、毕业生群体,他们对榜样的类型选择具有针对性。面对管理育人环境和文化育人环境,热点问题的发掘和榜样教育活动的恰当开展,是发挥榜样作用的前提。只有这样,他们在接触和认识这些学生榜样时,才能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2.建立、健全榜样教育评价体系
要建立独立运作制度。榜样从产生、宣传、扩大影响到巩固成果,都要有一套完善的操作制度,各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的实效性。实践得出:每一类榜样的评选过程就是不断宣讲的过程。学校将报名学生和优秀校友的事迹材料上传网上供师生了解,在评审会现场则通过自我介绍或他人介绍的方式,结合课件,讲述事迹。一轮一轮地评选,一轮一轮地宣讲,介绍事迹的形式不断丰富,如图片、视频、助阵同学、老师等,参评同学代表的不再是他个人,而是变成一个磁场,他们的闪光点把周围的师生紧紧地吸引到他们身边,榜样凝聚力量,为他们加油、喝彩,为他们震撼。由于每次评选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在校园内得到了充分酝酿,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因此强化活动后的巡回宣讲也至关重要。让学生能更加近距离地与榜样交流和沟通,同时将他们的事迹编印成册下发到每个班级,继续扩大活动的影响,让榜样形象长久地驻扎在学生心中,保证榜样教育长效发挥。要开放榜样推选模式。榜样候选人来自于同学、老师、学生组织的推荐,还可以自荐,评审过程也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专题网站、微博、校园网论坛、广播、海报等方式在宣传候选人的同时也给了师生各种发表意见的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如“感动校园人物”选的不是人物,而是感动,将选择权交给师生,正是要体现自己心目中的感动,只有这样,“感动校园人物”才能够真正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真正起到榜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要民主公正地评定程序。高校应始终坚持公平、公开的榜样评选程序,关注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及时改善榜样教育的实施方案,不断规范制度建设。闽南师范大学从第一届青松人物评选开始,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榜样评定模式。首先,由有关部门领导老师、校级学生组织及各系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委会的民主、公正。第二,评选过程严格按照组织推荐与自荐结合的方式报名、网络投票初选、评委会确定提名人选、两轮评审、公示几个步骤,并且全程由学生权益部门监督,保障了评选的公开、公平。第三,每一轮评选都邀请200名左右的大众评审,通过身临其境接受榜样教育,投出手中神圣的一票。要建立榜样监督机制。榜样非终身制。任何荣誉赋予的榜样在校期间若违反法律法规或校纪校规,学校有权取消其获得的荣誉称号,通过这样的监督机制,让榜样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使榜样教育保持长效性。
(二)提升榜样宣传的实效性
调查显示,98.9%的大学生喜爱微博、微信的传递、互动方式,因为其灵活、方便、快捷;23.6%的大学生会关注学校官网的宣传阵地。高校要完善自主网站建设,向全校师生传递榜样的力量,利用报纸、广播台、微博、宣传栏、海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开设榜样人物评选专题网站,召开动员会议,深入学生中广泛宣传,提高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让学生全面了解活动目的,积极参与推荐身边的榜样人物。利用公众平台进行网络投票,充分利用易班建设平台,创建校园榜样教育APP,方便学生手机下载,及时了解、关注榜样信息,更好地参与榜样教育。一改往日课堂宣讲的事迹报告形式,探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参与方式,如视频、动漫、真人展示等,将被动的说教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并资助榜样人物拍摄微电影,选择合适时段,提供校内宣传液晶屏循环播放,增强现场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及时更新网络内容、信息,组织学生参与热点讨论,监控舆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教师用接地气的网络用语与学生交流,渗透育人理念,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借力新媒体,打造榜样传播新平台。
(三)提升大学生榜样认识能力和榜样践行水平
1.要因势利导,加强榜样内涵教育
榜样的示范、辐射效应,与学校积极营造先进典型的生长环境,造势引导,以及不断加强榜样内涵教育密不可分。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巩固主渠道的同时,要力求探索实施新途径,可以将榜样教育理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运用实例解释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引发大学生对榜样教育的思考,建立关联,从而付诸行动。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利用重大的传统节日宣扬榜样教育,让榜样教育在学生身上逐步形成榜样素养,让榜样教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化的自我教育。
2.要创新理念,实现实践教育的多维互动
充分利用课上、课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热点调查等发现身边的榜样, 也对社会上榜样的生存环境有一个切实的认识。多渠道全方位宣传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先进典型深入人心。闽南师范大学自2006年3月至今,每年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不断发掘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弘扬美德、敢为人先,乐于助人、热心公益,运用所学、创业实践等各方面的学生榜样,营造了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先进典型示范效应。近年来,评选活动与漳州市知名商家合作,建立了“青松·勤工”基金,以奖励评选出来的感动校园人物。同时两年一次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述说感人教育楷模,为广大教师学生都树立了鲜明的榜样。学生中一年一度的教师技能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度,还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榜样看得见,摸得着,真实满足师范生对榜样的需求。学生创业大赛每年选出的创业新星,是非师范生眼中的创业榜样。创新的实践活动,与时俱进地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在新学期开学初,可以借助校心理自助中心的专业心理评估平台,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测试,根据他们的心理层次和需求,切实树立多类型,多阶段性的榜样,从不同角度,多元化的榜样教育内涵,增强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度,不断激励学生成长。学校要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开展教育,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与优秀校友的联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形成培育榜样的有机土壤。营造良好的榜样教育环境,实现多维互动。
3.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以人文本”的榜样教育
要增强榜样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感染性。人的情感认识过程是呈阶段递进的。起初,心灵触动,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受到点拨、引导,通过比较,发现学习需要;最后,出现激发、顿悟,付诸行动。学生们从榜样事迹中受到触动和感染,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所以,要让遵规守纪的人宣讲纪律、品质优秀的人宣讲品格、无私奉献的人宣讲奉献。让榜样现身说法,具体生动起来。要加强榜样教育发展和成长中的指导性。调查过程中,80%以上的已树榜样表示出自身的困惑和迷茫。要依靠学生榜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认真抓好对这些“教育者”教育引导,必须要关心学生榜样的发展和成长。大学生榜样因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需要教育者及时把控和引导,建立榜样跟踪教育体系,持续指导,扬长避短,才能长久保持榜样的先进性。
要深化榜样教育交互主体性。榜样教育要对个体发生作用,只有当个体首先作为接受主体接受信息,然后再作为主体发生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榜样教育才算完成。在封闭状态中,大学生的完善是内向的。因此,大学生追求自身完善的过程需要得到外部力量的强化,其中榜样的强化力量是很重要的一方面。[2]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积极提供主体参与条件。调查显示,90后的大学生87.9%都希望受到关注,工作实践也得出,“微时代”学生自己在公众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能得到他人的点赞、关注或转发,自我的价值,同辈、大众的认同感得以体现,这种情感的体验,使得学生今后会自主加倍关注。通过主体的参与,教师与学生协同,将榜样的引导,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中,拉近与榜样的距离,根本解决榜样过时问题,同时在学生中树立了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形象。想学生之所想,课上为师,课下为友,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蔼可亲的态度,得到学生的信服,榜样教育就会得以自然实现。
[1] 张玉新,纪乃旺.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轨迹及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 :88-89.
[2] 易素贞.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57-58.
责任编辑:侯伟浩
Reaserch on the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s Role Model Education
ZHOU Xianga, XIAO Qingweib
(a.SchoolofChemistryandEnviroment;b.SchoolofLiberalArts,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In today's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lity, model education is still an effective form and basic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 summed up the charateristics which college students really need from rol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 strive to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improving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role model , also providing the basic method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smoothly promoting university model with a long-term mechanism, guiding students to learn forward, catch forward and be advanced.
students; role model; model education
2016-06-20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6.05.026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研究项目党建与思政教育专项(MS13018)
周翔(1982-),女,安徽淮南市人,闽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肖庆伟(1964-),男,江西省赣州市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1008.0927.004.html
G641
A
1004-8332(2016)05-01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