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理路*

2016-03-19 05:05胡龙华李文瑞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内涵道德

胡龙华,李文瑞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思想政治研究·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理路*

胡龙华,李文瑞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应当以责任感意蕴的哲学思维进行认识和阐释。责任感的存在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逻辑起点,责任感解释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论基础,责任感价值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理路。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认识理路

责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把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核心目标加以强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性思考。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就必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作出合理的认识和阐释。当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为我们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亟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探讨,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奠定扎实的基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按照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解释,有助于合理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本原,科学解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以及认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能够更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生成、演化规律,从而建构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结构。

一、责任感存在: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逻辑起点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责任感存在源于人对责任的实践本性。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不仅仅要看到责任感的外在表现,更应该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本原上把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演化,也就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在现象和本质、内在逻辑和外在统一性方面做出比较合理的解答,这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起点。

(一)人的本质特性构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前提

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的生存本性,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作为自为存在的人,马克思认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唯有人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建立多方面的关系。”[2]正是人具备的这种关系建构了人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才能主动肩负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人类存在的价值才得以彰显,“有责任感,具备认同责任、承担责任、实现责任和责任评价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3]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本质特征,即承担责任和履行责任成为人的一种现实本能。从根本上说人的类本质的存在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决定了人是道德本性的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存在也正是基于这一人的本质规定性而存在。因此,这种任务性的存在构成了人是一种责任性动物存在的前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存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存在基础,不是因为他是大学生才有这种责任感,而是首先它作为人的本性,只是大学生责任感的存在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责任感的性质和实现机制不同而已,这是从本原上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起点。

(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规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存在

社会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人天生是没有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正是由于这些关系的存在规定着个体的行为准则、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人在协调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又推动着他们的发展。“人的责任观念首先来自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的产生根源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及这一时期的生产关系。”[4]这就是说,人的责任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基础的写照,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利益和各种关系。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主体,他们同样无时无刻不与这些关系发生着关系。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这一观点道出了人的社会本性。大学生是具有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公民,他们有责任为实现政治文明不懈努力;大学生是“经济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出谋划策;大学生是“文化人”,他们有责任传播先进文化;大学生是“生态人”,他们有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同样,大学生也是“社会人”,他们有责任为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贡献力量。总之,社会是由全体成员组成的,作为成员的特殊部分——大学生也应当承担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共同任务。责任感的确立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个人的能力明确了自己职责的指向性,在社会关系的演变中经过慎重思考和价值选择确立责任感的践履方式,因此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关键。

(三)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不仅仅只看其经济总量指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也很重要。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社会主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不断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也说明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协调运行更需要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发展负有更多的责任,“人类的各种共同体的共同作用,是将各个个人结合起来,保持在一种直接的依赖关系之中,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存在”,[5]维系这种依赖关系,保障社会良好秩序的应该是人的责任感。当下,社会转型日益加快,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扩张中,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的价值观不断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更加凸显,原有的价值体系难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些都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身就是社会性与自我性的结合,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既应该向社会负责,也应该向自我负责。”[6]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也只有按照社会的规律去承担责任,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责任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对社会不承担责任的个体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本质特征,因为“一个人出于责任行为,是与对象的关切无涉的,它仅仅着眼于行为本身、着眼于它的理性原则、着眼于它的规律。”[7]66从根本上讲,这种理性、这种规律、这种原则是责任感的衍生,是社会发展赋予大学生天然的要求,也就是对自我责任的关切衍生出对社会发展负有的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性的天然要求构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最初场景,成为我们对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所具有的责任感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

二、责任感解释: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论基础

责任感认识是我们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是其所是的基本范畴,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在学理上的追问和确认,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以认识论的视角去看待,也就是表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在共性和个性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判断。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对事物存在的追问是关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通过这种原理的把握,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来龙去脉得到统一性的解释。

(一)责任感是大学生内化了的社会规范

责任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基于责任的本源,是对责任理念、责任原则和责任实践的内化,更是大学生内心的道德体验和肩负的道德责任,由此形成了以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责任规范体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其心理来说,反映的是对责任对象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与大学生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他人关系、集体关系密切相关,正是各种关系的存在才形成了不同的责任规范,就家庭而言要有尊老爱幼、仁爱孝悌的责任规范;对社会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品质;对他人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豁达责任;对集体要有关爱集体,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担当,这些构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约束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一方面来自大学生内心的责任自觉,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责任机制或者责任制度的规制,因为在一定意义上,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统治阶级为了使人们实现各自的责任,就可以利用责任强制执行的特点,把责任规定加以制度化和机制化”,[8]这反映的也是责任内化的外在机制,也正是基于这一机制,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才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道德观念,是由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9]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适应了人的本性和道德需要,获得了主体的高度认同,成为了大学生内心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特别是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重大责任被人们认同以后,就会产生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就会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主体积极顽强地履行责任。”[10]这就自然地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以规范化的社会规定得以确认,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规范在其内心世界的建构与安顿。

(二)责任感是大学生为协调社会关系所付出的“代价”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大学生必然与他所处的环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身发生着各种关系,整个生活必然处在各种关系发生的链条之中,整个人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大学生为了协调各种关系,促进自身与他人、集体的和谐共生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责任的过程也就必然有一定的付出,这种付出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本质规定,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本质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一种隐藏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背后的抽象存在,每个人或团体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责任要求,以及违背责任要求所要承担的责备与良心折磨。”[11]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为了寻求自身的安心和为他人、社会、自然的协调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有的是物质层面的,有的是精神层面的,有的是技术层面的,也有可能是人的生命。其实,从责任的情感层面来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为社会和他人作积极贡献的觉悟意识和自觉情感,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他们的责任感关乎民族的兴衰。”[12]这种情感层面反映的也是一种责任“代价”观,因为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过程必然会是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做出努力或者牺牲以及付出努力之后承担结果的过程,通过这种责任代价最后达到了社会的包容与和谐,正如德国后现代哲学家齐格蒙·鲍曼认为的那样,“承担责任与其说是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结果,不如说它建构萌生了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原初场景,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以此为参照,试图重新框定和管理它。”[13]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协调关系的过程,并且责任成为协调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更进一步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一种关系范畴,是在协调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与付出。

(三)责任感是大学生谋求安身立命之本的价值尺度

责任感的存在为大学生谋求自身生存,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种合乎理性的根据、标准和价值尺度。对责任感深层次的解释应该回归到人性的角度。从人的存在方式、人对超验世界的追求与反思、人对自我的认识角度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责任感已成为大学生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的价值尺度。我们都知道,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对世界是一种否定性的关系,人总是否定世界的现实性,而把原有的非现实性变成现实性”,[14]可以说人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是基于人的实践本性,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才能成为大学生心安理得做事做人的价值判断,因为责任感的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可为之后又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或者褒奖,通过责任实践的否定之否定产生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的产生实质就是责任实践过程中理想性责任和现实性责任之间矛盾调和的产物。从人对超验世界的追求与反思也即人的理想性存在,可以看出,责任感的实践体现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因为在责任实践之前,所践行的责任都是具有理想性的,也就是基于人的本性对社会和他人的无限关怀,这种本性基于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5]所以责任实践也有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大学生自由自觉的责任实践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外界和内心的认可,获得了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心理安慰。而从大学生自我的角度而言,也就是通过责任感增强了对自我的认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责任思想体系,实现了大学生自身对责任思维的追究,也就是说责任实践使大学生对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也历史地构成了我们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现实需要。

三、责任感价值: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客观需要

对责任感价值的探讨是对责任感何以可能的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的确认是对责任感存在的统一性和终极性解释,是通过对责任感的存在占有来奠定大学生在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中的最高精神境界,即大学生作为社会栋梁之才的最高支点,而这种最高支点的占有和支配又根植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化与渴望。所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终极追求就是体现大学生对责任感价值的超越,这也是我们正确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客观需要。

(一)责任感的确立使大学生的道德选择有了明确的指向

大学生责任感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责任观念在大学生内心的驻足,这也为大学生在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时提供了依据的标准和参考,由此形成了大学生的责任观,这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化的价值所在。一定意义上,责任感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观,因为“人们的责任行为受价值观的指导,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16]这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道德选择、如何做出这样的道德选择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说,这种责任观的形成使大学生的道德选择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减少了道德选择的盲目性、随意性。这种基于责任感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如果责任观树立的不正确,那势必会出现责任感的空白甚至出现责任感的缺失、逃避,并且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大学生自由自觉的行为判断,也就是说这种选择是“我”的选择,因为“人在价值选择中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谁也不能代替别人进行价值选择”,[17]责任感的价值在大学生这个主体的践行中得到了主体性的认同,责任感的价值也因此得以彰显。

(二)责任感的规范构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关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让大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担当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责任品质。“社会不可能没有道德责任,离开道德责任,社会就无法存在,发展就更是妄谈,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这一真理。”[18]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责任感必然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社会的和谐发展、健康运行也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维护,需要形成以责任感为主体的伦理关怀体系,因为这种伦理关怀内含着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价值尺度——责任感。而责任感的规范化体系使社会发展的伦理关怀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因为当这些责任感以法律、制度、政策、规范、风俗等方式确定下来以后,责任感也就有了刚性的约束功能。同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能任由其自身发展,而应该与社会的价值相一致,与主体的自我实现相统一,如果出现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责任感,那不仅仅不能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运行,反而适得其反。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建构健康的社会生态体系,就必须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规范,这种规范避免了责任感的弱化或者逃避责任、推诿责任或者不负责任的现实问题,也只有这种规范化的责任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在可以作为的框架内协调与他密切相关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生态关系以及社会关系,才能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尺度,这正如彼得·斯特劳森所言,“无论怎样,判断一个行为者在未来意义上应负有责任,需要这样一个条件,完全属于行为者的行为被一个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化规定所支配,这一控制在一个共享团体成员间产生预期期望。”[19]

(三)责任感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社会实践的洪流中检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助推器和精神支柱,“人尽责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有道德,人变得有道德则是因为他尽责”,[20]大学生责任感的实践使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价值信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也历史地构成了大学生判断、说明和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尺度,体现大学生对人存在的终极性思考,真正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形态和终极关怀,实现了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的本质规定。可以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构成了大学生在道德领域的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大学生个体性德行形成的重要途径,这种道德责任主体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实现责任和自身的价值,成为大学生责任人格的重要表征和内在依据。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不仅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也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是我们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进行认识和确认的目的所在。

(四)责任感的追求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是有追求的社会性动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理性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规范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内驱动力,大学生因责任感而自我满足,他人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而骄傲,社会因大学生的责任感而和谐运行。这一切都源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存在、演变、复归,因为基于个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光具有个体存在的意义,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个体全面发展的条件,而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每个个体负责任的基础上。所以,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追求成为了主体道德责任在人的发展领域的拓展,当大学生以实现最高的社会责任感而奋斗之时,也就是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达到了终极的价值关怀,构成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原则。人的发展是自由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保持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协调,更要形成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人,这样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当然这种本质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理念、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同样,责任感的追求也让大学生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可能与条件,因为责任感广度制约着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度,责任目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个体价值的大小。当然,不管是责任感的追求还是实践,都是为了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最高法则。

四、结论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从存在的依据、理论基础以及价值特性的视角去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解释更加理性,进而建构起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基本理路,提供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新思路,更加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来龙去脉,为正确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奠定了基础和前提。尽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话语表达是多角度的,但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本原的认识、理论形态的解释、价值特性的阐发依然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基本框架。因为要解释清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就必须立足这一内涵形成的根基和存在土壤,解决这一内涵是什么,这一内涵的独特价值在哪里等基本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现实的指向,是大学生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思维意向性,是大学生在道德领域生存的重要方式,这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4.

[3]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4] 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1.

[5] 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0.

[6] 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2.

[7]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6.

[8] 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2.

[9] 戴树根.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求索,2004,(3):166-167.

[10]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11] 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9.

[12] 郭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2):90-93.

[13] 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

[14] 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9.

[1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6] 谢军著.责任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94.

[17]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2.

[18] 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9.

[19] 彼得·斯特劳森.自由与怨恨[M].薛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7.

[20] 佛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何意,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9.

责任编辑:侯伟浩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

HU Longhua, LI Wenrui

(SchoolofMarxism,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we should take the philosophizing of the responsibility it contained into consideration. The existence of responsibility is the logic origin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explanation about responsibility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t. The value of responsibility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it. On this basis, we can constru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notation; understanding

2016-05-31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6.05.024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政专项研究项目(13JDSZ2083);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1YB 200)

胡龙华(1964-),男,安徽安庆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文瑞(1989-),男,甘肃陇南人,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德育。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1008.0927.006.html

G641

A

1004-8332(2016)05-0123-05

猜你喜欢
责任感内涵道德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挖掘习题的内涵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