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19 03:01周红于斌郭俊明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周红 于斌 郭俊明(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生成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周红于斌郭俊明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建筑学设计基础教育是以引导学生进入设计领域为目标,以认识建筑本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其对学生的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生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和过程的强调,通过将设计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相互递进的设计训练,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设计领域中来。文章试图通过阐述“生成教学”理念的概念及特点,讨论其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并以同济大学建筑学大二的课程设计为例,讨论“生成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作方式及教学重点。

建筑学教育;生成教学;建筑设计基础;受限生成

建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训练体系,每个院校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特点。与高年级阶段以建筑类型划分的综合性设计训练不同,低年级开设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的入门课程,其教学主要建立在对建筑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设计还处在启蒙阶段,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学习兴趣和专业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在建筑界已经达成共识。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打下坚实的建筑基本功,产生对建筑设计浓厚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从低年级的分项设计训练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高年级的设计综合阶段,最后能够直接面向社会。

而建筑设计基础的各个学期也各有侧重点,一年级主要以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和分项基础训练为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美感、设计感、逻辑性。二年级则进入建筑综合设计阶段,二年级上学期的建筑基础教学是从分项基础训练到建筑设计综合的一个自然过渡期。

从分项训练到设计综合训练这个过程并不是将一系列的分项训练简单并置。通过将设计题目运用规则的限定,分解为一系列相互演化、互相关联的分项小设计,每个分项设计之间应有内在连续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些小设计之间的关联性。逐渐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方法,一步步“自我建构”其系统的建筑设计知识体系,自然而然过渡到设计综合阶段。这种具有历时性特点的知识建构过程我们将其描述为“生成性”的而非“构成性”的教学过程。

一、“生成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当代的设计观念已经从强调“同一性”向追求事物的“差异性”转化,设计的方法也从“构成”开始向“生成”转变。

“生成教学”理念是目前建筑学教育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1]与传统预成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不同,“生成教学(Generative Teaching)”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教学与设计的客观动态生成。[2]

如果将建筑生成过程是一个具有发生、发展与演化的客观过程,设计生成相当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或者“力”的影响去推导出最终的建筑形态,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生成”更加强调设计自身规律的客观发展,但与此同时,它也并不否定人的主观控制,因为人的主观控制是通过投射到客体上的意识所体现出来。建筑形态在规则限定下发展与演化,并不断反馈给选择人。选择人与生成结果之间不断进行透明化的互动。最终得到一个或若干个结果。这样就将一种完全人为主观结果的建筑设计转化为一种作为客体自身演进“过程”的生成方式,从而还建筑设计以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生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生成教学”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生成设计机制”,也就是“设计的设计”(对学生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和题目进行设计)。以同济大学建筑学大二上学期的茶室设计为例。建筑学大二上学期是一个从一年级的三大构成和分项训练到大二下学期的建筑设计综合阶段。设计不能过于复杂,这样茶室就限定在一层,不做竖向的变化。同时建筑学大二学生在大一阶段进行过三大构成训练和案例分析训练。因此茶室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单元小设计进行演进:前导训练-网格渐变,前导训练-园林生成案例研究,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网师园的内部空间进行提炼归纳。并将成果运用于接下来的茶室设计中。茶室设计-基于水平向度的空间生成。通过网格渐变的小设计与大一的三大构成进行对接,同时训练学生对形态转换机制的理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成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协同演进

“生成教学”重点是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出发进行设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各个小设计之间的线索与关联,并掌握各设计之间“协同演进”的方法和步骤,并对阶段性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以推进整个生成设计的过程,进而产生最终建筑成果。

(二)限定生成

建筑基础设计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建筑设计,理解建筑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建立认知与设计的关联。教学中就不会以建筑类型为导向进行设计,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限定条件让学生进行分项设计,比如“建筑的光与展品”、“基于水平向度的设计”、“空间与身体”。

第三,对康复性地方的解析需要进一步与体验研究相结合。并非所有的康复性地方都具有健康的特质,自然环境也可能引致特定人群的压力。Conradson(2005)指出地方促进健康的机制归根结底是人类在地方的行为和感受发挥了作用,地方与健康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为理解这种模糊性,在后续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在流动中对环境和空间的主观体验与感受(Milligan,Gatrell& Bingley,2004),采用关系视角,探讨个体与地方的社会—自然互动所引致的生理、心理结果(Conradson,2005),从而全面认识地方与健康的关系。

(三)动态生成

“生成教学”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设计训练组成的系统。这些训练随着时间不断推进,规则也在不断演变(前一设计的成果直接演变为下一设计的规则),设计也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个状态,每个状态都有相应的规则连限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设计的生成过程具有典型的历时性特征,这种过程我们将其称为“受限生成过程”。

二、“生成教学”理念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预设式教学“生成教学”更注重过程的强调、逻辑性的培养和规则的限定。这对建筑学学生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过程的强调

相对于设计工作人员对设计最终结果的追求不同,建筑学的学生的课程设计是以学更多知识为目的,只有把每次课程设计中收获的知识与方法能够运用到下一个设计中去,才能实实在在的提高设计水平,所以注重过程以及积极的交流与参与,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这对于一个建筑学的学生是尤为重要,也是最难培养的一项技能。[3]建筑学的指导老师最看重的是学生设计的过程。学习过程与最终结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正相关的关系,一般积极参与的学生最后的成果也是最好的。

(二)逻辑性的培养

(三)限制激发创造

“生成”设计的起点和前提是规则和限制。汉语里面的“危机”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危”代表的是“危险”,“机”代表了“机遇”,“限制”往往更能激发创意。相对于其他艺术建筑具有更多的限定条件。诸如技术、法规、地形条件、景观要素、经济条件乃至社会人文方面的制约。建筑大师赖特曾说:“限制是建筑师最好的朋友”。那么建筑设计教学中就需要培养学生在一定限定条件下进行工作的方法,当然,有针对性的限定也能让学生在各个设计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设计更多的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如果将来自各方面的限制条件和矛盾看作各种“力”,建筑生成过程就是不断强化各种“力”的协调,并“作用”在每个阶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动态图解表达出生成过程。

三、“生成教学”的教学关键

“生成教学”,强调过程的重视与学生对设计本质的认识和自我设计体系的构建。这与预设式教学偏向于最终建筑形态的教学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强调设计任务书的“生成”

长期以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设计指导文件是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总纲和设计类课程教学子纲的框架下提炼出来。“生成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就是任务书的设定以“生成”思想来编制。

以同济大学建筑学大二上学期课程为例,其生成设计课程的任务书根据设计任务的复杂程度,由三个递进的单元组成:基于水平向度的空间生成-茶室设计、基于竖直向度的空间生成-现代艺术展示馆设计、基于多维向度的空间生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其中:(1)茶室:基地位于某住宅小区内。基地为24m×24m,建筑要求四个面完全贴着用地红线建造,总建筑面积为500m2,最大高度不超过5m,只允许在临路一面可以开两个出入口及窗口。建筑是完全内向型的,这样学生就不需要对外部环境和立面上进行过多考虑,通过这么一个设计强化学生平面布局和空间生成能力;(2)现代艺术展示馆设计:基地位于某高校创意街区中的公共广场内。基地长20m、宽10m,建筑总面积为800m2。该设计任务书限定了建筑外边界,让学生集中精力解决竖向空间的排布,更多的关注剖面,培养从剖面入手设计的方式方法。基于竖直向度进行空间生成,注重空间和结构这两种不同属性的生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适应性[4];(3)大学生活动中心:基地位于校园的景观山坡上,建筑总体控制在5000m2以内。任务书强调让学生掌握建筑内、外各“生成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并创造性地建立“生成规则”,以获得多样性的空间和建筑形态。

这三个单元将围绕生成设计的基本原理,运用系统的生成设计方法,形成一个由单项到综合、从一维到三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图解到计算机的渐进过程。

(二)强调教学手段中的“生成”

课程可采用系列课程的形式,让学生按顺序和问题等级完成一个完整的全过程课程设计。其中每个单元分别插入相应的前导性训练。这种系列课程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建筑学相关知识及设计技巧有一个梳理,形成相对正确的基本建筑生成观。各个阶段的练习需要具有连贯性,同时各有侧重点,它们不是相互割裂而是逐步叠加、相互连贯的过程,后一阶段的练习是在延续前一阶段训练同时的扩展训练,前一阶段的训练直接会影响到后一阶段的设计训练。当然,一个练习在推进过程中可以进行多个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强调设计成果评判中的“生成”

设计的评判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指向标的作用,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评分、讲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设计有个清晰的自我评价。对于“生成教学”而言,因为是以培养学生构建自我设计体系为目标,生成设计过程中“生成逻辑”是否清晰比最终的建筑形态地位反而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成果的评判中,强调设计思路形成的过程和图解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在生成教学中,老师更加强调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在每个设计单元中对于单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的一种过程评判,这区别于传统教学强调快速进入复杂的建筑单体设计,学生的成果评判以最终图形完成的美观性与功能的实现为评判的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对分数建立一种模糊的概念,重点转向通过每一次一次设计训练的所收获的东西。

(四)强调设计表达上中的“生成”

建筑设计的生成过程也应该在最终成果中呈现出来,可以通过运用工作模型来思考和推进设计以及最终的成果表达。也可以运用动态图解的方式呈现。动态的生成性图解以静态的解析性图解为基础,是设计过程中的生成及推进工具。动态生成性的图解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入时间的概念或动态活动的内容,对设计推导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并记录,从而产生建筑设计。[5]强调过程与对建筑最终成果的重视并不矛盾,过程的强调与设计过程的表达使得建筑最终成果更为理性,更具理性和说服力。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的“生成教学”以建筑基本认知和传递为核心,教学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入门级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呈现清晰明确的递进关系,循序渐进的分阶段引导学生进入设计领域。[6]多个有计划性的认知设计系列完成后,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一种空间逻辑关系和设计思考方法,“生成教学”需要教师清晰地知道每个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把握好其中的内在连贯性,引导学生设计思维逻辑的生成。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获得单个体系的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获得多维的知识体系和形成自我的设计体系。

[1]梁玮男,张伟一,任雪冰.开放·互动——“生成性教学”理念在城市规划教学中的探索[J].华中建筑,2013.

[2]冯博,胡隽,周红.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生成式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

[3][美]弗莱德里克.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M].张育南,陈虹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同济建筑设计教案[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5]韩波.图解——从静态解析到动态生成[D].大连理工大学,2013.

[6]胡滨.面向身体的教案设计--本科一年级上学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研究[J].建筑学报,2013(9).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c education is to guide students into the design field as the goal,to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as the core of teaching activities.The teaching design of students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lightenment,the"generate teaching"emphasizes on students'process of guidance and emphasis,through the design task is decomposed into a series of the design of the progressive training each other,thus naturally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design.This paper tries to expound the concept of"generating teaching"idea and characteristics,discuss its meaning to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and a sophomore at tongji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as an example,to discuss"generating teaching"concept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way and the teaching emphasi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generative teaching;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restrictive generated

G642

A

2096-000X(2016)17-0121-03

湖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 (编号:G31554)

周红(1976-),女,汉族,贵州盘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