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语文》教改中的虚实

2016-03-19 02:43龚永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妇大学语文意境

龚永标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南 衡阳 421001)



试论《大学语文》教改中的虚实

龚永标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南 衡阳 421001)

作为文艺美学思想之一的“虚”与“实”,是构造“诗境”与“词境”魅力的主要方式。这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运用比较多。“虚”和“实”相生相成的佳妙成为了《大学语文》教学教改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风景。

《大学语文》;诗词;虚与实;探析

在《大学语文》教改课程里节选了许多古代诗词,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璀璨。读之,铿锵上口,韵味自在;诵之,铙钹雄浑,小桥流水;味之,胸中丘壑,忘我超然……个中滋味,个中理趣为单调近乎僵化的传统语文教学平添诸多亮色。究其因在于虚实相生的恰切,才使诗词表现得酣畅,教学效果盎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浓墨重彩也难以推动教改的显著进步,而唯有虚实,给学生带来了“趣”,给教师增强了“力”,更为高职学院正在推行的语文教改增强了内驱力。

“虚”之妙,不论是帘压卷花影,不论是堕飞絮无影,抑或云破月来花弄影,均会给《大学语文》教学教改创造无尽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之妙,不论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论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抑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都会给《大学语文》教学教改以实在的内容,真切的生活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生活感受。由此而平添语文教改课堂的魅力。具体说来,可表现如下:

一、有限字现无穷诗意

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这在《大学语文》古典诗词里多有体现:字数寥寥,而意思难以穷尽。正因为这样,诗人运用“虚”来造景,构“境”,以空白来希望补足“实”景或物象留下的空间或难以尽述的初衷。

《大学语文》节选的古代诗词等教改文章字数很少,篇幅短小,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表达趋势动人的感情,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只要虚实处理得好,就能达到这种审美效果,表达无穷诗意。《古诗十九首·行行生行行》的开头几句说:“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采用实写,直接抒情,确定感情基调,意思浅显,不过说两人离别之后,天涯海角,相见难期。如果照这样径直实说下去,不变化手法,就不能表现“思妇”怀念其情人之切,感情便象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波澜,不免有矫揉造作之嫌,便觉平淡无奇。所以,至此诗人笔锋一转,采用虚写与实叙错见的笔法:“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从诗意可以看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是从对方——远方的“君”着笔,是思妇的虚设假想之辞,是由于“日日思君不见君”的迫切心情而产生的“幻想”,是虚写;“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就已而言,写思妇的相思之苦;最后两句,一写思妇,一说对方,又是虚实并写,这样,诗人两句变化一下手法,一会儿说自己朝思暮想,苦不堪言,一会又设想对方的情况和心情,就把思妇那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思念之切而导致神情恍惚,魂牵梦萦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朴素自然的情感美便跃然纸上。而且诗句虚写与实敘,实景与虚境,两句一转,更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界[1](P179-180)。

二、以有限的“实”现无尽之“虚”

《大学语文》诗词妙用虚实,古人善于以“实”表现“虚”。创造天人合一的高远、浩淼、空灵之境。李贺的《将发》是一首只有十个字的小诗,虽显示不出他的艺术风格,但虚实笔法的巧妙运用,却显示了诗人扎实的艺术功底。前两句说:“东床卷席罢,抒落将行去。”收拾停当,即将登程,前路廖廓,略感惆怅,开篇破题,平铺直叙,只交代了远行人的一般心情。接下去说:“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这种境界是诗人推断“将发”之人的微妙心境而想象虚设的前路之景:秋色空旷辽远,如水的月光洒满路途,道路一直往前伸,似乎没有尽头,在这境界里,月光、秋色、漫漫前路等构成一个恬静、博大、空灵的艺术“虚”空,使人觉得天地之大,无处可依,茫茫前路,莫知所适。天空是那么高远,大地是那么渺茫,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一片空荡。而诗人也融进了天,融进了地,融进了整个宇宙,与之一体,不可分割。失去了“自我”,生命也因之更加扩大,更加丰富,似乎已达到永恒,以至超越了自我,超载了现实的孤寂的一切。一种“天人全一”的超脱之美就在这恬静、空灵、高远的意境中形成。[2](P87-88)

三、“虚”与“实”的“悟”造成“魅力”

《大学语文》教材节选的苏轼词就是这样。苏轼,虽万斛泉源,而机趣妙生,却从天生妙悟得来。苏轼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得来。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妙语解颐,“虚”与“实”的“悟”正如此。

诗词妙用虚实,其“悟”使境生象外,意境之美就浑然。古代诗词巧妙地运用语言符号构成“象”,这是诗人主观审美体验所升华之“意”物态化的结果,是实境,它一旦让审美主体(读者)所接受并生发、再造,形成带有读者主观感情的艺术境界时,诗人描绘的“象”就升华为意境。这是文艺美的较高境界,所以我们说,好的诗词在构造“象”的同时,也创造了境,因为如果没有诗人构造的“象”,就不可能有读者再造的“境”,也就是说,“象”是造“境”的基础,“境”生于“象”外。但是如果诗人构造的“象”太实,在结构上密不透风,就不能生发,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就不能再造,意境美就不能形成。从这一意义上说,意境是诗人和读者所共创的。如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杜陵叟》等所写老师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虽构造了鲜明生动的意“象”,但由于这一意“象”黏着于诗人所感受之事实,在结构上密不透风,没有留下任何“余味”去任人生发,因而读者就不能参与共创,意境美就不能形成。这些诗篇之所以成为名篇,是因为它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而且感情强烈,慷慨激昂,具有现实主义诗篇所特有的认识价值。但从文艺美的角度看它并没有达到艺术美的至高境界,而岑参《春梦》的诗句“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却不然,由于诗句构成的意“象”并未实写某一具体事物,“片时”与“千里”时空错见,造成意“象”的迷离惝恍,构成一片艺术“虚“空,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神思得以遨游,从而生发出“象”外之“境”,怀思之意,令人玩味不已。后来的宋代词人晏儿道读此诗后,就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进了此诗意“象”之中,参与共创。由“悟”而生“境”,由“象”而幻化出一片优美而略染忧郁的意境:“梦入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虚”与“实”的“悟”造成了连绵不绝之“魅力。”[3](P121-122)。

四、字面上的“虚”与“实”造成语言的“兔起鹘落”

《大学语文》节选的诗词妙用虚字,造成空白,激发想象与重造,由此而构成了诗词的语言的兔起鹘落,机灵活脱,更好地表达诗人或词人的心境。同时,又让“教”与“学”共同趋向于探索作者的复杂隐秘感情。李清照晚年陷入国破家亡,流离异乡的境地,她“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怎么排遣愁思呢?她在《武陵春》下阕这样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词人一连用了六个“虚”字:“闻说”、“也拟”、“只恐”,双溪春好,却只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是“也拟”,接着又闪出是“日坐愁城”。双溪春好,泛舟出游,本都是实,但衬出虚字,就化实为虚,从而把诗人那种复杂的心态变化,那种想排遣痛苦而又无法排遣的悲苦心情表现得更加生动细腻。同时,诗句字面上形成虚实的参差交错,使语言具有一种活脱之美。[4](P47-48)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教改里节选的古人的诗词主要运用了虚和实。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之趣味也正源于此。虚实相生是创造文艺美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法。清代画家方薰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山静居画论》)他认为,古人用笔的神妙之处,就在于有虚有实。如果虚实运用得好,就能使画面充满生机,又说:“画树只须取势,顿挫涉笔。应直处不可屈,应屈处不可直。”说画树也必然明虚实,应该直的地方不可弯,应该弯的地方不可直。也就是说,运笔要有变化,既要有实实在在的浓(实)笔,也要有似有若无的淡笔虚笔。它和诗词创作的虚实手法一样。一首诗如果老是实说下去,就象拙劣的画家画树一样,画成一棵直挺挺的树,必须缺乏机趣。它需要变换手法,既要实实在在联系着诗的主题,又需要生发开去,表面上看,似乎是作家的疏淡之笔,甚至是空白,若不着题似的,而实际上是以虚映实,为了更好地凸现主题,创造艺术美。由此可窥《大学语文》教材尽管节选的内容有限,但其所蕴含的虚实表现手法对于激活语文课堂,激发教师的“教”之热情与学生的“学”之趣味,对当前高职学院正在推行的语文教改研究很有裨益。

[1]肖建光:语文教材里的诗词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2]何锦山:古代诗词鉴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曾铎:中国诗学·历代经典诗词曲鉴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4]陈德民:诗词鉴赏与解读[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舟舵]

2016-04-28

龚永标,湖南环境生物学院,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H09

A

1671-5330(2016)04-0102-03

猜你喜欢
思妇大学语文意境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