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轩
【摘要】本文以《狐假虎威》教学案例,探讨了小学课堂中如何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试图通过建立教育者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手段使之多样化,尊重学生对读本的“再创造”等方面来让教育者们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语文教学
【实践案例】
《狐假虎威》一课是一则成语故事,讲了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主要环节)课堂设计:
教学第9自然段
师: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其实狐狸不是很厉害。
师:再来看看题目中“假”是什么意思?
生:借着,……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狐狸吗?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欺骗了老虎,不诚实。
生2: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恐慌,而是很机智想出了办法救了自己的生命。
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
生4:我也喜欢狐狸,因为……
【教学反思】整堂课,学生们都兴趣盎然,他们喜欢这样的故事,而且我又设计了一些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环节,他们就变得更自信,更愿意表现自己,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但是很显然,在课程的结尾处,孩子们在交流中擦出了的思想的火花。一直以来,我们所有教师拿到《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候都会和学生1一样,批判狐狸的狡诈,但是在这个处处充满危险的现代社会,我们不是一直都这样教导孩子们吗?所以生2、生3、生4说的又有什么错呢?这就是改变,谁说对于教材的理解是一成不变的呢?这也是时代的产物,但这就是孩子们最最不可得的思想的创造,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细心呵护,万不能否定他们思想的火花。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践行创造教育思想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一、 确立教育者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主体,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在这种学校的规模教育中仍能保持自我,凸显生命张力呢?无疑,教育者首先就要有这种保持学生生命真实性的能动的创新意识。也就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因材施教”。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因此,教育者想要启发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有意识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做到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老师呢?
(一) 打开思路,让生活进入语文的课堂
陶行知多次强调“生活即教育”,并进一步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把生活搬进来。比如在教学一个练习里,在学用字词句环节,让学生观察街头牌匾,有不认识的查查字典。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让学生们把平时生活中见过的牌匾,到黑板上写下来。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很多,不多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很惊异于他们的记忆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相互的交流认识了更多的生字。由此可见,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给他们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发挥平台,他们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卷。语文学习的范围很广,不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 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并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本身的魅力。当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时,这必然会调动他们的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可以多样化,例如:课前三分钟,给学生一个走上讲台的机会,讲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再如:每周的读书活动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书自由阅读;或者由学生代表主讲,讲故事、谈人生;当然也可以是老师来讲,在讲的过程中,更多渗透方法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素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略语文学习的另一种美,体验语文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让课堂不再只是老师的机械提问和学生的随口回答,而是有声色结合,有感有悟,有静有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生们不自觉就会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加工再创造内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试想,面对这样有激情趣味的课堂,哪个学生能抵抗得住这种学习的魅力呢?
二、 尊重孩子对读本的再“创造”
在属于孩子的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通过对教材、教参的把握,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虽然是主导,但是也一定要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虽然有的时候背离我们的教参和传统的教学经验。就如在以上《狐假虎威》这一案例的学习中,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就在课堂的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也许是学生思路被打开的缘故,有一个学生很有想法,她说:“我知道了在以后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向狐狸学习,因为它通过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很勇敢,聪明。”听到了她的想法,我愣了一下,因为很明显《狐假虎威》这一课是让我们学的应该是不能向狐狸一样,凭借强权仗势欺人。但我没有马上否定她,而是让其他同学也起来说一说,殊不知,大家都顺着这位同学思路讲开了,而且都头头是道。学生们的理解并没有达到老师的心理预期的答案,很多时候,作为老师,都会否定学生的理解,让他们回归“正途”。可是如今看来,古往今来对于《狐假虎威》传统的理解是不是也是有时代背景的呢,它也是时代的产物。在这个到处充满了危险的社会,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告诉孩子社会上处处充满危险,要时刻保持警惕,遇到坏人要机智,不能恐慌。那么从这一点来讲,学生对《狐假虎威》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否定他们的思想呢?
三、 尽量提倡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也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比如:教《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上课时播放相关的动画,伴随着录音中富有磁性的朗诵:“你敢吃我?”“……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时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需老师太多的言语,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2\] 胡明道.“学长式教学”与“创新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1999(9).
\[3\] 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J\].语文学习,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