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军
【摘要】为了推进“爱学课堂”的研究,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现状,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优化学科“共同体”的研究,推动跨学科融合式研究,推动跨区域联动,有效促进教师传承“以贤为范、超越自我”的百年学校精神,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智慧以及“爱学课堂”品牌的影响力。
【关键词】爱学课堂教师发展共同体跨学科融合式研究跨区域联动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单打独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进行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爱学课堂”研究的必然选择;优化“教师发展共同体”,营造“百花齐放”的教学研究生态,能够促进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塑造,促进整个教师队伍传承“以贤为范、超越自我”的百年学校精神,提升“爱学课堂”研究的质量与品位。
一、 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助推“爱学课堂”实践研究
为加速“美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教学业务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
1. 强化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学校各校区确保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某个“共同体”之中,并引导每一位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每一位教师确定共同的目标:“爱学课堂”实践研究与“范贤”精神的传承以及“创意实小”品位的提升当做“共同体”的总目标之一。
2. 第三梯队培养对象覆盖各备课组,做到“一个都不能缺”。在全员参与“教研组、备课组”这一共同体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第三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覆盖各校区所有年级的备课组,做到学科“一个都不缺”。
3. 第二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一个都不能弱”。学校将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列为“第二梯队培养对象”,要求每个培养对象都要围绕“爱学课堂”确定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每个培养对象都要有比较过硬的研究成果;每个培养对象都要有自己草根团队。
4. 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人人都是领跑者。学校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列为“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要求每个培养对象提炼自己比较明晰的教学主张,做好一个课题,带动一个团队,打磨一批“见思想、见底气、见风格”的“爱学课堂”精品课例,并能撰写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其中,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以及第三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作为“‘爱学课堂先锋队”成员。在特聘导师及我校两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引领下,学校倾力打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各自所属的共同体中不断“刷新”自己,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生、共进、共荣”,助推“爱学课堂”的研究。
二、 推进“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构建语文“爱学课堂”“量规”
量规(rubric),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这里,“量规”指的是对语文学科“爱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准则。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及人文主义教育失落等因素影响,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显得比较严肃、比较沉重、比较繁杂,“儿童立场”“游戏精神”缺失现象随处可见。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式课堂教学”项目指导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两位特级教师领衔的“范贤语文工作室”成员、各类“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将“有趣、有法、有序、能创”分别作为阶段研究专题,聚焦“学的关系”“学的方式”“学的资源”“学的品质”深入研究,在探索过程中,制订了《小学语文“爱学课堂”量规》。
我们初步制订的“量规”共16条。比如,有能够凸显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暖场游戏,如故事、音乐、谜语、童谣、头脑风暴等形式;适时融入微元素,如微教学、微辩论、微演讲、微视频、微习作等;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紧张感;每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少于三名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以“量规”引导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并不断优化“量规”。
学校组织不同“共同体”的教师,分别执教“爱学课堂”示范课、展示课;组织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分别参加“爱学课堂”同题异构优课评比。各类课的研磨,人人参与其中,采用“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磨课模式。“一课三议”,即针对同一个教师上的同一堂课,进行三次评议。一议,课前,与同伴合作提出教学设想;二议,备课组或教研组评议;三议,课后,集体点评,提出改进建议。“三课一评”,指的是几位教师执教同题课,集中评议,互学共进。
梯队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中,教师磨出自身的专业成长:磨出自己的见解,磨出自己的方法和模式,磨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磨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专业品质:磨出强烈的成长意识,磨出专业化的研究素质,磨出共生的研究团队。
三、 推动跨学科融合式研究,探寻“‘爱学课堂金三角”
“跨”,意味着一种交流、一种对话、一种融通。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强调了本学科的重要性而轻视了其他学科的存在。校本教研活动始终也局限于分学科进行,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意小学、实验梦想”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学校不断优化管理路径,创新工作方式,推动跨学科融和式研究,实现学科之间思想、方法和资源等的整合,在绽放“融通思维”之美的同时,探寻“爱学课堂”的本质。
1. “三点读书”微沙龙——教师读书的创意品牌。每一天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各校区都有一场读书沙龙。沙龙核心发言人跨学科自由邀约几位教师相聚“教师读吧”。曼妙的音乐,香浓的咖啡,温暖的阳光,大家分享阅读的收获,交流教育教学的思考。活动中,教师丰富了文化底蕴,培育了人文素养,拓展了文化视野,涵养了精神气质。
2. 跨学科教学研究——校本研修的创意举措。学校提倡“‘爱学课堂先锋队”成员跨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形成学科间交流互动的氛围。研修活动中,教师分享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整体优化教学方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学科已有教学方式之间的大融合,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3. “爱学课堂”头脑风暴——教师例会的创意活动。学校将“头脑风暴”作为教师例会的板块之一。教师例会上,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的团队聚焦“‘爱学课堂金三角”——“儿童立场”“游戏精神”“学科本色”,分享“爱学课堂”实践智慧。
四、 推动跨区域联动,提升“爱学课堂”实践智慧
学校以“走出去,请进来,互学共进”的方式方法,实现跨区域联运,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学校特聘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晓东博士等专家指导学校的文化发展、课程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研究。邀请专家、名师走进语文课堂,对“爱学课堂”的研究进行“望闻问切”。学校积极承办“2015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派课堂教学共同体活动”等,以高品位活动推动跨区域联运,推进“爱学课堂”的研究。
学校依托“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跨区域联动,与异地结对学校及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定期开展“‘爱学课堂,名师有约”系列活动,邀请其他地区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进行教学交流活动。不同学校文化的碰撞,不同教学风格的呈现,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互惠共生”的跨区域联动,教师在反思与重构中充分吸收各种资源,并将这些宝贵资源成为“爱学课堂”研究的“养料”,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智慧以及“爱学课堂”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