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构建*

2016-03-18 18:21:32王莉荣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镇文化产业城镇化

王莉荣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23)

广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构建*

王莉荣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23)

多轮驱动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要义。传统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往往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方面的改革,而忽略了文化建设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以致造成了大量的“文化”硬伤。为此,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城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应着力于如下几个文化维度的构建: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重塑极具壮族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镇文化品格;弘扬广西精神,提升城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坚持“双核”驱动战略,打造文化产业行业支点,使城镇成为文化创新和创意的集聚地。

广西新型城镇化;文化;文化软实力

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文化软实力也日益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文化软实力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柔性创造力,是城镇的根基和灵魂,更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力。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资源传承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发展能力、城市文化辐射和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具有强大的影响感化力和终极竞争力。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的广西,各民族文化特色迥异,不可替代,各城市和城镇也大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与特点,因此,文化传承,彰显特色,重塑城镇的文化品格成为提升广西城镇化内在品质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城镇化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新型城镇化是留住城市历史记忆的城镇化

城市历史记忆反映了市民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价值意识等群体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特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神与形象的重要载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指的不仅是城市的建筑,更是指城市的历史人文。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历史文化遗迹,城市的精神气质才得以体现,文化脉络才得以延续。每个时代都有对城市文化的独特记忆,这些记忆不仅存在于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建筑、历史古迹中,还存在于民族习俗和文献记载中,更重要的是同时存在于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对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施加影响。比如独具魅力,闻名遐迩的广西桂林、湘西凤凰、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今天的繁荣景象与历史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二)新型城镇化是彰显地域人文特色的城镇化

放眼世界,每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城镇往往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艺术价值和个性特征,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最终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贡献,如2015年是“美国10个最酷小镇”评选活动的第十年,榜单新鲜出炉的十大小镇总是具有两大“最酷”特点:一是人口不足一万,却拥有独特的历史、活跃的社区活动、充满艺术的气息以及美丽的风景;二是小镇大都是在融入自然,又融合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它们都有不逊于大城市的美食、文化和生活质量,以及独特的宁静与淳朴。新型城镇建设中如何把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体现到城镇发展和改造中去,运用创意思维建设“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特色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三)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根源在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人口、社会、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的立意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城市病”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着促使城镇由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顺利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突破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涵,拓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在城镇发展中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形成宜居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城市和城镇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四)新型城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的城镇化

保障文化民权,培育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离不开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而公共文化服务有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点,因此,新型城镇化强调立足“人的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城镇,逐步缩小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五)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居民人文素质提升的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城镇化的关键不是农民进不进城镇,而是农村能不能实现产业向二产、三产转型,农民能不能实现职业转换,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结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型城镇化实质上是对乡村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是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进城居民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实现自身的市民化、现代化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以文化城”,更要坚持“以文化人”。

二、广西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硬伤

(一)城镇化建设中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民族文化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凝练和弘扬

广西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独特的山水风光、多元融合的广西民族文化特质,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利用价值,是新型城镇化文化价值的构成的重要基础。虽然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历来都是区域政策的支持重点,但近十年广西城镇化快速推进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是以旅游及其产业配套为主,旅游规划和开发水平较低,缺乏主题创意和文化特色。特色文化的凝练略显被动和单一,文化资源仍存在大量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二)城镇开发中乡土文化消失迅速,“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

传统城镇化建设的普遍模式,往往是以制造业为核心,圈地造城,大规模拆迁改造。其后果,一是城镇发展模式单一,普遍存在环境污染、人居环境退化、农民无法转变职业身份等问题,“人的城镇化”难以实现;二是城镇形象雷同,缺乏个性风格和文化品位,留下了“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街一面”的败笔。生命个性模糊的城镇也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部分农村地区则大拆大建,一些新农村建设,更多的则是单纯地模仿城市建设照搬照抄,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一些休闲农业区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分依赖于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痕迹十分明显,而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利益驱动下被随意解构或粗制滥造,最明显的如商演特色浓重的伪民族村。截至2013年6月,广西已累计建立休闲农业景点1690多个、农家乐旅游点1395多个[1]。但这些所谓的农家乐对乡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深度挖掘不够,原汁原味的农村本土生活和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三)传统的农业文化底蕴厚重,城镇化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潜质和品位亟待开发和提高

广西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受农业社会形态及其文化的影响,广西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的农业文化底蕴仍显厚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民主、效率、创新、争先等现代意识不够鲜明和突出。“自然环境这么优越,资源这么丰富,地理位置也不错,为什么广西发展这么慢?为什么广西人这么固执、封闭?”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历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总会成为热议的话题。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政策与各界关注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难点不仅仅在于农民工身份市民化,更在于农民工文化上的市民化,即实现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才得以解决。

(四)城镇化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保障能力较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截至2013年底,广西共有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1290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127个[2],仍有107个乡镇未设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近年来设施虽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内容和载体较少、布置空间不够宽大、建成年代久远等问题;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全区各地文化馆站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面向公众的社会培训、教育活动和机会较少,知识、信息的传播途径较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偏少;社区(村)文化中心尚未普及。简言之,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单一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足是问题的主要根源。

(五)“两区一带”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大

一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亟待提升。近年来,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双核”地位得以确立,广西的文化产业纵向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发展差距明显。2013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2.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2个,只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的1.33%。二是文化消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批零贸易业的发展。2013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208.399元,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0.01元;三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464个,从业人员35.14万人,仅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21%[3]。简言之,广西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在档次、质量、品牌、规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上下功夫。文化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等多种形态,广西大批文化原生态文化资源通过打造,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完全可以转变为产业和财富。把开拓东盟市场作为广西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新支点;

三、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构建

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就是其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整合力。从一个国家或区域来看,文化软实力强其所奉行的价值、所依据的标准、所采用的范式,就会“化”成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范式。反之,这种文化就会被强势文化所“化”小、“化”无。文化软实力既通过物质形态的硬实力表现出来,也通过方式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其中,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历史遗存、建筑特色、环境体系等;方式形态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等;制度形态主要包括组织形态、习俗制度、规章制度等;精神形态主要包括科技水平、文化艺术、教育构成等。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涵养既是长效工作,更是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多路径提升与构建。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重塑壮族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镇文化品格

1.全面保护城镇特色和历史风貌,构建历史、自然、生态文化。保护和修复城镇特色和历史风貌,简言之,一要转变观念,树立“文化城镇”的理念。要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和城镇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二要处理好城镇改造开发与保留和传承之间的关系。三要落实保护措施,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大环境,保护城镇历史街区,依托文化创意旅游使大众体验到乡村朴实、恬淡、宁静、和谐的生活格调与形态,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

2.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寻找价值共识,重塑城镇文化品格。城镇内在的文化特色和魅力,最终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和未来。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广西城镇化进程中重塑城镇的文化品格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应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从现有的各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着手,挖掘和传承城镇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元素,塑造城镇文化品牌。广西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民族文化特质蕴藏丰富,其中许多形态经过挖掘、打造,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品牌,既体现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又能增强城镇文化底蕴。其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于一体,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形成文化品牌,并通过潜移默化的培育和教化提升文化品牌的社会认知和民众认同。诸如一些传统节日活动,就不应局限在一些民族地区,而应该深入广西各大城市社区开展文娱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拓展内涵,赋予节日丰富的意义,因为这是实现品牌文化认同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对文化进行整合不仅要集聚、扩展本地的传统文化,还应引进吸收其他区域的先进文化,提升城镇文化品格。

(二)弘扬广西精神,提升城镇居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当前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论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一种承接历史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神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广西精神的弘扬应重在实践、认同和转化。一方面要用广西精神去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还必须反映在新型城镇化各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中,更需要通过社会风气、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及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传达出来。城镇居民是城镇的主体,居民素质是城镇发展的基石。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长远和近期的旨在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健康水平的建设规划体系,并根据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对市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投入和重视,不断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归属感。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从广西来说,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中城市较健全,小城市有欠缺,乡镇较为匮乏,(街道)、村(社区)短缺。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要求,注重文化资源布局的均衡性,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已成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当务之急。从实践来看,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一要以“文化惠民”为根本出发点,规划建设好四级城镇体系的文化基础设施。地市一级,建设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县级层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的提档升级;中心镇层面,建好高标准的文化站;社区和村公所层面,把建设完善达标的文化广场和功能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心作为强制性要求,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硬件设施。二要注重管理与建设并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构建公共文体四级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层级管理模式,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团队参与、企业单位参与的公共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和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民俗艺术节,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加大各级各类文化设施联建共享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如,邕江湾美术馆作为广西首家民营美术馆,2007年建馆以来,组织承办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了名家名作展、本土艺术展、写生展、专题展、国展等大型展览38个,不仅发挥了文化事业、文化活动的大众公益功能,还填补了广西文化领域的一项空白。

(四)坚持“双核”驱动战略,打造文化产业行业支点,使城镇成为文化创新和创意的集聚地

“双核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就广西经济地理位置而言,“双核模式”的双核是指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和西江经济带(贵港、梧州、来宾、柳州主通道所组成,并涵盖流经桂林、贺州、玉林市航道)。“双核模式”的战略布局和推进,有助于广西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1.结合广西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一是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强势区域要继续发展壮大演艺、娱乐、会展、创意、动漫等文化产业,做强机制纸及纸板优势产业,积极开发生产中高档生活、文化用纸和包装用纸,加大书报刊、包装装潢印刷、焰火鞭炮产品制造、工程勘察设计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和文化经济优势,优化城镇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二是西江经济带要发挥玉林藤编工艺文化产业、梧州宝石加工和销售、桂林旅游业优势。对具有文化特色资源或产业优势的镇域,如桂林愚自乐园、临桂五通的三皮画、三江农民画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应结合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东盟和海外市场开拓与推广力度,并由此形成本地文化产业集群和城镇经济增长支柱,从而实现特色产业乡镇的建设和转型;三是桂西资源富集区打造文化产业行业支点,重点发展造纸业、文化批零贸易业的家用视听设备电器销售业;百色、河池应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力度,通过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和打造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百色靖西旧州绣球街的工作,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

2.借力新生消费崛起推动城镇向文化创意消费区转型。文化创意消费是指政府通过盘活如传统文化、特色产品、历史建筑和优势服务等老城资源,开发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实现城镇由生产区转变为文化创意消费区[4]。不同年代往往形成不同消费观,作为消费的新生力量,80后、90后在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上更舍得为文化花钱,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最大受益者。借力新生消费崛起推动城镇向文化创意消费区转型的路径依赖:一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旧区改造的有机结合。如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就是利用历史遗留的原弄堂工厂特色建筑群发展起来的,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形成“历史建筑+艺术百态(艺术家工作室)+里坊风貌+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的休闲文化街区,从而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发展,实现了借力文化创意消费推动工业生产区向文化创意消费区的华丽转型,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的聚集地。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其一,结合广西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的突出的特点,鼓励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的乡镇和乡村,因地制宜建设“风情小镇”,打好生态牌、文化牌、风情牌,促进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建设一批集田园观光、教育展示、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现代民宿、农村电子商务、养老养生等新业态,为消费者提供创意性的文化消费,使其由农业生产区转变为文化创意消费区。其二,结合“休闲基地”、“生态景观保护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以骑行、登山、滑翔和水上运动等项目为特色的体育休闲基地。总之,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体育业、旅游业、特色农业、培训教育、健康养生以及品质生活的融合,可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使产品生产从一产、二产向三产的文化艺术品制造与服务业升级,从而实现特色产业乡镇的建设和转型。

[1]袁琳、罗华飞.广西休闲农业上半年带动32万余人就业来源[N].广西日报2013-08-02.

[2]广西统计局.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思考[EB/OL].http://www.gxtj.gov.cn/tjxx/yjbg/qq_267/201502/t20150226_54328.html

[3]广西统计局.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分析——广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之五[EB/OL].http://www. gxtj.gov.cn/tjxx/yjbg/qq_267/201503/t20150310_54414.html

[4]梁新华.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维度构建《天津社会科学》[J]2014年第5期:92-94

[责任编辑:阿明]

C912.82

A

1008-8628(2016)02-0111-04

2016-02-15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C502。

王莉荣(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城镇文化产业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