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心智素养探析

2016-03-18 23:22韦祖庆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成人儿童

韦祖庆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贺州 542800)

儿童文学的心智素养探析

韦祖庆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贺州 542800)

一个成熟的儿童文学工作者,既是成人,也是儿童。所谓“儿童”是强调应当以儿童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儿童的视界看待世界,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世界,从而修炼养成儿童文学应有的心智素养。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作家才能创作出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儿童化心态;儿童化视界;儿童化生活

作为儿童文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素养,这种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文学素养,也包含生活体验,既包括心智素养,也包含行为摹拟,还可以包含其他更多内容。这里只就心智素养进行讨论,因为只要心贴近,就具备与儿童交往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因为心智的贴近比较困难,它属于内心的真正认同,不像外在表现那样显性化,因此着重分析之。

一、儿童化心态

心既是生理器官,也是精神器官,是主体之人认知客观世界,实现与主体交融的平台,也是主客体交融的思想库。于是,心态就是一个人面对客观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处理事情的思维习惯,以及一种相对稳定的反应态度,属于心理品质的一个基本指标。只有心贴儿童,才能真正创造儿童文学,也才能有效地理解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工作者需要回溯童年,追忆那些曾经的纯真,努力拾起那些人之为人的本真。人作为一种动物,本真总是永远存在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需要融入社会,本真就会逐渐由显性转入隐性,由意识转入潜意识,逐渐藏入心灵的最深处。这种基于本真所显现出来的纯真,因为祛除了社会利害关系,显现一种纯洁和美好,因此最具审美意义,从而被誉为人类精神家园。人的心灵总需要一个归所,纯真也就成为人类的一个永恒梦想,虽然人会受到现实的牵制,只要心向往之,就能够进入审美状态,也能够体味儿童文学,体验儿童的美好心灵。

纯真作为人之个体也只存在于童年,作为成年人就需要忘却自己的年龄,通过时常回忆童年的方式,不断温习曾经的纯真,人就可以获得一颗不老的心。这是一种自我回溯的方式,根据心理学基本原理,回忆总是倾向于美好,因此普希金才说:“那过去了的,将成为美好的回忆。”纯真的基本指向也是美好,这就与儿童实现心灵沟通,可以成为进入儿童文学世界的基本路径。保持内心不老,还可以通过与儿童共同生活来实现,只要带着一颗向儿童学习的心,就可以将自己世故的心消解,不仅能够进入儿童心灵,更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真正进入审美状态。

二、儿童化视界

从现实世界来看,尽管客观世界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但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会因视界不同而改变。观察问题的方式、观念、角度不同,对客观世界认识就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盲人摸象的典故能够有效地说明这个问题。作为客观事物的象就只有一头,其外形并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各位盲人所取的视界不同,于是对于同一只象的认知就完全不一样。盲人如此,常人也一样。同样是这头大象,如果采用远观的方法,其与高空俯瞰的外形必然不同,更与在大象腹下仰视不一样,这就是视界的作用。因此,所谓视界是指人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也可以说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泛指人们观察客观对象的思想空间范围。

在科学理性精神的照耀下,整个成人世界已经形成了理性看待世界的主潮,非理性已经完全被边缘化,甚至达到了将理性等同于科学,非理性即是伪科学的地步。科学理性于逻辑层面的表现就是线性思维,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达到科学的结论。虽然现代非线性思维也在起着作用,但远没有线性思维深入人心,也难以进入理性思维的核心位置。儿童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训练,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儿童依然有思维,儿童使用的就是非线性思维,借助这种思维看待世界。

“现代心理学表明:儿童心理发生的主要特征同人类智力进化间有着异形同构的关系,儿童意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重复着原始意识结构,其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的拟人化倾向。”[1]非线性思维起源于人类原始时代,虽然现代社会的非线性思维完全超越之,但是因为它更具有原初性,它是较之线性思维更本原的思维方式,因此也必定在人之个体儿童身上复现。从自然发展状态看,儿童较之成人更擅长非线性思维,特别是更贴近原始时代的非线性思维特征。虽然从更高层次考察,成人的非线性思维更具有科学性,更能够贴近和反映客观世界运行的实际。儿童的非线性思维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具有跳跃性

儿童因为注意力尚不能长时间集中,不能专注一件事物,因此极其容易形成注意力转移,随着注意力的转移,思维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表现为思维极具跳跃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是3~4岁儿童所共有的特征,这是现阶段心理学家所达成的一个共识。他们会被自己所看到的每一样东西所吸引,其注意力是飘忽不定的。一般来说,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是困难的,而这正是教育的障碍。威廉·詹姆士谈到:‘我们都熟悉儿童注意力的极端变动性,这种变动性使我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乱七八糟。这种反应与被动注意的特点使儿童似乎更多地属于偶然引起他注意的每件东西,而更少属于自己,这是教师必须克服的第一个困难。……而且,自动地从恍惚注意中恢复的能力是判断、性格和意志的基础。改进这种能力的教育是最优化的教育。’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任由自己的天性行事,就永远不可能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好奇心使注意力频繁地转移。”[2]这种跳跃性决定儿童的思维不可能是线性维,只能是非线性思维。

(二)情感极易转换变化

情感似乎与思维无关,思维要求尽可能撇清情感,以一种比较纯粹的形式进行思考,以求获得更为客观的结论。但是,只要不是进入科学知识的学习,儿童的思维就不是纯粹客观的呈现,都是基于情感之下的思维,都是携带情感的结论,或者说都是倾向于一种价值观的判断。俗语说:“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种情感的急速转换,思维的结论也随之跟着变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儿童评价一个人,一会儿是好人,另一会儿是坏人,结论前后不过5分钟。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思维并不遵循线性思维的一贯性原则,似乎具有随意性,其实儿童也遵循非线性思维原则,基于情感进行思维。情感发生变化,思维结论自然跟着变化。这种情形,成人并非没有,也是一样存在着,选边站队的思维方式就是情感的思维方式,只要是自己人,一律正确。极端之时,曾经有过口号,敌人反对的,我们都支持,敌人支持的,我们都反对,这就是典型的儿童思维翻版。

(三)关联的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是基于感官感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对一定客观事物感知引起情感变化而形成主观感受的过程。儿童最富于感性思维。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人经由婴儿、幼儿、儿童直到少年的发展阶段,思维亦随之发展着,经历感知运动前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形式运算等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从带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到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的感性思维决定了儿童思维的任意性和无逻辑性的特点。“当儿童以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外部的客观世界,并进而去认识事物、解释现象时,就必然会与真实的客体世界产生程度不等的错位、反差、逆转、任意组合、概念混杂等现象,并从非逻辑、不协调中得出似是而非、背理反常的结论。”[3]儿童的这种感性思维成为现实中生成幽默的基因,也成为儿童快乐的源泉,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正好与产生幽默的思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幽默本来是人类思维逻辑发展的产物,然而其思维方法恰恰同人类正常的普遍的思维逻辑背道而驰,这种思维方法有人称之为‘理性倒错’,这种理性的倒错就是指一切与人们的习惯习俗、常情常理相悖谬的东西,揭露这种悖谬的东西,就是制造幽默的主要艺术手段。”[4]

由此看来,儿童采用非线性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确实具有与成人不同之处,而且有着自身的审美特点。如果成人只是使用自己擅长的线性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也就不能进入儿童世界。成人如要贴近儿童,就必须使用非线性思维观察世界,这其实只是复现人类初期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人类并非陌生,对于成人个体更不陌生,因为成人距离自己的童年时代也就几十年而已,只要稍加回溯便可以有效实现。

三、儿童化生活

儿童化生活不是儿童生活,因为成人已经不可能回到童年时代,也不可能真正地过上儿童生活,因此儿童化生活是一种类儿童生活,属于模拟性质。“化”字非常重要,它是一种转化,是从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置换,具有明确的自觉意识,是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由此可见,所谓儿童化生活就是成人基于自觉意识,从成人角色以他者身份进入儿童主体,尽力使自己也变成类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

儿童有儿童的生活,成人有成人的生活,两者处于不同的生活状态。成人面对烦恼无尽的人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在他前面不是永远充满阳光,而是不时存在各种恶劣天气,因此就会生出许多无奈。成人如果想要进入儿童化生活,就需要暂时放下这些世间的纷扰,将现实世界生成的欲求暂时寄存,把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打扫和清空,以虚静的方式审美,才能进入儿童生活。

成人因为已经进入世俗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因此必然存在许多烦恼,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儿童则没有成人的这些烦恼,因为儿童尚未进入世俗社会,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没有责任压力,自然也就没有成人的烦恼。即使儿童有着儿童世界本身的一些烦恼,但是因为并不关联着生存与责任,同时也由于儿童情绪的易变性,也不会形成精神压力和相对长久稳定的烦恼,没有什么持续性,都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反应。因此,儿童给予成人的印象就是无忧无虑,而且也已经固化变成了人的整体成长历程中不可多得的美好时光,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意象。

成人都从儿童走来,都曾经历儿童生活。由于年龄增长,儿童生活也已经渐行渐远,逐渐变得陌生化起来。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成人曾经的童年时代也与现今的儿童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已经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我的童年生活回忆感知如今的儿童生活与儿童心理,因此需要深入儿童世界,真切地体验儿童生活,真诚地体味儿童心灵世界。

对于深入儿童生活的话题,许多成年人可能有些微词,特别是父母更是如此,因为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每天都与孩子一起生活,缘何还需要深入?确实如此,表面上看,儿童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成人的抚养,成人需要关注孩子的吃喝住穿,需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了解孩子的一切。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儿童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思想感情的个体,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成长条件,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指导引领,如果不能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则不能有效地理解儿童,也不能提供指导和引领,儿童只能在黑暗中自我摸索。

(一)未能了解儿童生活的几种表现

1.只关心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没有关注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

这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成人与儿童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基本上只是通过物质才获得联系,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思想上的交流沟通。《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就是如此,作为父亲的贾政只负责提供物质财富,至于贾宝玉心中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贾政想什么,于是也要求贾宝玉想什么,因此在贾政心中没有贾宝玉儿童的精神追求,都是贾政思想的延伸。

2.成人与儿童生活时间交集极少,联系桥梁只是提供生活条件

一些父母虽然表面上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谋面机会和时间并不多,不能建立有效的思想情感沟通。由于工作紧张,许多父母(特别是父亲)整天忙于工作,不仅八小时之内不能与孩子一起生活,而且八小时之外也不能把时间交给孩子,孩子醒着的时候几乎看不到自己的父母。一些父母由于生活关系,外出打工谋生,将孩子留存家里交给祖辈或其他成人抚养,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一年到头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见面。不管哪种情形,都说明成人与孩子只是一种外在的联系,只是一种血缘的联系,他们是生活在不同场域的不同之人。

3.成人倾向于单向的信息输出,没有形成平等的互动交流氛围

贾政偶尔也与贾宝玉说话,但这不是互动交流,完全是贾政的训导和贾宝玉的接受,完全没有平等交流的氛围,因此贾宝玉不敢也不能陈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许多成人也是一样,注重教导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是没有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没有体味孩子的内心感受,将孩子推到对立面进行教育。

以上只是概括几个方面的表现,具体的表现方式还会很多,这里不一一细说。

(二)成人了解儿童生活的几种途径

1.把更多时间交还孩子

没有时间的交集,就不能深入生活,因此把时间交还孩子,这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日久生情,时间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因此时间的投入是一个必需的前提条件。

2.参与儿童游戏

儿童具有游戏的天性,游戏也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平台,更是儿童真情实感的展示平台。虽然其他一些生活方式也能够介入儿童生活,但是都不如游戏更具有儿童特性,都不如游戏更能够深入介入儿童生活,因为游戏是心灵最为放松的时刻,可以充分展示内心的真实。参与儿童游戏,就可以有效地理解儿童,能够有效地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达到理解儿童的目的。

3.变换角色,换位思考

因为成人与儿童处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因此需要理性和情感的投入,不能只有形式的投入,而变换角色换位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首先,需要成人脱下自己成人的身份,特别是作为教育者的长者面具,将自己置换成为一个儿童。其次,就是有意识地摆脱成人意识,以儿童视角思考儿童的问题,追寻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深入儿童与儿童打成一片,这只是了解儿童的前提,如果深入儿童内心世界,还需要互动交流。虽然成人可以依托自己丰富的处事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获取儿童的内心世界秘密,但是互动交流还是不能轻易丢弃,因为这是进入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捷径。要做到以心贴近儿童,感受儿童的心灵脉搏跳动,可以采用一些最为简捷的方法。

(三)成人与儿童互动的方法

1.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互动交流的基本前提是既有说者,也有听者,与儿童互动交流也一样。平常一般都是成人为说者,儿童为听者,现在应该变换位置,儿童为说者,成人为听者。成人应该训练自己变成儿童说者的有效倾听者,儿童在这种氛围下,能够提高自信,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给予成人了解儿童真实想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成人倾听可以提供一个儿童平等互动交流平台,因为放低身段,成人也可以反思自己从前的交流方式,可以反思从前的交流成效,从而寻找并选择最优化的互动交流方式。

2.使用儿童化语言

成人与儿童之所以给人感受从属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其中一个显性表征就是各自使用不同的言语方式,成人使用成人的话语系统,儿童使用儿童的话语系统。二者虽然存在话语系统交集,但还是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于是易于将两者隔离开来。因为成人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在话语系统选择上,应该是成人主动选择儿童的话语系统,儿童没有能力选择成人话语系统。成人使用儿童化语言,不仅可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而且迫使成人关注儿童日常生活,否则就不能有效地选择儿童热词。儿童热词是儿童日常关注的基本入口,透过热词就可以了解儿童在看什么想什么,也就搭建了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实现成人与儿童的有效互动交流。

3.学会放弃自己的想法

成人不要形成一种理念:真理就在我的手中,儿童永远只能听从成人教诲。其实,真理并不必然存在于成人身上,也许儿童手中也握有真理,因此不应该固执已见。此外,许多时候并不需要严格区分真理或谬误,它们只是一个探讨的话题,成人应该学会且具有勇气放弃自己的想法,转而赞同儿童的看法,尽可能地实现最大的交集。交流本身就是看法的交换,就是一种相互采纳和妥协,以便增大信息交集面的过程,成人不能因为身处强势,就不能或不愿放弃自己的观点,那样将影响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成人已经不能真实体验童年生活,即使深入儿童世界,也只能以他者身份进入儿童生活,因为成人毕竟不是儿童。但是,成人可以虚拟地体验儿童生活,因为成人自身就历经童年时光,借助回忆就可以实现在想象世界重新体验儿时的生活,唤起过去的生活情景。

(四)成人用回忆体验儿童生活

1.回忆即虚拟体验

回忆是指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将过去感知经历过的事物,以一种影像的方式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并且引发相关的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也称为情景再现。因为时间具有一维性特点,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可能真实复现,即使能够以物理方式“真实”复现过去的情形,也不能等同于过去,都具有一种虚拟性,因此回忆一定是影像的呈现。况且,回忆的呈现方式更多时候都只是一种大脑影像,并不以物理的实存方式客观地呈现原本的面貌,于是更加体现一种虚拟性。客观事物以一种影像的方式进入大脑,不是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呈现,而是表现一种心理过程,于是必然伴随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因为不是即时的共生关系,而是一种历时性的伴生关系,因此只能是虚拟的,是一种借助影像进行的过程。不是一种实际情形的体验,仅是一种虚拟性的体验。

作为成年人,已经不能回到童年,回忆呈现的童年也只是出现在大脑中,只是以一种影像的方式存在,也就是一种虚拟体验。随着历史的发展,童年生活的人事物,都发生了变化,即使回到童年生活的地点,也不能等同于童年时代,都只能是虚拟的建构。虚拟体验虽然不是真实体验,但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更加注重心理的沟通与交往,可以更多地实现一种审美愉悦,获得更多的审美意义。

2.回忆即美好体验

人生几十年历程经历无数风雨,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确认一点,那就是并非所有经过的事情都能够回忆,许多事情也许完全潜入无意识领域,但完全不能再次呈现出来,即使以影像的方式也不行。这种情形充分说明,回忆具有某种过滤功能,能够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必要筛选,也许个人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筛选,但是它确实存在。那些经过筛选过滤的事情,大抵具有一个总体倾向,那就是给予主体以一种美好的虚拟体验。不管这些影像在当时是美好的事情,还是痛苦的事情,在进入回忆环节之后,都能够给人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一种正面的心理体验。

如果将这种影像局限在童年时代,这种美好体验将会更加强烈和完整。童年原本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不管其中发生怎样的事情,都不会涉及强烈的利害关系,都只是一种即时性的些小矛盾摩擦。以成人眼光看来,纯粹就是一种游戏,不能称为什么痛苦。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在历经生活沧桑之后,具有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对于童年玩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完全以一种俯瞰的势态审视,于是都会将其引向美好的境界,以一种美好的心态予以解说。这也是童年成为美好意象的重要心理指针。

3.回忆即参照体验

回忆不是简单的自我再现,而是包含参照体系的比照再现,也许个体已经自觉意识到了这个参照系,也许并没有明确意识,但它确实存在。这种参照大致上具有两个基本坐标,一是成人自我的成长历经,二是当下儿童的生活状况。成人以成人视角回溯观照自己的成长过程,于是追溯回忆自己的童年,从这个人生起点反思当下的成人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某种启迪。这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的一种方法,人在这种参照中获得自我满足,也在心理层面有效地释放当下的心理,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当下的儿童生活,也是成人进入童年回忆的重要参照系,不管他们对于当下儿童是心生羡慕,还是暗含批评,都成为引发成人回忆童年的重要引信。通过这种回忆比对,反观成人现今的状态,可以有效地平衡成人的心理,并且进入一种审美状态。

综观所述,作为一个成人儿童文学作家,如果要创作适合儿童阅读、能够有效反映儿童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就应该培育自己的儿童文学心智素养。只有置换自己身份,与儿童打成一片,深入儿童心灵世界,才能与儿童达成心灵沟通,才能获得儿童读者认同,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具有历史性的生存。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omplishment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Wei Zuqi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usic,Hezhou 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China)

A m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writer is not only an adult but also like a child.He should face the world with the mentality of a child,look at the world with a child's vision,experience the world in a child’s life,and thus develop the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omplishment required for wri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Only with this accomplishment,can a writer create children's favorite literary works.

children's literature;children's mentality;children's vision;children's life

I207.8

A

1001-7070(2016)06-0067-05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6-1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实践”(项目编号:2013JGA242)。

韦祖庆(1964-),男,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成人儿童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成人不自在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