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于,刘国华
(1.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阳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
易 于1,刘国华2
(1.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阳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前我国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物质贫困问题的逐步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彻底摆脱贫困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摆脱精神贫困。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脱贫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向贫困宣战,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困难学生的扶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也迈入了大学校门,进入大学生活和学习。高校贫困生的扶助问题逐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目前高校中大部分贫困生都很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健康乐观,积极向上,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生自暴自弃,逃课打游戏的现象。对于这些贫困生的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是当前要正视和解决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贫困是物质贫困的衍生物,物质贫困是精神贫困的直接原因。物质贫困是由于缺乏必要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精神贫困主要指:“面对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和困扰,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和挫折感不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空虚的现象”。高校中“精神贫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当中,一些家境殷实的大学生也存在精神萎靡,丧失上进心的现象。但笔者主要探讨的是高校中经济相对拮据的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物质上的贫困使贫困生在校生活水平低于普通同学,相应地也给他们带来了挫败感和心理压力,使他们放弃了拼搏的信心,丢掉了积极向上的源动力,加上面临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压力,人生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了精神贫困现象产生。总体来说,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心强,行为偏执
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一部分贫困生在衣着、饮食方面往往和同班同学有着较大差距。面对“同侪压力”,贫困生有着比其他学生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贫困生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注,但又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为了掩饰自己的贫困,贫困生往往会通过节约正常的生活开支,去买高档的手机和电脑来包装自己,以弥补和同学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强的自尊心导致部分贫困生行为偏执,即便是他人的一句玩笑话他们认为这是针对自己的,从而对他人产生敌意和不满。复旦大学林森浩事件就是由于同学之间的小摩擦而演变为投毒事件,最终使两个家庭遭受沉重打击,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部分贫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2.脱离集体生活现象严重
心理学认为,“当个体能力不能使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和行动上的自我封闭”。高校当中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和非贫困生有较大差别。这个差别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大学社团协会招纳新人往往需要各种文体特长和交际能力,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生活环境差,在个人才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很多社团活动无法参加,限制了其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部分贫困生难以融入色彩斑斓的校园文化中,渐渐地对集体活动抱有排斥态度,自我否定,逃避集体生活,最终被边缘化。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然而贫困生脱离集体生活导致心理的落寞感和孤独会强化和刺激内心的自卑,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一些贫困生甚至采取与老师、朋友发生矛盾的方式去引起关注,以表达自己的困窘和无奈。
3.自暴自弃,沉溺于虚拟世界
一部分贫困生还存在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认为贫困是自己的宿命,根本无力改变。把自身贫困的处境归因于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这部分贫困生认为自身的处境既然已无法改变,就过起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是与非”的生活,尤其是沉溺于虚拟世界,逃课、上网、打游戏,成为家常便饭。许多贫困生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打网络游戏,在网络游戏中战胜他人以寻求快感,这种寻求精神寄托的方式无异于吸食“精神鸦片”。在游戏结束以后,由于在网络游戏中虚度了光阴,加大了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失败感和挫折感随之而来,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对网络游戏的依赖感。
当前,部分贫困生出现“精神贫困”的原因不仅是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还存在多重因素。只有认真剖析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帮助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1.社会看待贫困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行业和地域的差别,人民内部的贫富差距开始增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贫困和家庭背景差不仅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甚至是一件荣耀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思潮和风气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当前,社会对个人身份等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为标准的,这种价值观的异化,在校园里就异化为衣食住行的高消费。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甚至不敢去参评助学金;有的班级在鉴定贫困生时要求贫困生站在讲台上进行自述,经常会造成贫困生情绪失控,当场落泪,这实质上是看待贫困的文化视角发生了变化,社会舆论使贫困生比其他大学生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贫困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陈小华:目前58到家有两三块业务,其中快狗打车肯定是有竞争的。家政也不是没有竞争,不过58到家的规模是绝对的第一名,整体上竞争还好。
2.学校的评价体系对贫困生有失公平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看起来比高中轻松,但实际上竞争更为激烈。高中阶段,评价一名学生的标准往往是学习成绩,能够进入高校读书的学生往往是同龄人中学习成绩较好者。然而,大学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相比于非贫困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而言,贫困生往往和其他学生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这种差距造成了学生之间的“隔阂”,造成了贫困生的自我孤立。
大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综合测评来实现的,体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综合测评关系到学生的评奖评优等切身利益,部分贫困生由于兴趣爱好较少导致许多活动只能被迫当观众,综合测评的排名就比较靠后,最终失去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的机会。社会心理学家菲汀斯曾说:“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能力与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素质和能力的差距给贫困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失落和剥夺感。
3.学校疏于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
当前,学校对于贫困生资助的主要方式是发放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以及组织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对贫困生资助的重点主要放在物质扶助上而忽略了贫困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给学生吃大锅饭,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的通识教育,缺乏对贫困生的针对性教育。每一个贫困生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然而一些教师采用大而全的教育方式,这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贫困生在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往往求助无门,没有相关组织去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主流积极的思想意识日渐缺失,落后腐朽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贫困生只能通过上网打游戏,微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学校教育在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需要重新反思。
4.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竞争压力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压力,诸如经济、学业、就业和社交压力。大部分贫困生对自己读书的机会很珍惜,往往立下很高的学习目标,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但是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当,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当屡屡碰壁以后,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出现偏差,妄自菲薄,对自己丧失信心和希望。
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贫困生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往往要担心自己未来的出路。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父母没什么社会背景,掌握的社会资源很少,因此贫困生在就业问题上很难得到父母的帮助。相比之下,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利用父母的社会关系轻松地找到理想的工作,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这样的“同侪压力”,往往会产生嫉妒的心理,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1.建立公平公正的资助体系
物质贫困是产生精神贫困的根源。想要从根本上消除精神贫困就必须先从物质资助上加以解决。高校中绝对贫困学生已经不多见了,贫困生大部分都已经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认定贫困生如果仅仅依据学生在校的消费状况进行核查,很难得出公正客观的结论。因为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自立自强,周末通过做兼职和打工赚取一部分收入,因此在消费上可能会与其他学生并无差别。相反,另一部分贫困生自暴自弃,“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境遇,而是依靠争“特困生”的名额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通过调查消费状况,助学金评定往往就偏向于那些“生活状况”差的同学,以致产生奖懒罚勤的现象。
当前高校当中的资助体系应该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不能让贫困生产生“靠要”的思想。如可以在本学期初对助学金扣除一部分成立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针对学期表现优秀的贫困生而设立的。在学期结束以后展开对贫困生各项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进步大的贫困生可以从基金当中给予额外的奖励和资助,这样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2.加强贫困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目前,贫困生所面临问题多是发展型贫困,“即主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及生活质量有保障的情况下,面临自身发展需求难以实现而出现的困难状况”。当前,一些贫困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与普通学生有差距,这是他们自卑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高贫困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关键。
贫困生的素质和能力与普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距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成绩、表达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学校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来帮助贫困生,如通过互联网教育满足贫困生对知识的渴望。高校可以和诸如新东方在线、沪江网校、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高校支付费用并申请账号给贫困生,贫困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再由学校去考察学生的听课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节约教育成本,同时为贫困生素质的提高找到了办法。
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帮助贫困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如积极鼓励贫困生成立自己的团体比如“勤工助学协会”“家教协会”等社团为贫困生提供了展现自身实力的平台,同时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和家教活动也为自己减轻了经济压力,实现双赢。
3.从内心深处帮助贫困生摆脱“精神贫困”
当前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自身对贫困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抱怨父母无能,社会不公。首先应纠正他们对贫困的态度。高校教师要让贫困生明白一个道理:贫困只是暂时的,物质上的贫困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面对贫困,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结果。要鼓励他们通过艰苦奋斗、自立自强最终获得成功。要让贫困生懂得贫困对于强者来说不仅不是拦路坎,而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其次,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内心深处去触动而不是依靠空洞的说教。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开导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理解父母供养自己的不易。
4.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育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总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可以帮助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相反,如果校园中充斥着不良的风气,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花大力气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十分必要。一方面,得到同学和朋友的肯定和支持是贫困生树立自信摆脱自卑的基础,因此,高校要营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氛围,使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老师、同学的关心;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寝室去关注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发现寝室中出现矛盾和纠纷要及时询问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纠正公众对贫困生的偏见。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十分害怕因受到资助,拿到助学金而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事实上贫困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不想被其他同学视为弱者。学校要在主流价值上倡导勤俭节约,关爱贫困生的活动,同时要反对那些奢侈享受、炫富等与脱离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行为,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健康有爱,平等互助的生活环境。
总之,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顺利成长和成才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当前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生活主流是正面积极的,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贫困生在面对多元化的外部世界,出现一定思想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每一个个体由于生活、学习经历不同,出现的思想问题必然各异,这就决定了矫治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策略性。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又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贫困生走出内心深处,正确看待外部世界。说到底,高校中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消除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1]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宣传部:理论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专刊)[Z].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5(11):3-4.
[2]陈富泉.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37 .
[3] 李若衡,杨艳.关于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0(2):131.
[4] 陈绪清.武汉市高校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34).
责任编辑 何志玉
An Analysis of "Spiritual Pover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or Fami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Yi Yu1, Liu Guo-hua2
( 1.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province,550025,China;2.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5 china)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or family, as a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 has been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s from the society. At present, great improvement had been made to help those students to get ride of poverty on material aspect, but more problems on their spiritual poverty become salient. Therefore, to eliminate the pover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or family refers to not only the material aspect but also the spiritual aspect. That is, to get rid of their spiritual poverty is also important.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or family; spiritual poverty; get rid of poverty
2016-08-11
1.易 于(1990-),男,重庆开县人,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刘国华(1957-),男,河北沧州人,贵阳学院纪委书记,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G649.2
A
1673-6133(2016)05-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