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报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论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张晓报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对这种趋势的反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另一方面也为现实中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考察发现,跨学科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办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将跨学科作为重要属性与任务;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或多样化的学术兴趣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因;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美国研究型大学
跨学科人才培养作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34-36。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对这种趋势的反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另一方面也为现实中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思想指导。从来源看,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可分为国家和国际组织、会议所确定的有关理念,比如“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在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ReinventingUndergraduateEducation:ABlueprintforAmerica'sResearchUniversities)报告中就提出要“拆除跨学科教育的壁垒”[2];另一方面,具体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每一所大学必然也有其相应的认识,而且从产生和作用的方式来看,这种理念还更为直接。比如,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玛丽·苏·科尔曼(Mary Sue Coleman)①校长上任以来,就一直极力提倡跨学科的理念,这一理念也被其视为对密歇根大学的三大贡献之一[3]82-93。本文拟对美国研究型大学自身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探讨。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典型性和搜集资料的方便性,笔者选取美国10所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杜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华盛顿大学进行了考察,从大学的性质与任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动因、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概括。
一、跨学科是当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属性与任务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职能。伴随着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由传统的学科向跨学科转型,大学也出现了由传统大学向跨学科大学转型的趋势。从10所样本高校来看,已经有大学明确从跨学科的角度去定义自身,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主页的自我介绍中说道:“欢迎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跨越传统的界限去追求知识的场所!无论是在整个校园,还是在教育、学术和研究上,你都会感受到这种风格。”[4]此外,杜克大学也认为投身于跨学科研究和教学(cros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eaching)是其身份和使命的一个标志性特征[5],而它所提供的大量跨越了传统界限的学术项目正建立在其“跨学科研究型大学(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university)”的优势之上[6]。
除了在性质上进行跨学科的界定之外,美国研究型大学也确立了从事跨学科人才培养、营造跨学科人才培养环境的任务,如杜克大学致力于创造使学生能够把握复杂问题(如环境污染、经济竞争力、人类健康和文化理解)多个维度的教育环境[5]。而机构的跨学科特性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增加了一个批判性的维度,促进了前沿性的研究,帮助杜克大学实现其提供知识以服务于社会的使命[7]。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内部学术组织看,这些大学都已成为跨学科大学,也不是说其所从事的工作都是跨学科的,只能说当今美国研究型大学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大学的属性,其所从事的人才培养与科研任务当中也有一部分是跨学科性质的。无论是学科与跨学科组织,还是学科与跨学科活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关系一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并存的,而不是跨学科组织或活动一出现,传统的学科组织或活动就消亡了。正如王建华教授所指出的:“分科大学里蕴含着跨学科大学制度创新的动因,将来的跨学科大学里同样也会有分科大学的影子;跨学科大学是对分科大学的超越而不是完全的否定”。[8]62-68
二、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或多样化的学术兴趣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因
从目前10所样本高校的资料来看,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回应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与美国科学、工程和政策委员会在其编写的《促进跨学科研究》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跨学科研究与教育是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驱动而产生的,这种复杂性问题可能来自于科学好奇心,也可能来自于社会。”[8]62-68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所指出的,大学都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喜欢把问题归入某一个学科或领域的范畴。但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无法为一个学科或领域所解决[9]。该校在介绍“整合知识”(Integrating Knowledge)项目时也指出,当今时代的许多问题,从战胜全球流行病到应对自然灾害、从振兴城市到革新医学,常常无法通过孤立的思考得到理解或解决。因此,学生和教师需要多学科的工具去理解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致力于它们的解决[10]。为此,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招生网页上特意强调学生可以跨学科探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intellectual connections),这种联系是他们在一个不断变化而又复杂的世界里发展壮大所需要的。”[11]密歇根大学也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从环境问题到贫穷问题、从人权问题到恐怖主义、从宗教运动到健康医疗,都不能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需要整合的思维。研究型大学不仅仅要合作研究解决这些跨学科问题,还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智力资源,教给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21世纪的多样化生活做准备。但目前的高等教育仍习惯于将知识分成学科,以单一学科的视角看待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本科教育中积极推进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中考虑问题的能力[12]。
此外,杜克大学也指出,处理健康、环境、伦理和政治挑战需要能考虑某个问题的多个方面、跨越学科与专家工作、整合不同知识体系的能力。要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需要超越专门知识生产的界限,向创造新的理解和专门知识模式(create new form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ertise)转变[13]。杜克大学还强调,今天的挑战需要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员所组成的团队协作解决。公司、政府和组织都在寻求接受过处理复杂问题的训练并具有这方面经验的毕业生[14]。为此,杜克大学实施了“巴斯连接”(Bass Connections)②,将教师和学生组织成团队,通过在五个广泛的主题领域③、以问题为重点的教育途径来回应复杂性的挑战[7]。“巴斯连接”向学生提供进行跨越学科探究的更多机会、与原本不大可能的人的合作关系(partnership with unlikely fellow thinkers)、团队中的持续指导以及经历学术与更加广泛的世界相交的机会[14]。
除了回应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观点,它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容易培养创新人才、产出研究成果。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跨学科机会可以使学生展现他们的学术创造性、发现综合信息的新方法[15]。其中,通过跨学科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有学生都有在其所属的本科学院之内跨越学系的能力,也有跨越4个本科学院和12个研究生学院去整合课程、思想和研究的自由[16]。再如,密歇根大学自从柯尔曼校长上任以来,就着力提倡跨学科的理念。这是她根据新世纪以来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的一个新的大学发展理念——“不合作就死亡”(Partner or Perish)。她认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更容易出人才、出成果,更容易实现学术创新。因此,在跨学科的发展理念下,该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无处不体现出跨学科的特色[3]82-93。
但是,从各种具体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尤其是基于专业和学位方式的视角,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或多样化的学术兴趣,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机会。具体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主要借助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三个要素来组织跨学科人才培养,而建立在各要素基础上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基本都包括两种组织方式:一为独立方式,即要素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具体方式包括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学位;二为组合方式,即要素本身并非是跨学科的,而是通过要素的组合达到了跨学科的结果,具体方式包括课程的跨学科组合、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和学位的跨学科组合[1]34-36。以基于专业的组合方式为例,麻省理工学院认为,辅修和双主修能够促使学生追求他们独特的对多学科的兴趣、为他们应对现实世界中需要利用多学科来解决的问题做好准备[17];宾夕法尼亚大学认为:“辅修专业除了能给选修课带来凝聚力的元素外,还能使学生追求第二兴趣领域,发展补充他们主修专业的一种知识基础与技能,并在一个已经是或将有可能成为业余爱好的创造性领域中展现自我。”[18]再以基于学位的组合方式为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协同双学位项目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专门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机会在攻读本科商业学位的同时去追求额外的学术兴趣[19],其“管理与技术”项目的三大使命之一就是为真正优异的学生提供最佳整合的工程和商业教育经历与最为广泛的职业选择[20];而康奈尔大学的“并发学位”(Concurrent Degree)项目通过整合一种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与一个位于工程学院或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的更加职业导向的学习课程(course of study),使学生跨越学院边界追求多样的兴趣[21]。
与此同时,美国研究型大学还强调基于学术兴趣本身而非其他目的选择双主修。尽管也有一些大学提及个别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之于就业等的功利性好处,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指出:“诸如外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辅修专业可能不仅是教学上的声音,而且也表明一项面向未来雇主的技能。”[18]但更多的还是强调学生应基于学术兴趣本身而非其他目的参与跨学科学习,比如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对学生说:“完成一个以上的主修专业并没有在进入职场、录取到研究生院或专业学院方面给予可供证明的优势。选择一个你真正感兴趣和喜欢的主修专业将会为你的未来提供最为坚实的基础。”[22]再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理学院也向学生强调:“追求双主修或同步学位(Simultaneous Degrees)的最好理由是满足强烈的个人智力需要……完成一个以上的主修专业并不会必然地提升你被研究生项目录取的机会或者在你的职业目标上为你增加前景。”[23]此外,华盛顿大学也提醒学生:“辅修专业的价值是难以量化的。它并不必然使你在研究生或专业项目或雇主面前更具吸引力。你会发现,很多雇主对你的主修专业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至于辅修专业就更少了。尽管你可能完成了一个与你希望在毕业后所追求的职业相关的辅修专业,但是辅修专业主要还是向你提供深度探索大学丰富资源的机会。”[24]
三、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
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各种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基于专业和学位组合的方式来看,这种跨学科素养首先表现为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课程的跨学科组合,学生可以接触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其次表现为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即跨出单一学科的界限,从多个学科或其他学科的视角去考虑一个问题;再次表现为对两个专业或领域技能或专长的掌握,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命科学与管理”项目结合了生物科学与商业的课程,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和管理技能[9]。此外,这种素养还表现为与其他学科的学者组成团队、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搜集到的资料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方面提出了以下三种具体的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
(一)有创造性、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
美国研究型大学鼓励学生在其主修专业或领域之外积极进行跨学科学习,如麻省理工学院鼓励本科生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发展专长之外,利用学校提供的广泛的学习机会,成为有创造性、有智慧、有终身学习热情的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25]。同时,麻省理工学院还强调其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与课堂学习互为补充,本科生在教育经历中将会面临应用他们的知识、创造性和智慧的挑战[17]。这一方面强调利用跨学科的路径加强学习;另一方面也在强调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因为从前文关于跨学科活动动因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要成为“有创造性、有智慧、有终身学习热情的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尤其是成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问题解决者,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素养。为此,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通过本科生科研和体验式学习进行探索,要求学生认识到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在课堂之外做出发现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多元文化、经验和知识的尊重[17]。通过“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学生与教师和研究生合作从事前沿性的研究;通过“项目和领域经历”(Project and Field Experience),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和创造性能量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17]。
(二)熟悉多门学科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未来领导者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普遍强调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哈佛大学定位于培养下一代的领导人,这些人能够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复杂性,并且运用智力资源和创新性思维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耶鲁大学欲将学生培养成为学术、职业以及社会的领导人;斯坦福大学志在培养知识渊博、个性鲜明、富有创新性、能够引领下个世纪的领军人才[26]。前文提到,麻省理工学院也希望学生成为有创造性、有智慧、有终身学习热情的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此外,普林斯顿大学工学院同样强调其目的是培养可以解决世界问题的领导者[27]。而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能够理解技术与社会复杂性”“知识渊博”“富有创新性”等特质的未来领导者,必然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的,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针对打造跨学科课堂(cross-disciplinary classrooms)的缘由所说的那样:“熟悉多门学科将是成功的未来领导者的标志:伟大的工程师必须也是伟大的管理者;成功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必须也能够了解全球政治与经济——所有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必须掌握科学的本质。”[10]事实上,“熟悉多门学科”正是跨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关于跨学科人才的素质结构界定当中无不包括这一点。
(三)适应能力强而又头脑全面的人才
在10所样本高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希望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一个灵活的、横跨4个本科学院和12个研究生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合作,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而又头脑全面的人才。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指出,从创造性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的双学位到严格的文理基础(Rigorous Grounding in the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宾夕法尼亚大学得益于思想的开放和无尽交换的推动[11]。这无疑也在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培养路径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后者,如果只具备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必然是无法做到适应能力强而又头脑全面的。事实上,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创新人才一直是美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对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早在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就在《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中指出:“为未来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学生“要适应变化就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综合大量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有效写作、语言清晰、虚心听取意见的能力”以及“有一种终身学习的意愿”。[28]
注释:
①密歇根大学第13任校长,也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2002年就职,2014年7月卸职。见:past presidents[EB/OL].
http://president.umich.edu/past-presidents/,2014-10-02.
②一项由安妮和罗伯特·巴斯(Anne & Robert Bass)捐赠五千万美金发起的校级教育举措.
③5个领域具体为:大脑与社会;信息、社会与文化;全球卫生;能源;教育与人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报.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划分框架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4(3):34-36.
[2]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2014-05-31].http://eric.ed.gov/?id=ED424840.
[3]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2-93.
[4]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bout[EB/OL].[2014-04-03].http://www.upenn.edu/about/.
[5]Duke University. About[EB/OL].[2013-10-24]. http://interdisciplinary.duke.edu/about.
[6]Duke University. Majors & Degree Programs[EB/OL].
[2013-10-24].http://interdisciplinary.duke.edu/education/majors-degrees.
[7]Duke Un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EB/OL].
[2013-07-04].http://interdisciplinary.duke.edu/.
[8]王建华.跨学科性与大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62-68.
[9]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Integrating Knowledge[EB/OL].[2013-10-24]. http://www.upenn.edu/president/penn-compact/integrating-knowledge.
[10]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act Sheet: Integrating Knowledge[EB/OL]. [2013-12-21].http://www.upenn.edu/president/integrating-knowledge-fact-sheet#programs.
[11]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Admissions[EB/OL].
[2013-10-24]. http://www.admissions.upenn.edu/.
[12]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97-100.
[13]Duke University. Education[EB/OL].[2013-10-24].
http://interdisciplinary.duke.edu/education.
[14]Duke University. About[EB/OL].[2014-02-14]. http://bassconnections.duke.edu/content/about.
[15]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terdisciplinary[EB/OL].[2013-12-15]. http://www.upenn.edu/programs/interschool.php.
[1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EB/OL].[2013-12-16].http://www.admissions.
upenn.edu/academics/interdisciplinary-programs.
[17]Office of the Dean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MIT[EB/OL].[2013-06-20].https://due.mit.edu/undergraduate-education-mit/what-undergraduate-education-mit.
[18]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List of Minors[EB/OL].[2013-10-22]. http://www.college.upenn.edu/minors.
[19]The Wharton School. Coordinated dual-degree programs[EB/OL].[2013-10-22].http://www.wharton.upenn.
edu/undergrad/why-wharton/coordinated-dual-degree-programs.cfm.
[20]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Vision & mission[EB/OL].[2014-09-18].http://www.upenn.edu/fisher/about/vision-mission.
[21]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Concurrent Degree Program[EB/OL].[2013-10-21]. http://as.cornell.edu/academics/opportunities/dual-degree/.
[22]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Double Majors[EB/OL].[2013-10-20].http://as.cornell.edu/academics/major-minor/double-major.cfm.
[23]College of Letters & Science. Double Majors and Simultaneous Degrees[EB/OL]. [2014-02-14].http://ls-advise.
berkeley.edu/major/double.html.
[2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arning a Minor[EB/OL].[2013-10-24].http://www.washington.edu/uaa/advising/majors/minor.php.
[25]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EB/OL]. [2013-06-20].http://web.mit.edu/catalog/overv.chap3.html.
[26]郭雷振.美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60.
[27]Princeto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ies[EB/OL].[2013-10-22]. http://www.princeton.edu/main/academics/undergraduate/.
[28]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M]//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1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
(责任编辑李世萍)
A Study on the Idea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ZHANGXiao-bao
(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Xiangtan,411201,China)
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and its idea is also the reflection of this trend.On the one hand,to a certain extent,it promotes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we found that interdisciplinarity resear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idea of implementation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which can embod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regarding interdisciplinarity as their an important attribute and task;secondly,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capacity of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 and to meet students' personalization or diverse academic interests;thirdly,to train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on;idea;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15-11-18
作者简介张晓报(1987-)男,安徽霍邱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资助课题“跨学科专业的特殊性研究——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例”(项目编号:XJK015QGD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