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变译

2016-03-18 19:39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译语宝玉译本

代 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变译

代 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红楼梦》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运用了多种策略进行信息传递。论文运用变译理论对霍译本的文化负载词传译进行分析,意在证明变译发挥译者主体性,以译语读者为导向,通过表达形式的改变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译。

霍译本《红楼梦》;文化负载词;变译;译者主体性;读者接受

300年来一直流传的《红楼梦》是畅销书,也是经典作品。其博大精深让中国读者着迷,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译介《红楼梦》,让西方读者分享这份文化大餐。在《红楼梦》众多英语译本中,大卫·霍克思和约翰·闵福德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在西方颇受推崇。翻译是语际转换,更是文化传递。《红楼梦》承载厚重的中国文化,向西方读者译介的过程中必然面临文化差异。“霍译本”因译者的汉学家身份、译本较高的学术含量和内容的完整性获得专业读者的一致推崇[1],第一次完整地把《红楼梦》介绍到海外。

所谓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2]。该理论强调再现原作价值,站在文化传播的高度,由译者对原作进行改变,达到向特定读者传递信息的目的。变译的过程即是译者为平衡原作和译语读者而做出的变通性妥协。译者的变译以整体优化率为指导,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对原作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造并实现译文的优化。优化具有客观性,这是由原作的结构、功能差异和译语读者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决定的。为实现有效的信息摄取,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准确定位读者,准确选择变通手段,恰当运用变译手法,以最终突出原作的使用价值。

“霍译本”受到西方读者青睐,在于译语呈现的世界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表达规范。但事实上,中、英文的语言和思维、表达有巨大差异,西方读者能够普遍接受“霍译本”,自然是因为译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做出了变通和调整,即变译。中国文化负载词蕴涵深厚的中国文化,其形象和意义的有效传递更是离不开译者的变通。

一、增

增是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信息,增加的方式有阐释、评论和添写等。

(1)宝玉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第三十回)

霍译本:HewasremindedofZhuang-zi’sstoryofthebeautifulXi-shi’suglyneighbour,whoseendeavourstoimitatethelittlefrownthatmadeXi-shicaptivatingproducedanaspectsohideousthatpeopleranfromherinterror.Therecollectionofitmadehimsmile. ‘Thisis“imitatingtheFrowner”withavengeance,’hethought, ‘ifthatisreallywhatsheisdoing.Notmerelyunoriginal,butdownrightdisgusting1’

东施效颦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典故,说的是盲目模仿被人嘲笑。原文描写宝玉见一戏子边轻声哭泣边在蔷薇花下画字,以为她在学黛玉葬花,觉得其可厌,故用此典故讽刺。“霍译本”对典故进行详细阐述,给读者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读者领略异域文化。

(2) 赵姨娘便骂道:“你这个下作种子!你为什么弄洒了人家的药,招的人家咒骂?我原叫你去问一声,不用进去。你偏进去,又不就走,还要虎头上捉虱子。你看我回了老爷,打你不打!”(第八十四回)

霍译本:AuntZhaoimmediatelybegandischargingavolleyofabuseinhisdirection: ‘Youmiserablelittlerunt!Whatdidyouhavetogoandgetyourselfintotroublefor,spillingtheirmedicineallovertheplace?Isaidgoandaskhowshewas,notgobargingin!Butyouhadto,didn’tyou?Andwhenyouwerein,youhadtostayandgoadthedragonon.Youmusthaveknownyouwereplayingwithfire!YouwaittillItellyourfatheraboutthis!He’llgiveyouthethrashingyoudeserve!’

赵姨娘明白,贾环弄洒给巧姐熬的药,得罪了凤姐,故用“虎头上捉虱子”这个民间俗语斥责儿子闯了大祸。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巨型怪兽,凶悍邪恶。霍译本用西方读者具有认知的“龙”代替原文的“虎”,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同时增加 “play with fire”进行解释,使原文“干危险的事情”的蕴含意得到完整再现,译语读者阅读译文的感受和源语读者阅读原文产生的感受基本相同,实现功能对等。

(3) 哥哥的事上司已经准了误杀,一过堂就要题本了,叫咱们预备赎罪的银子。(第九十七回)

霍译本:TheCircuitJudgehasratifiedtheverdictofmanslaughter,andafterthenexthearinghisfinalmemorialwillbepresentedtotheProvincialSupremeCourtforconfirmation.Weshouldhavethecommutationmoneyready.

原文是薛蝌见薛蟠后向薛姨妈汇报时说的话,前两小句陈述客观事实,第三小句带出结论。陈述部分讲的是司法诉讼。审薛蟠杀人案的是知县,但西方没有类似的审判机制,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霍译本”用了circuit judge进行传译,体现辖区审判的内涵。过堂指诉讼当事人到公堂受审;题本是明清的奏章,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公事由官员用印具题,转交内阁入奏。两者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语。过堂的本质是审问,类似西方的hearing(审讯,听讯),故霍译本以hearing传译“过堂”。题本指把审讯结果报送上级。县知府审理完结的案件应报送省级,霍译本把题本解释为his final memorial will be presented to the Provincial Supreme Court for confirmation,虽然跟中国旧时的司法审判略有出入,但归化策略的使用对于英美文化读者了解整个案子的进程已经足够。

第三小句是无主句,动作的发出者可能是薛蟠,也可能是知县大人,霍译本改换角度,用we should......明确告诉薛姨妈当下应该做的事情,直截了当,便于读者理解。

霍克思深知西方读者没有原文读者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故在译文中添加了解释性文字。[3]第一例中,“霍译本”对典故进行解释,增加译语读者可以了解和认知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黛玉的形象和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后两例中的中国文化词语,“霍译本”借用译语的对等词语,使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归化到译语文化中,再加上适当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源语的特有文化。

二、减

减是删掉不必要的信息,按照译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进行叙写。

(4)嫂子说,我就是个韩信、张良,听了这话,也把智谋吓回去了。(第六十八回)

霍译本:EvenifI’dbeenaforensicgenius,whichI’mnot,hearingthemsaythatwouldhavebeenenoughtoshutmeup.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精通兵法,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推崇。张良在楚汉战争期间提出诸多策略并被刘邦采纳。二人在中国历史中是足智多谋、聪明绝顶的代名词。原句讲述凤姐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向尤氏诉苦,发泄心中怨愤。霍译舍弃了韩信、张良这两个对西方读者而言极为陌生的形象,以读者为导向,采用意译策略,语义直白清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消化各自文本信息时的质量与速度基本相同[4],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基本等值的信息,源语文化不再成为译语读者的障碍。

(5)贾政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第九回)

霍译本:IfhereadthirtybooksofthePoetryClssic,saidJiaZheng, “itwouldstillbetomfoolery.Nodoubthehopestodeceiveotherswiththissortofthing,buthedoesnotdeceiveme.”

掩耳盗铃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成语,但英美读者对其并不了解,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原文形象的策略行不通;如果对典故进行解释,会因用词较多过于累赘甚至产生喧兵夺主之感。“霍译本”省去了原文特有的文化意象,用平实的语言向译语读者传译基本含义。

(6)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第九十七回)

霍译本:GrandmotherJiawaspreoccupiedwiththeweddingarrangements,andintheabsenceofanyparticularnewsofDai-yu,didnotshowagreatdealofinterestinthegirl’sfate,consideringitsufficientthatsheshouldbereceivingmedicalattention.

太医是封建社会为皇帝、身份尊贵的妃子及皇族人员治病的人。贾母说请太医医治黛玉,不过是显示其皇族身份,但实际上当时她对黛玉已经不太关心和在意了,故“霍译本”对“太医”概念的省译一方面方便读者顺畅理解,另一方面映衬贾母的心理。

上面三例显示,在特定的语境下,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省略不会影响原文信息的有效传递,反而提供给读者流畅、简洁的译语文本。

三、述

述即陈述,是把原文信息按照译语方式进行叙述,通常要省略原文的信息和一些特有的形象。

(7)竟这样小小的年纪,就做了北邙乡女!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姐妹之情。(第九十七回)

霍译本:Howcanshebeleavingusatsuchatenderage,forthatdistantlandfromwhencenotravellersreturn.AndtothinkthatbecauseofXi-feng’sdeceitfulscheme,IhavenotbeenabletoshowmyselfattheNaiad’sHouseandhavedonenothingtoshowmysisterlyaffection!

北邙是山名,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用北邙泛指墓地。文中的“北邙乡女”代指女子的死亡,是委婉语。为适应题旨情景需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委婉语,增加了语言的含混性,减少了言语的刺激性。[7]译文用be leaving us委婉表达黛玉的去向,接着说她去的地方那么远,从来没有去那里的人回来过,含蓄表达黛玉之死。译文省掉了原文“北邙乡女”中国文化之含蓄表达,但明确清楚地传达了原文的真正含义,不失为忠实的表达,能较好达到交际的效果。

“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姐妹之情。”表达了三层意思,凤姐之计是因,“我”不能现身潇湘馆表达对黛玉的关心是果,译文把重心放在果上面,体现“我”的遗憾和无奈,行文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之一,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偷”和“换”是动词,“梁”和“柱”是建筑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凤姐使用偷梁换柱之计是指趁着宝玉昏聩,让宝钗冒充黛玉与之成亲,如果详细解释“偷梁”和“换柱”,会因为用词繁琐而干扰读者思路,影响译文可读性。因此,译者采用意译策略,用deceitful scheme翻译“偷梁换柱”,说明是欺骗宝玉的一个阴谋,言简而意赅。

对于原文的“北邙乡女”和“偷梁换柱”,“霍译本”未作形象的保留,也未用译语对等形象进行替换,只是把两个词语的核心概念用译语进行陈述,平淡地阐述信息。

(8)若真明白了,将来不是林姑娘,打破了这个灯虎儿,那饥荒才难打呢。(第九十七回)

霍译本:Icanseeweshallbeinrealtrouble,ifheseesthroughourschemeandfindsoutthathisbrideisnottobeDai-yuafterall.

灯虎即灯谜,比喻暂时被隐瞒的事情。拜堂之前,宝玉以为自己将要迎娶的是黛玉,但实际上凤姐等借着宝玉精神错乱,暗中安排宝钗与之成亲。“饥荒”是方言,意为麻烦。显然,凤姐的语言体现了明显的中国地方文化特色,如果直译,无法有效将信息传递给英语民族读者。霍译本在意译解释“打饥荒”的基础上,改译了“打破灯虎”。因为是对凤姐内心活动的描写,霍克思把对宝玉的谜般的隐瞒直白地表达为scheme(阴谋,不轨的策划),表明凤姐自己对此事的客观态度,展现了凤姐直率的个性,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信息,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倾向性。

四、改

改即改变,使原作的内容或形式发生改变,就本文探讨的《红楼梦》文化负载词英译而言,主要指句子层面的改变。

(9)我有一句话,宝玉昨夜完姻,并不是同房。今日你起身,必该叫他远送才是。他因病冲喜,如今才好些,又是昨日一天劳乏,出来恐怕着了风。(第九十七回)

霍译本:ThereisonethingIshouldtellyou.Althoughtheriteswereperformedlastnight,Bao-yu’smarriagewasnotproperlyconsummated.Hishealthwouldnotallowit.Custom,Iknow,decreesthatheshouldseeyouofftoday.Butinviewofallthecircumstances,hisearlierillness,theluckturning,hisstillfragilestateofconvalescenceandyesterday’sexertions,Iamworriedthatbygoingouthemightcatchachill.

文中有两个中国文化特色词:同房、冲喜。冲喜是旧时的迷信习俗,指家人为病重的人祝寿或者娶亲来冲掉不好的运气,从而达到治病目的。霍译本没有直译,而是用意译表达出核心的“转运(luck turning)”之意。“同房”是委婉语,指夫妻结婚后同床共枕而眠。原文中,贾母跟自己的儿子交代的是孙子宝玉昨晚拜堂成亲了,但并没跟新婚妻子同榻而眠。矜持、高贵的老夫人面对即将出外做官的儿子,要告知他孙子的结婚仪式完结,但婚姻生活没真正开始,还不能为贾家传宗接代。在霍译本中,读者看到:宝玉的结婚仪式完成了,但婚姻还没算完满。然后,贾母解释宝玉的身体不允许it,即marriage,婚姻生活。原文中的“同房”概念被完全隐去。婚姻生活最基本的概念是夫妻同床发生关系,现在宝玉没有婚姻生活,自然也就没有同房。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涵。另外,从语用角度看,改写中的解释句子“His health would not allow it.”可以理解为贾母对安排宝玉婚事未达到预期目的做出的开脱。在文本结构上,“His health would not allow it.”的运用也非常巧妙,承前启后,对前解释宝玉未同房的原因,对后解释宝玉不能根据习俗送别外出的父亲的根源,也体现了老太太的精明。 “custom decrees...”的增译让译语读者了解中国的送别习俗。在讲宝玉不能出来送别父亲的原因时,译者增加了“in view of all the circumstances”,切合英语读者先总后分的演绎式思维方式,易于读者接受。

五、创译

创译的核心是“创”,即创造,基于译语文化和现有词语,现造新词。

(10) 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第十九回)

霍译本:TomorrowisNibbansday,andeverywhereintheworldofmentheywillbecookingfrumentry.

原文出自贾宝玉讲的故事,说一群耗子过腊八,需要偷材料来煮粥。西方自然是没有腊八节和腊八粥的,中国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也说法不一,其中流传较广的版本记载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前,刻苦修行,一天因饥渴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黏米、糯米粥混合野果的米饭救了他。这天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也叫腊月,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正是在这一天,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以后每到这一天,僧众便取谷物香果熬粥供佛,用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供佛的粥就叫腊八粥。据此,腊八日即佛成道日,成道即涅槃。英语中表达涅槃之意的有nirvana和nibbana,相较而言,nirvana更常见。由于nibbana和“腊八”在发音上比较接近,霍克思选用了nibbana,并以此为基础,自创nibbansday这一新词。nib的基本含义是啃咬,nibbansday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老鼠啃咬食物的动作。综合而言,新词nibbansday的创造体现了源语文化,又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接受。

结语

读者需求是变译的根本出发点,变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读者需求的活动。霍克思、闵福德长期生活在西方读者群中,清楚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同时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在翻译《红楼梦》时进行策略性调整,运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译原语文化信息。霍克思翻译《红楼梦》运用了多种技巧,基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些技巧都可以视为信息传译中的变译。

[1]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 洪涛·女体和国族——从《红楼梦》翻译看跨文化移植与学术知识障[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 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颜建华)

David Hawkes’ Translation of Culture Loaded Words 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Dai Hong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120,China)

As the Chinese classic works, Hong Long Meng is characterized with broad and profound culture. When translating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is masterpiece, David Hawkes employed diverse strategies and means. This paper analyses Hawkes’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intending to prove that translation variation, with target readers’ orientation and the exer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o change forms of the language offers an effective way to deliver cultural message.

“The Story of the Stone”,culture-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variation,translator’s subjectivity,readers’ acceptance

2016-09-28

代红(1974~),女,四川广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I207.411

A

1673-9507(2016)06-0031-04

猜你喜欢
译语宝玉译本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宝玉问路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