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民间音乐文化及教育传承的可性行分析

2017-01-04 08:04:01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铜鼓安顺民间

梁 勇

(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安顺民间音乐文化及教育传承的可性行分析

梁 勇

(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文章结合安顺学院的实际,以安顺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为研讨对象,较为具体地论述了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的“可行性”之依据及策略,提出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为“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人设置“公益性岗位”,以明确民间艺人的高校教师身份,使其更好地从事民间音乐的教育教学及传承活动。

民间音乐;教育传承;可行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愈受到重视,民众的“文化自信”较之以往表现得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普通的基层民众,“文化自觉”已深入人心,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逐渐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学界的持续关注。本文结合安顺学院的实际,以安顺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为研讨对象,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的“可行性”视角切入,较为具体地论述了其“可行性”的依据与策略。

一、风格独特的安顺民间音乐文化

对于民间音乐,我国音乐学界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有区域民间音乐、地方音乐、本土民间音乐及地方音乐文化等。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伍国栋对民间音乐的解释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在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控、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1]2。音乐学家王耀华对“民间音乐”定义为“由劳动人民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背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与现代专业作曲家或历史文人音乐相比较,民间音乐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创博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异性(含地域性变异、内容型变异、审美性变异、即兴变异等)等特征”[2]4。安顺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限于字数,这里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类型作简要论述。

1、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戏演出时,只用一锣一鼓伴奏……围场演出不搭篷,演员无出将入相之别;唱腔上是演员上下句唱完,第二句落底众人再接伴唱;打斗时,锣鼓紧密,拼杀激烈,刀枪相碰之声不绝于耳。在西面、西南面、西北面的范围内,这里的地戏演出时,有的除了一锣一鼓伴奏外,还加有一个钹;……在唱腔上不是第二句七字落地后众人伴唱,而是演员只唱第二句的前四字,余下的三个字由众人伴唱;打斗时节奏较缓,有的表演时刀枪不直接相碰,只作象征性的刺杀动作,甚而一手持枪一手拿花扇,在锣鼓声中的表演更具舞蹈化的美感。[3]116

安顺地戏虽然属于戏剧类型,然而其唱腔的音乐特色非常具有音乐性,而且由于地戏的历史文化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布依音乐文化的瑰宝: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铜鼓,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神器,我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生活都离不开铜鼓。2006年,由安顺地区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贞丰县共同组织申报的《铜鼓十二调》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学界通用的分类方法,铜鼓共有八种类型,即“石寨山型、万家坝型、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麻江型、遵义型和西盟型”[4]47-101。镇宁自治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音乐中所使用的铜鼓属于麻江型铜鼓,主要流传在镇宁县境内的扁担山乡、大山乡、募役乡、六马乡、丁旗镇、良田乡、沙子乡和城关镇等布依族聚居村寨。

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其音乐文化及音乐形态别具一格。第一,它的表演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铜鼓为中心,与其他乐器如唢呐、锣和镲等一起合奏。具体演奏时,铜鼓悬挂于空中,由两人站立于铜鼓两侧同时击打铜鼓的不同部位;第二类,铜鼓同样悬挂于空中,但乐器的组合只有两种打击乐器即铜鼓和皮鼓,由一人单独击鼓表演。第二,关于铜鼓的表演场所,传统的铜鼓表演场所主要在丧葬和祭祀等较为庄重神圣等场合,如今各类节庆活动里都看到有铜鼓的演奏,以营造节日里的欢乐气氛及憧憬美好的生活。第三,铜鼓十二调音乐特点别具一格。总之,同时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宁自治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也是安顺地区重要的民间音乐文化。

3、安顺其它民间音乐种类:省级非遗名录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四个级别,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安顺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上文提及的国家级非遗名录“安顺地戏”和“铜鼓十二调”外,国家级的还有由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主,联同兴义市和贞丰县三个县市共同申报的“布依族勒尤”。此外,安顺地区还有多项省级传统音乐类“非遗”目录。如表一所示。

表一:安顺地区省级传统音乐(歌舞)“非遗”名录

近年来,国家由上到下都很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安顺也不例外。自2012年起,安顺市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的传承工作补助经费,不仅纳入了财政预算,并组织整理编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揭秘安顺》一书,详尽介绍了安顺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安顺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可行性”

1、安顺具有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师资力量

安顺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主体为安顺的地方高校,即安顺学院。安顺学院共有16个二级教学部门,音乐学专业设在艺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本土艺术,融入当地社会,服务地方经济。音乐学专业专任教师共有2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9名,这是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和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资团队。近年来,在学校及艺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宗旨引领下,音乐学教师开展了大量的安顺地方音乐文化调查研究,也发表了较多较高质量的地方音乐文化科研论文和教改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收录在罗文帝主编的《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和《黔中民族艺术研究》两本论文集中。此外,近年来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中,有部分老师已完成研究或主持在研或参与研究安顺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或课题及教改项目(如表二所示),这凸显出音乐学师资具备较强的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能力。

2、“非遗”传承人:“公益性岗位”引进师资

自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12]12号)以来,“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运而生。十余年来,“公益性岗位”不仅事关民生问题,而且“公益性岗位”的在岗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这几年来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的中国第四部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是在杨正江带领指导下的由一支不到10人的临聘人员(他们自称“亚鲁王团队”),从2009年开始到2011两年间有序挖掘整理翻译出版的。这部苗族英雄史诗的《亚鲁王》出版,不仅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而且还由此改写了(南方)苗族没有英雄史诗的历史,出版当年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亚鲁王团队”何以创造奇迹?笔者目前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亚鲁王》音乐文化研究”,因此长期和“亚鲁王团队”一起进行田野考察。长期与他们一起生活和工作中,笔者认为,他们创造奇迹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个团队成员全部是青年苗族,会说母语,热爱并熟知本民族历史文化;第二,为发展传承及弘扬本民族文化,他们白天翻山越岭寻访歌师,夜晚案头挑灯整理材料,不畏辛苦劳作;第三,以“公益性岗位”性质明确其身份(2009年的临聘人员目前已全部转岗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并统一缴纳“五险一金”,进而从体制上激励团队工作的积极性。

以《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政策指导,借鉴“亚鲁王团队”的工作模式,将安顺地区传统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人以“公益性岗位”引进高校,充实师资,使其在从事民间音乐的高校教育传承之工作具有教师岗位的稳定性、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和课外实践的活态性,从而使教学主体能全面系统深入的进行民间音乐的教学,学习主体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民间音乐,最终避免目前很多高校那种较为随意的、零散的、间断的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似的教学弊端。

3、重视地方音乐课程的建设

安顺学院对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应注重地方音乐文化,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并将其作为主修课纳入课程体系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

首先,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地方音乐文化氛围,创设母语音乐语境。众所周知,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体制是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为以牺牲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前提,以西方音乐文化中心为基础。为此,“要广泛通过多种形式利用母语音乐教育资源创设母语音乐语境。避免在‘跪对’西方音乐体系的同时,对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采取了‘背对’的态度”[5]。

其次,调整音乐学培养方案,以凸显地方音乐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安顺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及“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三大板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则分属“选修课”板块,并作为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库资源以备选的方式选择性地开课。虽然“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有一周的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课,但是由于学生无任何相关知识背景,外出一周的采风课,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需要重新调整音乐学培养方案,将地方音乐资源作为主修课进行教学,并分配一定的学时学分,从而达到地方音乐课程开设的预期目的。

第三,开发校本课程。安顺学院学校领导层面很重视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教师一定的调研经费,鼓励教师进行地方文化田野调查,编写教材,并联系出版社给予资金补助出版。因此,音乐学专业应联合校内外资源,对地方音乐文化,特别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录进行整体系统的调查,并编写教材。

4、设置民间音乐专业,以“双重乐感”为路径,向“专业型”教育传承迈进

申报并设置地方音乐(乐种)专业,这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国内多所高校结合本地音乐文化资源,都开设了相关的地方音乐专业,如新疆师范大学开设的木卡姆专业和泉州师范学院开设的南音专业等。安顺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学院可以借鉴这些开设地方音乐专业的做法,将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遗”名录“安顺地戏”或“铜鼓十二调”申报新专业,进行高校教育传承。如何有效地进行高校教育传承呢?笔者认为,可以“双重乐感”的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传承。

“双重乐感”是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Mantle-Hood)基于研究“他者”音乐文化而应具备的一种研究手段,属于方法论问题,但是“双重乐感”理论也可用于民族音乐的教育传承——“就是要把对音乐文化统一性的追求转向对音乐的文化差异性的关注(B·内特尔);把对音乐现象的科学分析转向对音乐的文化历史观照(S·费尔德);把以欧洲人听觉为基准的‘音感’普遍性转变为破除听觉‘偏见’的立场;从单一音乐能力(单一乐感)概念转向双重(多重)音乐能力的实践(M·胡德)”[6]3。在国内高校中使用“双重乐感”理论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教学传承已有成果的实践案例,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安顺学院在民族音乐教改实践中,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具备较强民间音乐研究能力的原有师资和熟知民间音乐的“非遗”传承人(引进师资)一起,以“双重乐感”进行研究及教学,从而将逐渐从“修养型”过渡到“结构性”,并将最终达到“专业型”的教育传承目的。

[1] 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

[2] 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帅学剑·安顺地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 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5] 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J].中国音乐,2002(2).

[6] 罗艺峰·从普遍主义、相对主义到文化全元论——音乐人类学发展的“正、反、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2).

(责任编辑:李昌礼)

Analysis about the Feasibility of Local Folk Music and the Inheritance of Education in Anshun

Liang Yong

(College of the Arts, 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 Guizhou, China)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Anshun University, rich folk music culture in Anshu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ore concretely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n the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cal folk music in university education,and crea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r folk artists, set up “commonweal positions”,to folk artist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dentity, to make it better in the folk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and inheritance activities.

folk music,inheritance education,feasibility

2016-09-15

贵州省2014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安顺学院2014年度艺术、体育专项培育项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主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项目编号:2014ASXYJG)研究成果。

梁勇(1980~),男,苗族,贵州紫云人,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G640

A

1673-9507(2016)06-0062-03

猜你喜欢
铜鼓安顺民间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1:59:40
寻味贵州——安顺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8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众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快乐的小铜鼓
黄河之声(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