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智光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之分析
回智光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文章从中国和日本饮食文化的差异入手,就中国饮食观念、饮食礼仪、饮食烹调及选材、酒文化、饮食习惯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以期达到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之目的。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特征
中国和日本都属亚洲东北部国家。从很早以前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已经对近邻日本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两国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及风俗习惯并不同因素影响,造成两国饮食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深入探究中日两国饮食的差异,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从文字中就可以看出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地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奥精微和中国人对饮食的珍视。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饮食养生”,食物的好坏,味觉永远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佳肴时一般用“色、香、味”作为标准,虽然在“色、香、味”的排序中味在最后,但一般如宴请宾客时,常常会先说:今天的菜不知道合不合您的口味,而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不够精美等。
日本人早期的传统思想意识观念认为做饭做菜是下等人才会做的工作,上不了大雅之堂,因此饮食文化在日本早期不被人们重视。日本人口多,面积小,保护环境、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习惯于传承先人留下的美,饮食时也表现出含蓄、内敛的美。日本菜肴很注重”形”,常常将烹饪出来的菜肴作为自然景物中的鲜花或风景,但是不注重什么滋味,不以香气诱人,而以神思为境[1]。
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饮食文化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招待亲人朋友,习惯于提前几天邀请,客人应邀赴宴一般比约定时间晚到5分钟左右,这样主人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免得客人先到产生的尴尬。主人和客人在席位的安排上,客人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位、辈分等选择相应的座位。一般情况下,主人坐在靠内、离门口最远的地方,年龄、职位、辈分低的人坐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菜上到桌后主人先行品尝,主人用专用筷子为客人布菜,以表示热情好客之意,客人表示谢意之后再食用,主人和客人之间彬彬有礼,洋溢着和谐气氛。中国菜肴的特点是品种多、菜量大,上菜顺序为开胃菜、主菜、小点心、水果。通常主食为米饭,在宴请中一般处于从属地位。在中国,客人故意吃剩下表示“饭菜丰盛”,主人“招待周到”,主人认为“宴请成功”。2012年以来,国家倡导把点的菜全部吃光,拒绝铺张浪费力行节约的“光盘行动”,使中国人饮食浪费现象大为改变。
日本人邀请客人时通常会提前一个星期当面去邀请,而且会至少提前一两天再次确认。客人如果不能准时到达,需提前通知主人,日本人赴宴非常讲究准时。在坐席的选位上中日两国之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会把主宾让位到宴席的正位的地方,也有从职位、辈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等方面安排客人的坐席。日本的宴请通常从“干杯”开始,喝过主人倒的第一杯酒之后,说声我“领受了”(“いただきます”)客人才能进食,用餐时不可将菜放入饭碗中,不能用筷子为客人布菜等。在日本就餐的顺序多以清淡的菜肴为先,如先吃一些冷食或凉菜,之后才是炒菜或炖菜,最后以甜食结束。日本的食量以适度为准,花样精致种类繁多,但每碟的分量较少。日本人讲求适度原则,以“吃净”为礼。日本人在餐后,通常向主人说一声“谢谢您的款待”(“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2]。客人在被招待后的24小时之内,用给主人打电话等方式表示感谢。
制作中国菜肴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烹饪技巧外,每种菜肴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规则。原料在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因素外,还要根据菜肴风味,对选料进行特殊处理。每一菜肴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烹调,原料要经过煮、煎、卤、炸、炒、炖、烤等多道程序才能达到烹饪的效果[3]。
中国饮食食材选择上非常广泛,水中的、地下的、地底的、天上的、植物的、动物的、天然的、人工培植的都可以成为中国饮食食材。
日本人经常食用冷菜即以生﹑冷﹑清淡的饮食品味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注重发挥材料原有的味道,所以生吃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例如日本的菜肴最负盛名的是生鱼片,鲜鱼不经加工,只蘸佐料直接食用。日本饮食烹调及食材选择上与中国的差异非常大。
说到中日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及中日的酒文化。中国很早就已经学会了酿酒,酒文化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但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在文学诗歌、政治经济、人生哲学、艺术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酒主要有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但是最为中国人青睐的是白酒,中国白酒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中国人在日常饮食中习惯举杯叙情,喝个痛快。无论是年节假日还是喜事临门,或是朋友家人的久别重逢,酒常常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
中国人饮酒时,双方一定要干杯并且喝干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否则视为失礼。作为主人招待客人时,应把客人喝到尽兴以表示诚意,所以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但喝酒时在餐桌上避免喝醉,直到用餐结束必须保持清醒,如果在餐桌上喝的大醉,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日本的酒文化最初也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由于历史经历和社会的变迁,近年来中国和日本饮酒存在很大的差异。清酒是日本人最主要的酒品,清酒的原料是秋季收获的大米,经冬季发酵酿制而成。日本人饮酒时,双方也要干杯,但所谓的干杯是举起杯子示意后适量饮酒,不需喝干,可以按照自己的酒量随意饮用。与中国人相反,日本人通常不互相劝酒。在餐桌上喝得酩酊大醉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失礼的事情,而具有一定自治能力不去贪杯的人会被认为可以信赖[4]。
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有着执着的追求,历经久远、深奥精微,从食材的发掘、食物的制作、再到“色、香、味”等各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宝藏,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全方位、深格调、多层次的文化。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5]。这是因为,中国的烹饪方法,十分注重整体效果,丰富而又和谐,多样而又统一,带有浓郁中国哲学的调和色彩和宽容性。
日本饮食文化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性格、精神与情感。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除了在二次大战后被美军占领过之外,历史上从未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占领,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较单一[6]。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小,四面环海,物产资源比较匮乏,形成了食物生吃、少油、清淡、保持食物的原味的饮食习惯。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当我们为中国饮食文化而骄傲的同时,必须注意其中问题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3岁,位居世界第一,其主要原因与饮食相关。
日本人多将食物生食、少油为主。研究表明,生鲜的食物营养最为丰富,反之食物经过多道烹饪的制作,部分营养会受到破坏。中国人通常喜欢熏制食品或是含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有害身体健康。日本人的传统食材是大豆产品、海草、鱼类、蔬菜等。大豆不含胆固醇,并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预防心脏病。同时,大豆中还含有一种抑胰酶的物质,它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大豆被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褐藻糖胶是海草的成分,除了能提高免疫力和抗高血压的作用之外,还能诱导癌细胞自然死亡,在癌症治疗领域备受关注。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所含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人体吸收率高。鱼含有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等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鱼肉中脂肪含量低,而其中Ω-3脂肪酸具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蔬菜和大豆搭配的饮食低脂肪低卡路里,营养丰富均衡。
总之,中国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饮食文化虽深入人心,但是其负面影响必须转变,学习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可取之处,积极地调整转变饮食方式和结构中不良部分,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意义深远。
[1] 谭玲.饮食文化对比[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 芦英顺.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对比[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27-128.
[3] 张惠临.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 新邦.日本的酒文化 [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3.
[5] 姚伟钧.饮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4):1-5.
[6] 回智光.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75-77.
(责任编辑:刘士义)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diet culture
HUI Zhigu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diet culture,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inese diet concept,diet manner,cooking,material collection,wine culture,diet habits and so on in order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iet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health.
Chinese and Japanese diet culture;differences;characteristic
2016-04-26
回智光(1977-),男,辽宁沈阳人,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G04
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3-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