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亲,廖祖峰
(1.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江西南昌七里乡,江西 南昌 331733)
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对策研究
陈朋亲1,廖祖峰2
(1.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2.江西南昌七里乡,江西南昌 331733)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而加强基层层面的协商民主,不仅可以把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组织,增强协商民主的社会影响,又可以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权利意识,调动百姓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提升基层民主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固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村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意识有限、缺乏监督问责制度、群众参与协商热情不高、协商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群众路线;政治参与
基层民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随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基层民主建设变得更为重要。进入新世纪,自西方国家协商民主理论引入我国,从而使协商民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并非是对西方国家协商民主理论的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开拓民主实践途径,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
(一)有利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同样人民群众也需要党的引领。在政治社会生活之中,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理念,尤为关注基层协商,强调民众的话语。其重要作用在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观能动性,相较于西方传统自由主义者对基层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担心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协商民主以协商为关键,其将人民群众参与作为基本动力,将人民群众作为参与主体,故此全面激发起群众创造性、自主性及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全面参与国家生活,以此来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这方面有利于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一方面有利于践行群众路线,进而使得群众路线在持续转变的背景下获取新的表达。[2]
(二)有利于提升公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主人是人民群众,党执政的使命就是对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予以指引、支持和巩固,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予以维护和实现。在我国众多人口中,基层人民群众占据了绝大多数,是我国人口构成的主体,实现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实现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可为群众畅通表达提供有效途径,促进群众有效、健康政治参与行为得以扩大,使得群众的诉求表达有章可循,使得社会各个群体自身利益得以落实,真正意义上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凸显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凸显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可见,实现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对促进人民当家作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推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高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人们利益诉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基于协商民主的内在特点,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当今,我国十分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从古至今,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任何历史时期总是在存在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同样存在着各种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全面没有冲突、矛盾的完美社会是不存在的,党和国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执行者,他们通过合法流程对各种利益群体进行规范、约束,在我国基层协商中,通过相互全面交流、沟通,对所关注的问题达成共识,此外,人民群众还可通过协商,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降低分歧、消除冲突等,群众民主行为更加规范,以使群众民主素养全面提升,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有利于政府治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人民群众的关注、信息的获取和有效地认识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体验,是政治决策制定的重要前提。不论是哪一项决策,其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行,就务必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协商形式,通过协商、讨论可增进认识,减少分歧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部分参与者可进行自由平等的讨论、交流,经科学的分析、审视,可能是转变自我认识,可能是说服他人看法,最终获取大家一致认可的科学结论。可见实现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对促进协商决策民主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协商主体意识有限
人民群众协商主体意识是实现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前提。现阶段群众协商主体意识不强,其原因在于:
1.民主根基薄弱
我国经历很长时期的封建主义统治时期,其犹如金字塔一般的权力框架一方面造成人民群众完全失去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也衍生出恪守本分的君民思想,导致人民群众参与意识有限及主体地位遭受束缚,此类情况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旧存在。在未来一段时间中,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势必会遭受到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有限、参与能力缺乏等问题的重重阻碍。
2.政治素质较低
相关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度便会提升,且对政治会更为敏感,通常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具备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可见,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有效与否,受人民群众政治素质高低的影响。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文化水平的总人数相较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要高出很多,如此,一定程度说明了我国人口文化水平的提升还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人口文化水平滞后势必会对群众政治素质提升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基层协商民主有序健康发展。[3]
(二)缺乏监督问责制度
监督问责制是搭建“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二者间相互制约、沟通、和谐的平台机制,是将监督与责任追究集于一体的制度。目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正处于深入阶段,制度建设还不到位,公共事务的协商没有制度的保障,没能够真正体现公意。如贯彻落实已经签订了的劳动协议,属于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重中之重。即便诸多法律法规存在相应的规定,然而依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未对协商详细做法、作用予以明确规定,无法对企业产生有效约束力,制约、强制水平有限;二是未对政府责任予以明确规定,针对企业不依据工资集体协商的约束条款广泛缺失;三是未对协商保护予以明确规定,使得协商难以有序展开。受此影响,集体协商操作起来往往无章可循,制度完备性不足,缺乏监督问责制度,导致企业、工会总是钻法律的空子,部分企业一到需要兑现承诺之时便借各种理由予以推诿,应付企业员工,此类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商的成效,对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群众缺乏参与热情
协商是基层协商民主模式的重要基础。协商属于一类讨论形式,是一个相互交换观点的对话性行为,是为了对一部分唯有通过人际相互合作、协作方可处理的问题的方式,换言之,协商还属于一类共同的合作性过程。协商民主可于不同角度、层面实现公平、公正,协商参与人员对不同意见、看法进行自由、公开表达,经理性客观的斟酌,可能是转变自我认识,也可能是同意他人看法,最终获取大家一致认可的科学结论。协商是全面整体形成共识前公共的理性反思,可实现共识的合理、公正。我国人民群众受长时间封建固守思想影响,他们思想主动性不足,缺乏参与热情,鲜有对政策科学合理的主动询问或者质疑。近年来,我国基层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到进一步增强,但从相关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可发现,群众对协商民主的重要性仍旧缺乏进一步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四)部分协商流于形式
协商民主实质上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手段、程序,于民主发展进程中引入协商手段,运用协商该工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指的是一套准则、体系,但于协商期间诸多事物均未被固化,协商未构筑为制度化体系,部分协商流于形式,规范性不足。[4]程序性方面,协商民主讲究的是不同方面的协商过程,基层协商同样如此,应当强调相互协商,然而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协商程序性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协商环节方面,缺乏全面性、稳定性,要想实现协商民主真正意义上转换成促进民主发展的手段,要实现制度化,要具备全面稳定的环节。然而现阶段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存在严重的随意性,由于没有法律支撑,即便存在相关法律,遵守与否同样存在问题。
(一)强化对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基层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但认识仍然有限,鉴于此,首先,要强化基层人民群众对协商民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对协商民主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同时依照实际展开量化反思。经系统学习与思考,认识到何种性质需要得到协商,展开协商又有着何种规划化程序等。[5]其次,全面要全面强化协商主体包容性、代表性。在各类协商时,要实现协商最终结果与集体利益最大公约数尽可能接近,最首要的要求就是确保协商主体具备包容性、代表性。协商价值体现明显与否,与协商主体是否多样性存在莫大联系。同时,应当借助协商真实效果吸引对协商不重视的相关群体,使他们认识到协商的重要意义,并使他们逐步参与其中。协商主体涉及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与不同利益团体,因此要持有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协商主体,即便对方所持有的立场与你相对。
(二)规范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一是需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强调协商民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完善协商民主程序应当结合实情,遵循科学合理、简便可操作、民主集中等原则,制定协商方案,对协商主题、内容予以明确,对协商人员进行确定,对协商成效获取、反馈进行关注等,如此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实现协商程序的可靠高效。除了对协商民主程序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协商民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切实的平等是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终极目标,认识切实的平等即为实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将协商民主程序与协商民主切实平等进行有机融合,有效体现协商民主平等的现实意义。[6]二是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水平。实现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即是使得协商具备相应固定化的模式,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水平,全力创新基层社会协商民主实现形式。
(三)培养基层协商民主文化氛围
通过建设协商文化,全面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主观能动性。一是逐步培养人民群众协商参与意识,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素养,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参与协商。二是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协商水平。对人民群众展开全面培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引导、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工作水平。使基层领导干部懂得运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强化基层政权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消除基层协商民主发展面临的阻力。
(四)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发展途径
一是引导新媒体参与基层协商民主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创新载体。二是将评价和反馈机制引入基层协商民主程序。政策一经发布,群众可结合一系列传统媒介把关于决策问题及影响等信息传递于决策者,同时能够全面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反馈、评价速率,提升公共协商获取共识的时效性,确保协商民主呈现得进一步科学完整。[7]
总而言之,基层民主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随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基层民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John S.Dreyzek.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Different Places[M].The Search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2006.
[2]王雅楠,宋博,杜仕菊.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162-163.
[3]唐忠义,陈祥,袁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6):245-246.
[4]叶娟丽.协商民主在中国:从理论走向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5]陈洪生.传统乡村治理的历史视阈: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对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6):20-25.
[6]刘国普.统一战线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基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7(5):145-146.
[7]赵宇霞,等.我国农民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视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何志玉
Consultative Countermeasures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CHEN Peng-qin1,LIAO Zu-feng2
(1.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stitut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2.Jiangxi nanchang in seven townships,Jiangxi Nanchang,331733,Chinna)
Abstract:The party's 18 proposed to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ultation of grassroots democracy,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strengthen grass-roots level,not only to ou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tentacles extend to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to enhance the social impac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but also improve citizens'political rights awareness,mobilize political people's active participation,to enhance the level of grassroots democratic development.Develop grass -roots democracy in rural Consultative course of great significance,but at present limited consciousness rural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consultation,lack of supervision and accountability,popular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enthusiasm consul-tation,negotiation and other issues affecting the formality of rural grassroot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evelopment of.
Key words:rural grassroots;deliberative democracy;mass line;political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2-0058-03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AZZ001)、广西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B20146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朋亲(1990-),男,江西赣州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政治理论与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