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先舒诗学思想研究及其存在的局限

2016-03-18 18:55张雪梅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张雪梅,杨 晖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毛先舒诗学思想研究及其存在的局限

张雪梅,杨 晖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摘 要:毛先舒继承并修正了明代前后七子及云间派陈子龙的复古思想,主张通过强调情志,调节性灵与格调之间的矛盾。《诗辩坻》体现了毛先舒“复古宗唐,标举格调”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但在标举格调的同时注重诗歌感情的抒发。毛先舒的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成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一现状既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关键词:毛先舒;《诗辩坻》;诗学思想;研究局限

毛先舒是清初“西泠派”的核心人物,其诗论《诗辩坻》是“西泠十子”唯一的诗歌理论著作。《诗辩坻》有康熙间刻《思古堂十四种书》本和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本。《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诗辩坻》评历代之诗,首为《总论》,次为《经》,次为《逸》,次为汉至唐,次为《杂论》,次为《学诗径录》,次为《竟陵诗解驳议》,而终以《词曲》。”[1]毛先舒论诗推崇汉魏六朝,贬抑宋诗,尊古作而轻近律,其崇古的倾向与前后七子和云间派一脉相承,但其主张将性情与格调统一起来,立论调节复古派“尺寸古法、模仿形似”与公安派“戏诚嘲笑、俗浅鄙悝”的弊端,以“温柔敦厚”诗教观贯穿始终,辩证地接受“崇法复古”与贵“真”主张,兼取格调派与性灵派之长。毛先舒诗学思想反映了明代诗坛复古与反复古斗争的延续。他客观上对明代诗学流弊的清算,为清代格调论诗学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毛先舒生平及著述

(一)毛先舒生平

毛先舒(1620~1688年)是清初文学家,字稚黄,又名骙,字驰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诸生,明亡后不求仕进,曾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2]毛先舒为“西泠十子”领袖,“少奇慧,八岁能诗,十岁能属文。十八岁著《白榆堂》诗,陈子龙见而奇赏之,因师子龙。”[3]甲申国变后,毛先舒隐居著述,直至去世。徐旭旦赞其:“身不跻乎通显,而以德为荣;才不着乎庸绩,而以术为名。不炫奇以夸世,故人服其善;弗枉已以狗物,故天锡其龄。”[4]

对毛先舒生平的考证主要依据其墓志铭。与先舒同时代的毛奇龄曾作《毛稚黄墓志铭》,称其“生于泰昌元年十月十五日寅时,卒于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初五日子时,享年六十有九。”清李元度著《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收毛先舒一条,简述其著述情况,并将他与毛奇龄、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清史稿》卷四八四介绍了毛先舒在内的“西泠十子”。当代学者谷辉之所著《毛先舒年谱》,按年份编排,历数毛先舒一生相关事件,为研究毛先舒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孙静庵著《明末清初史科选刊·明遗民录》、浙江省人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人物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著《浙江人物志》、朱培高著《中国文学流派史》、张福庆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家字号室名别称词典》、袁世全主编《誉称大辞典》、孔昭明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4辑清先正事略选》等对其生平均有简单介绍。

(二)毛先舒的评价

毛先舒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一些总集有对其本人及诗歌风格的评价,加之他与陈子龙、吴伟业、施闰章、宋琬、陈维崧、李渔、魏禧、王士祯、王士禄、洪昇等著名文学家相交游,有诗文往来,一些诗话、别集类著作中也存有时人的评价与他的交友情况。

《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介绍毛先舒生平及著述,评其“诗音调浏亮有七子余风,以古学振起西泠,天下士翕然称之”[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四库全书》中所收“西泠十子”的作品集、诗人有相关评价,称毛先舒《东苑诗钞》“大抵音调浏亮,犹有七子之余风焉”[5]660。阮元《两浙輶轩录》介绍“先生出陈卧子之门,又从刘念台讲学,与西河鹤舫齐名时人语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6]。(清)王晫《今世说》评价毛先舒“澹泊宁静,不求闻达,以古学振起西陵,天下士翕然称之”[7]。王士禛《渔洋诗话》有“余喜毛稚黄《西施绝句》云:‘别有深恩酬不得,对君歌舞背君啼。’此意未经前人道过。”[8]杨钟羲《雪桥诗话》在进行诗歌流派研究时涉及毛先舒和“西泠十子”,记载了毛先舒师从陈子龙,继承云间派“诗主唐音的观点”。在《樊榭山房集》中,厉鹗为其友人所作序文流露出对毛先舒的崇敬之情。当代学者蒋寅称,“钱塘诗人中,只有毛先舒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批评家。他的《诗辩坻》四卷,是清初诗学中很重要的论诗专著。”[9]544

(三)毛先舒的理论著作与诗文创作

毛先舒工诗,在词与音韵学方面亦颇有造就。他一生著述颇丰,自行刻印了《思古堂十四种书》。此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二百十一册收录其《潠书》八卷、《思古堂集》四卷、《东苑文钞》二卷、《东苑诗钞》一卷、《小匡文钞》四卷、《蕊云集》一卷、《晚唱》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杂家类第九十五册收录其《格物问答》三卷、《螺峰说录》一卷、《圣学真语》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四十五册收录《诗辩坻》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小学类第二一七册收录其《声韵丛说》一卷、《问韵》一卷、《韵学通指》一卷、《韵白》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词曲类第四二五册收录《填词名解》四卷。

其他收录毛先舒作品的有:霍松林主编《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收录《诗辩坻》、《填词名解》、《南曲入声客问》,说明毛先舒生平、成书时间、版本源流及主要内容,从诗词曲三个方面介绍毛先舒理论专著。谭新红著《清词话考述》收毛先舒《词辩坻》、《鸾情词话》、《填词名解》,对毛先舒进行简介并附带内容述略和版本考略。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选录毛先舒《诗辩坻》部分内容。刘永济著《宋词声律探源大纲·词论》附录毛先舒《唐人韵四声表》。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选录毛先舒《诗辩坻》及《论词》。《钱钟书手稿集》亦有钱先生对毛先舒《匡林》和《诗辩坻》的批注笔记。

毛先舒生平、著述的相关资料较多,既有明清时期的文献,也有现当代编选的资料,但现当代资料多承衍、叙述,并无突出的补充增益,这一类资料多叙述,也涉及对毛先舒其人、其文学创作的评价。总的说来,这类资料足以对毛先舒的生平及著述有一充分的了解,能确定其参与西泠派的诗文创作活动,为“西泠十子”之一,并有“浙中三毛”称号。这些资料能兼及毛先舒交友情况以及对其诗文创作的评价,为研究其诗学思想提供一些参考。

二、毛先舒诗学思想研究

毛先舒的诗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诗话理论《诗辩坻》中,同时也散见于其编选的《西泠十子诗选》等诸多评论当中。学术界对毛先舒诗学思想研究主要从西泠派着手,以《诗辩坻》为本,作宏观的概括。此外,也有从某一特定方面对其诗学思想进行解读,譬如“格调”等。总体而言,对毛先舒《诗辩坻》的理解集中于其“复古宗唐,标举格调”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等主要方面,也有对其诗人诗作个案分析的一些关注。具体可分为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两个层面:

(一)整体研究

1.“西泠十子”中的毛先舒

“西泠十子”以诗文并称,步趋云间。毛先舒为西泠文人中文学成就出类拔萃者。学者对毛先舒的关注首先从“西泠十子”间的交游唱和活动出发,兼顾他们与云间派陈子龙的交往,以诗歌创作与论诗主张为研究对象,其中涉及对毛先舒及其诗学思想的评价,而总体呈现出以《诗辩坻》的诗学思想来概括整个西泠派的诗学主张的局面。

这种研究首先出现在清代一些诗话、总集、传记类著作中。陶元藻《全浙诗话》对陆圻、毛先舒、沈谦、柴绍炳、张丹、吴百朋有相关评论。毛奇龄《西河集》对“西泠十子”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有简单介绍。《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对“西泠十子”进行简单介绍与评价。朱庭珍《筱园诗话》称“西冷十子中则毛稚黄、陆丽京二人尤为矫矫。”[10]潘耒《思古堂集序》有“毛子稚黄少负轶才,为‘西泠十子’之最”[11]780。现当代一些著作视西泠派为云间派的分支,认为两派论诗主张大体相同,在复古道路上一脉相承。姚蓉认为,“清初诗坛,杭州的西泠派是作为云间派的分支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毛先舒在诗学著作《诗辩坻》中的观念,反映了西泠派的理论主张。”[12]

专篇论文亦多从诗歌创作群体的角度出发,对“西泠十子”进行整体研究。朱则杰发表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的《西泠十子系列考辨》对十子进行详细考辨,认为“西泠派”不等于“西泠十子”,西泠派更包含了西泠后十子等更多人的泛称。其发表于《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略论明清之际诗坛上的西泠派》一文介绍了在云间派影响下出现的西泠派,认为西泠派诗人总的创作倾向大抵与云间派相近。但也注意到,西泠派的诗风在格调方面也有不同之处,西泠派诗歌多委婉蕴藉,温柔敦厚,较为平和。此篇论文注意到西泠派对云间派的继承的同时,也发掘了西泠派自身的特点。华东理工大学严鹏的硕士学位论文《清初“西泠十子”及其诗学观研究》以“西泠十子”为研究群体,讨论了十子并称来源、成员考辨,交往特征以及诗学观。其中以一小节的篇幅讨论“《诗辩坻》与‘西泠十子’的诗学观”,最后以《西陵十子诗选》为文本研究十子诗歌创作情况,并关注其对浙派、洪昇和蕉园诗社的影响。总结而言,十子主要创作五七言古律诗,远追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近法前后七子及云间派,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相契合。此篇论文对西泠派的介绍算完备,给出了合理的分析和评价。易果林硕士学位论文《陈子龙与明代格调派诗学》提出毛先舒与陈子龙诗学观颇为一致,认为陈子龙在诗学观念上对毛先舒影响较大。胡春丽发表于《殷都学刊》的《毛奇龄交游续考》涉及毛先舒与毛奇龄交友、唱和情况,毛奇龄为毛先舒作《毛稚黄墓志铭》。张涛发表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的《文学社群与明清地域文学流派》简单介绍“西泠十子”和其编选的《西陵十子诗选》。李新发表于《绍兴文理学院》的《陈子龙与西陵十子考》从陈子龙与十子交友情况说起,总结十子思想上沿袭陈子龙的复古模式。张文静硕士学位论文《文人并称视阈下的云间三子研究》以文学流派为出发点,提及云间三子与西泠派交友情况,也分析了两派在“尊唐”和“尚雅正”上的共同之处。

在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背景下,研究者多重视“西泠十子”的宗唐倾向,与云间派意趣相投的复古主张,对毛先舒的诗学思想的关注也多从这些角度出发。从创作群体出发的研究囊括了毛先舒复古诗学思想的大方向,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细微论述。

2.《诗辩坻》的诗学思想

如果说从诗人群体的整体性出发只能摸索出毛先舒诗学思想的主要倾向,那么对《诗辩坻》进行专门研究就可以对其有更完整的理解。从宏观角度专门分析《诗辩坻》诗学思想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一是王英志著《清人诗论研究》一书中收录的《毛先舒〈诗辩坻〉批评》一文,以《诗辩坻》为研究对象,分析毛先舒诗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含蓄蕴藉的艺术感,标举格调的复古观,指出毛先舒崇尚复古的局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其“诗主风骨”的积极意义。二是台湾学者张健《诗话与诗》一书中收录的《〈诗辩坻〉研究》一文。全文从原理论、方法论、风格论与批评论、实际批评四个部分详细论析《诗辩坻》。原理论部分介绍了毛先舒的诗之三源、淡为本色、情志合一、敛才就格、诗有八征等主要内容;方法论部分介绍了毛先舒对古体、对仗、古风长篇、古歌行之押韵等作法的要求,总结了他对学诗“入门须正”、宗盛唐以上、三百篇以下的复古思想;风格论与批判论部分总结了毛先舒论述的诗人品格与作诗风格相对应以及以静、敛、简、远为特点的理想风格,同时还分析了毛先舒论述的不良风格;实际批评部分简要分析其对《诗经》、刘邦与刘彻、谢灵运、《古诗十九首》、杜甫、李白、李商隐、王世贞等的评价。文章认为,“毛先舒的诗学持论尚称开阔,兼包载道、言志、抒情、致用诸说,鲜见一偏之论。”[13]张健采取总结观点,对文本进行摘录论证,细致地介绍了《诗辩坻》的诗学内容,但文章没有从文学史和诗歌流派等多个方面考察毛氏诗学思想的成因与优劣。最后,颜朋、徐国华发表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的《〈诗辩坻〉与毛先舒的早期诗学思想》,将毛先舒早期诗学思想概括为:文缘世降、稽古日新、尊唐贬宋、敛才就格、含蓄为正等五方面,并未深入全面地探索《诗辩坻》的诗学思想。

以上三篇文章对《诗辩坻》的内容有宏观把握,多角度分析其中体现的诗学思想,大致摸清了毛先舒诗学思想的主要观点:以温柔敦厚诗教观贯彻始终,以标举格调实现复古,以敛才就格统一情志,这些多角度的论述基本能做到面上的兼顾,却难出深度。

(二)专题研究

整体性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毛先舒所在的诗人群体和其诗歌理论的全面分析上,专题研究则更着力于毛先舒个人和其诗学思想的某一方面,这一大类的研究更具针对性,也能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毛先舒论诗主张、诗学思想的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毛先舒的诗歌创作

毛先舒的诗多存于《东苑诗钞》及其编选的《西泠十子诗选》之中。其好友柴绍炳和毛奇龄均对他的诗歌赞美有加,柴绍炳谓其“诗如伶伦调管,气至音成,比竹之能,而欲近天籁”[6]660。毛奇龄《东苑诗钞序》对毛先舒的才能与晓畅隽爽的诗风予以肯定,称其“达诗而能工,研辩风雅,覃析豪末……沈约称王筠诗弹丸脱手,不为过矣”[14]。清人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选取毛先舒“别有深恩酬不得,对君歌舞背君啼”等句进行评论。清人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选毛先舒《裁衣曲》和《孔北海融述志》。

现当代学者对毛先舒诗歌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吴宫词》和《裁衣曲》这两首诗作上。陈友琴主编《元明清诗选注》一书选注《宿韬光望海日》与《裁衣曲》。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清诗选》选《吴宫词》作注。张学淳编著《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选注《吴宫词》并引用王士禛《渔洋诗话》对诗作进行反传统的多维透析。黄益庸编著《历代咏史诗》称《吴宫词》这首咏史诗言人所未言。丁力选注《清诗选》选《吴宫词》和《裁衣曲》二首。香港瀛海诗词学会主编《近四百年五百家诗选》选毛先舒《吴宫词》。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对毛先舒诗作的研究从最初的风格评价逐渐演变为内容上的简单分析,现当代学者没有关注毛先舒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以及诗歌创作实践与诗歌理论之间的关系。所以,可对其诗作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标举格调的复古倾向

毛先舒论诗讲究古法,远推汉魏六朝古诗,尊唐贬宋,近承明前后七子与陈子龙复古主张。学术界对其诗学思想讨论最多的就是格调论说、复古倾向。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西陵十子多以格调自高”[15]。张健《清代诗学研究》以“情志为本与格调优先:云间、西泠派对七子派诗学价值系统的重建与调整”为一章,论述西泠派七子复古思想的承衍,同时注意其对七子的修正。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第五篇第三章格调说有“申涵光与毛先舒”一节,论述了毛先舒欲调剂七子、竟陵之弊而兼取其长,强调其主格调者仍可以有性灵的观点。此外,刘文忠著《正变·通变·新变》(下)一书写了“毛先舒的‘通变’论”一节,以毛先舒《丽侬词序》、《四子西湖竹枝序》和《诗辩坻》中所提到的“复古”与“通变”来论述毛的“通变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及邬国平著《明清文学论薮》均收录邬国平《毛先舒及其文学批评》一文,概括毛先舒生平资料,从文学和思想学术两个层面介绍其师友情况,从诗、文、词、戏曲、小说等各方面总结毛先舒的具体批评,简括其对文学求理、崇大、贵真、重法的要求。[16]汪勇豪、罗玉明著《中国诗学》第三卷(1999)一书以较少篇幅简单介绍了毛先舒生平著述情况,对《诗辩坻》给以宏观上的概括说明。傅璇琮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诗文评卷》对毛先舒和《诗辩坻》一书进行简单介绍。这些著作的关注点集中于“复古标格”方面。

王兵博士学位论文《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提及毛先舒选编《西陵十子诗选》,认为其选诗体现了西泠派复古诗学的主张。朱则杰发表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的《论明清之际宗唐派诗歌选本对七子诗学的继承与修正》论述了西泠派诗学主张皈依明七子,古诗远宗汉唐,近体上法初唐。王英志发表于《文史知识》的《康乾诗坛复古风气与性灵思潮》认为:毛先舒重弹七子老调;其“温柔敦厚”诗教观实则是清初理学思想的变种,开乾隆时期沈德潜格调说的先声。何书岚硕士学位论文《论清代诗论对中国诗学变复问题的反思》讨论了毛先舒以“风雅”为正脉,认为他在肯定前后七子复古主张的同时看到其“文胜质”的弊端。王丹硕士学位论文《乾嘉古诗学散论》一文认为毛先舒以汉赋为古诗之一大宗,并多次称赞曹植诗作,而乐府内容多有流滥之处,不符合风雅精神。赵娜博士学位论文《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提到毛先舒诗宗初盛唐。龚兰兰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李攀龙批评研究》一文认为毛先舒在基本肯定李攀龙复古思想的前提下对其复古主张也存在一定异议,毛先舒肯定复古摹拟并对摹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摹拟更要“自强”,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涵进行充养,这样才不至于沦为“弱手”[17]。王顺贵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提到毛先舒的格调论,毛先舒以温柔敦厚诗教观为起点,贯穿了诗必求格,敛才就格,诗人人格修养等观点,认为汉魏五言古诗是正格,唐五代五言古诗为变体。王顺贵发表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的《试论清代格调论诗学兴起的时代条件与诗学背景》,视毛先舒为格调论诗人,认为毛先舒对竟陵派诗人的批驳,是对明代诗学流弊的清算,客观上为清代格调论诗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性灵与格调的调和统一

毛先舒扬七子而抑竟陵,毛氏诗学思想以此为纲。然而,毛先舒在崇尚复古,力主格调的同时却不忽视性情,强调文章是心气性情的外在流露,“诗者,性情之精微也”[11]818。他要求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来统领格调与性灵矛盾,为了实现扬才情与求格调的和谐统一,提出了含蓄为正、敛才就格、重人格修养等观念,从诗歌创作主体及诗歌情景关系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主张。

金灿灿硕士学位论文《清初“浙中三毛”研究》分析毛先舒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指出其以“温柔敦厚”贯穿各类创作,要求作诗含蓄蕴藉。王玉媛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格调派研究》认为毛先舒的观点旨在调和格调与性灵之间的矛盾,毛认为格调与性灵合则并美,他在肯定七子的前提下修正格调说,发清格调派先声。万国花博士学位论文《诗家与时代:龚鼎孳及其诗论、诗歌创作研究》一文提到毛先舒主张从格调正入手去揣摩性情,强调格调与性情并重。王顺贵著《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一书认为毛先舒论诗主张“诗必求格”但仍然力图灌注性灵于格调之中,以求在规范严整的格调中,注入一些活跃的因子[18]。

要做到格调与性灵的统一,并非易事,毛先舒建议诗歌创作主体以温柔敦厚为根本,培养自身的人格修养,突出人格为先,诗品出于人品。刘衍文、刘永翔著《古典文学鉴赏论》一书着眼于毛先舒关于创作主体的论说,引用《诗辩坻》中关于“气韵”、“品文”、“品人”、“练字”等方面的论述作为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及《诗辩坻》卷四涉及的诗歌创作中的宾主说,认为毛先舒赞成言宾处不忘主的观点。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认为《诗辩坻》具有诗歌发展通史的性质,并着重介绍毛先舒论“作诗之人”,以“诗有八征,可与论人”展开详细论述。毛先舒用对诗人提出要求的方式来规避竟陵派论诗弊端,从而达到诗歌整体风格的雅正,以语有寄托、情景并重来实现抒情时的含蓄蕴藉。屈兴国等选注《古代诗论集要》选取《诗辩坻》卷一两则叙述,意在说明毛先舒论诗重视情和含蓄蕴藉的主张。刘奕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的《焦循文学代胜说论析》提及毛先舒论文学发展指出文章体制代变,重创新,又说诗亡于情景之亡,已开焦循先河。焦循只言“性情”,毛先舒则“情景并重”。李金松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的《清初陈僖的古文“寄托”说及其理论价值》提及毛先舒在《与友人论诗文书》中表达的对公安、竟陵以性灵为主张的散文创作的批评,认为其“滥于情,了无风格”,意在说明毛先舒提倡语有寄托,注意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毛先舒为调节性情与格调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他的观点承接了明代格调论的格调优并逐渐转向清代格调论的性情优先,沟通了明清格调论发展脉络,对明前后七子论说有补遗修正,又为格调论说的集大成者沈德潜做了良好铺垫。遗憾的是,学术界虽对毛先舒的这些努力有所关注,但还未足够重视其在明清格调论诗学发展史上的过渡作用。

4.诗人诗作的实际批评

学术界对毛先舒论诗人诗作的观点比较重视,蒋寅在《清代诗学史》中评论其“批评具体作品,检讨历代诗家的得失,阐析微至……自有新义”[9]545。毛先舒《诗辩坻》中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持论精当,有的被研究者直接引用作为论证的材料和观点,有的则为资料汇编丛书所收录。

李霄鹍《“阴何”诗歌研究》举毛先舒《诗辩坻》相关评价,认为毛着眼于阴铿、何逊之间的差异。杨贵环博士学位论文《曹植文学的批评史略》则注意到毛先舒在《诗辩坻》多卷中对曹植文学的批评。李圣华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的《清初人论竟陵派平议》认为清初诗论是诗学批评的一大源头,总结竟陵论诗优弊各五大端,弊端部分引用毛先舒《诗辩坻》相关论述。吴长艳硕士学位论文《由历代诗话看谢灵运诗歌接受史》论及毛先舒认为谢灵运敛才以存古法,对其褒奖有加。此文以一小节的篇幅论述了毛先舒《诗辩坻》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认为毛先舒充分肯定谢灵运在诗坛的地位,分析《诗辩坻》中毛驳钟惺、谭元春论谢诗,驳何景明“古诗之法亡于谢”之论。尚永亮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中唐乐府讽谕诗之价值评判与元白张之优劣异同——从接受学角度对清人相关论述的一个梳理和检讨》一文,文章引用毛先舒分析张籍、王建乐府诗歌材料,如《诗辩坻》卷三:“张籍《节妇吟》,亦浅亦隽;《吴宫怨》无中生有,得青莲之遗。馀作亦有工妙。”认为张籍诗歌浅隽多趣,不失工妙[19]。郭晓婷硕士学位论文《唐前伤春悲秋诗歌研究》引用《诗辩坻》分析自己的观点。姜倩硕士学位论文《清初至清中叶西湖诗研究》提到毛先舒诗作《咏西湖》及其女毛媞诗作《西湖》并简单介绍“西泠十子”。王建军硕士论文《〈唐音〉简论》一文提到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认为初唐四杰才绮有余、不乏神韵。曾毅博士学位论文《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引用毛先舒《诗辩坻》卷二关于西晋诗歌、诗人的论述材料,并指出毛先舒认为诗歌发展到西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俳偶现象,这特别体现于陆机的诗歌上,但这并不影响西晋诗歌保留古体特点,这也是毛先舒与七子不同观点之所在。

资料汇编如郑州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著的《〈长恨歌〉研究资料》收《诗辩坻》关于《长恨歌》的论述二则;黄世中、余恕诚、刘学锴编《李商隐资料汇编·上》收《诗辩坻》卷三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论述三则;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上编·陶渊明卷》收《诗辩坻》论述陶渊明诗作三则;李诚、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一书收毛先舒《诗辩坻》评论十一则;赵天瑞编著《刘琨集》一书收毛先舒《诗辩坻》评刘琨二则;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收毛先舒评韩愈论述。踪凡编《司马相如资料汇编》录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评论司马相如材料一则。吴企明编《李贺资料汇编》录《诗辩坻》评价材料四则。周义敢,周雷编《苏舜钦资料汇编》收《诗辩坻》卷一评论资料一则。张金海编《杜牧资料汇编》引《诗辩坻》评论材料。张帆、宋书麟著《阴铿诗校注》引《诗辩坻》评“阴、何”一则。马俊华、苏丽湘编《木兰文献大观》引《诗辩坻》卷二对《木兰诗》的评价。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学界对毛先舒的关于诗人诗作的实际批评比较重视,但是,这一部分的研究多是简单引用或摘录,且呈现出个别关注的局面,并未全面关注和具体分析他的的诗歌批评实践,更未对照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比对研究。

三、研究存在的局限

目前学界对毛先舒诗歌思想的研究概况可总结为:毛先舒所在的诗歌创作群体——西泠派的整体研究;为数不多的《诗辩坻》的全面研究;“复古宗唐,标举格调”等主要诗学思想的剖析;以创作主体、情景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调和努力;对毛先舒诗人诗作实际批评的个别关注。

在对西泠派进行整体研究时,研究者多重视“西泠十子”的宗唐倾向与复古主张,毛先舒作为十子之一,也只是凸显了其复古诗学思想的大方向,其他方面则没有得到细致、深入的研究。仅有的三篇专门论述《诗辩坻》的文章对毛先舒诗学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多是简单化的宏观概括。唯有台湾学者张健的文章全面细致,但其单就《诗辩坻》而论,缺乏诗歌史、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实际情况等资料的佐证,也未就毛先舒诗歌创作与选诗实践进行补充研究。专题研究方面则集中于“复古”、“格调”、“温柔敦厚诗教观”等主要观点,对毛先舒诗学思想的基本方向有清晰把握,但少见新观点。而就“格调与性灵之间的调和”这一点多是就事论事,缺乏格调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忽视了毛先舒在这一论说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于毛先舒诗作及其评论诗人诗作的研究则表现出简单化倾向,未联系其诗歌理论分析其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此外,学术界缺乏对毛先舒诗学思想的公允评价和其在诗学史上地位的合理定位。所以,毛先舒的诗学观点值得继续深入探寻,对毛先舒诗学思想的研究还有一个可以扩充和整合的空间。

总结起来,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及新的研究路径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成果零散,不够系统

目前研究成果零散,不全面,多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个案出发。没有专门研究毛先舒诗学思想的专著,其他研究论著也较少,一些诗学研究论著只是偶尔提及毛先舒及其理论著作《诗辩坻》,少见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诗辩坻》进行全面考察的文章仅有三篇。针对此种不足,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剖析其诗学思想。以《诗辩坻》为研究文本,系统、全面地分析毛先舒诗学思想,同时结合思想心态、行谊交游等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毛先舒自身的诗歌创作,选取其《西泠十子诗选》与《东苑诗钞》,把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进行比对分析。此外,重视《诗辩坻》中的实际批评相关论述并结合《西泠十子诗选》探索其诗歌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关系。如此,就可以对毛氏诗学思想有全面的把握,也能掌握其诗歌理论与具体理论实践的契合程度。

(二)研究焦点相对狭窄

目前,专题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复古标格”、“温柔敦厚”等关键词,且局限于西泠派或是毛先舒本身,缺乏横向与纵向结合的全面思考。针对这一点,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考虑毛先舒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不能仅着眼于流派和群体本身的研究,要扩大研究的范围,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其诗歌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把横向空间扩展开来。此外,不能仅局限于对其诗学观的简单分类和阐述上面,要明白其诗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创作实践、批评实践,还应从诗学观发展史的纵向角度,挖掘出此种诗学观的源头及未来走向。

例如:对毛先舒格调论进行研究时就要考虑其上承明前后七子与云间派,下达清沈德潜的历史现实。格调论能在清代具有广泛影响,最终与性灵说、神韵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不断地自我修正与自我完成。毛先舒的格调论已显示出主性情的倾向,他着力于调和格调与性灵间的矛盾,以求兼取其长而避其短,这在格调论发展史上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可以从纵向角度切入,分析毛先舒诗论在格调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具体分析其对格调论的继承与修正之处,以达到对格调论的清晰把握。

(三)评价不当,有失偏颇

《四库全书总目》称毛先舒“诗源出太仓、历下,故儿皆置不论,而尤好为高论。……而上下千古所铸金呼佛者,则惟一李攀龙焉”[1]1805,讽刺了毛先舒的拟古作派,后学也侧重分析毛先舒对七子派、云间派的继承以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批判,实际上毛先舒对七子派的弊端也有清醒的认识,对公安派和竟陵派也有所继承。毛先舒不是个迂腐的复古主义者,他主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复古也不停留于简单摹拟,他在情志的基础上标举格调,调节“格调派”与“性灵派”的矛盾,发清格调派先声。《诗辩坻》中《竟陵诗解驳议》一篇摘录钟惺《诗归》立说善者三十八条,商榷其立说谬者三十三条,见解公允,不失公正,在清初群起声讨竟陵的浪潮中显得行不苟容。然而,这些值得探索的思想均被“复古标格”的大帽子隐去了光彩,未得到研究者的正确评价。所以,后续研究者可以在全面分析毛先舒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毛先舒及其诗学观作出合理的评价与定位,补正学术界已有的不当评价。

如上所述,毛先舒及其《诗辩坻》存有继续深入探索的价值,是一座潜藏宝藏的矿山,要重新挖掘其诗学思想的价值,需拨开附着其上的杂草,避开已显露无疑的表面,择其全貌或另辟蹊径,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诗歌理论研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诗歌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诗歌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相结合;诗歌理论研究与诗歌流派发展相结合。如此,把毛先舒及其诗歌理论放入宏观大背景之中,分析其产生的具体条件,理解其理论内容的具体主张,梳理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结合其诗歌创作与具体批评实践,这样才可以对其诗学思想有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评价,才可以发掘出其诗学思想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M].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1805.

[2]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二[M].长沙:岳麓书社,2008:1141.

[3]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5687.

[4]徐旭旦.世经堂初集(卷十四)·毛稚黄赞[M]//四库未收书辑刊.(7辑29册)影印清康熙刻本.

[5]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6]阮元.两浙輶轩录:第2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50.

[7]王晫.今世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7:17.

[8]王世祯.渔洋诗话[M]//清诗话.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176.

[9]蒋寅.清代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44.

[10]朱庭珍.筱园诗话[M]//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363.

[11]毛先舒.思古堂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780.

[12]姚蓉.明末云间三子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1.

[13]张健.诗话与诗[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259.

[14]毛先舒.东苑诗钞[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1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4.

[15]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682.

[16]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73.

[17]龚兰兰.明清李攀龙批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8]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8.

[19]尚永亮.中唐乐府讽谕诗之价值评判与元白张之优劣异同——从接受学角度对清人相关论述的一个梳理和检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47.

责任编辑 刘晓华

A Study of the Thoughts of Mao Xianshu about Poetics and Their limitations

ZHANG Xue-mei,YANG 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postal code 214122,China)

Abstract:Mao Xianshu inherited and corrected the poetics thoughts of"the 7 Poets"and Chen Zilong of the Yunjian school about restoring the ancient tradition,and he proposed to mitig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pirit and style by stressing emotion.Mao Xianshu's"Shibiandi(Thoughts on Poems)"represents his view about poetics of"reviving the ancient and taking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 as the model,advocating good style",and"being gentle,honest and sin-cere",and emphasizing emotion expression of poems while advocating good style.The poetics study conducted by Mao Xianshu produced some praise worthy fruits,but they have many limitations;in spite of this,Mao Xianshu'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y,and it provides a large room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Mao Xianshu;Shibiandi(Thoughts on Poems);thoughts about poetics;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2-0038-07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叶燮诗学思想的原创性研究”(项目编号:14BZW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雪梅(1990-),女,四川绵阳人,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研究。杨 晖(1964-),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国诗学研究。